三十年战争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并没有结束德意志社会的内耗。相反,一场更大范围的风暴已经在酝酿之中,而且终将结束德意志社会短暂的宁静与安详。
反宗教改革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在德意志社会新旧教派贵族互争高下之时,罗马教廷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一场反宗教改革运动。1564年,为期19年的特兰托公会议最终颁布了《信纲》,肯定了原有的《圣经》版本,宣扬“无理性的信仰”,在新旧教派之间筑起一道森严壁垒。
《信纲》让刚刚平静下去的德意志两派诸侯再度爆发对立情绪。在16世纪余下的几十年中,双方冲突不断,教会势力的版图也在不停变动中。1608年,新教诸侯结成了“新教联盟”。次年,天主教诸侯建立了“天主教联盟”。两大相互敌视的军事集团形成。
德意志社会的对立局面又牵动着整个欧洲的政治局势。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支持天主教联盟;信仰新教的英国、丹麦、荷兰以及正在同查理五世争锋的法国支持新教联盟。由此,德意志的内部张力便演化为规模宏大的国际斗争。
战争的爆发和进程
正在剑拔弩张之时,帝国的捷克首府布拉格发生了“掷出窗外事件”,成为这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捷克(即波希米亚)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1609年改宗新教。1617年,皇帝马蒂亚斯(Matthias,1557—1619)为捷克指定了一位天主教国王。此举引发了捷克新教贵族们的强烈不满。1618年5月,捷克人把新国王的两名官吏从宫廷窗口掷出。
这一事件立即传遍了整个欧洲宫廷,并旋即引发了各种势力的介入。在天主教联盟的帮助下,皇帝平定了捷克叛乱。但皇帝势力的扩展却引发新教联盟的恐慌。后者支持丹麦军队和瑞典军队相继入侵德意志,不过他们都被军事家华伦斯坦(Albrecht von Wallenstein,1583—1634)打败。1635年起,法国介入战争,接连取得胜利,迫使皇帝一方停战求和。
插图3.3 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代第一部国际法,它结束了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分裂格局的定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交战各方分别在威斯特伐利亚的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谈判,并最终在明斯特签订皇帝与法国之间的条约和皇帝与瑞典及德意志新教诸侯之间的条约。这就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该和约让德意志失去了大量领土,或割让给法国和瑞典,或允许荷兰与瑞士独立;德意志内部领土调整,新的帝国宪法确保邦权至上,并保留法、英等欧洲国家干涉德意志事务的权力;和约还再次确定“教随邦定”的原则,并把1624年确立为“标准年”,以保障还俗教产的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