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作为一场社会运动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不只是一场信仰的斗争,它更像一次民众的狂欢,吸引着德意志社会各阶层参与其中。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支持或反对路德的学说。这一股股激情四射的社会力量形成了历史的合力,推动着宗教改革运动向着未知的未来前进。

知识界与教士阶层

知识界与教士阶层是最先参与宗教改革的群体,但其内部的分化也最为严重。

马丁·路德当仁不让地担当着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之职。在查理五世宣布帝国法外令后,教皇随即发布了破门令,路德面临生命之虞。不过幸运的是,他受到了智者弗里德里希的保护,在瓦特堡隐姓埋名4年,潜心翻译《新约全书》。十余年后,他又翻译了《旧约全书》。这两部书不仅宣扬了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还奠定了现代德语的基础。坚决站在路德一边的是他的好友菲利普·梅兰希顿(Philip Melanchthon,1497—1560)。陈钦庄、陈飞雁:《论梅兰希顿与德国宗教改革》,《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他们既不支持与罗马教廷妥协,也反对更为激进的改革行动。

比路德更为温和的是一批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虽然批判教会的专制和愚民政策,却并不赞成路德的叛教行动。斯特拉斯堡的宗教改革家卡皮托(Wolfgang Capito,1478—1541)在给路德的信中也告诫后者,应该使用“更为迂回”的方式。《卡皮托致路德信》,载《史学选译》1980年第3期,第10—11页。

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也大有人在。瑞士的茨温利(Ulrich Zwingli,1484—1531)和加尔文(Johannes Calvin,1509—1564)提出了“预定论”,进一步改革教会制度。明斯特出现了“再洗礼派”,用世界末日理论来改变城市的权力关系。图林根的闵采尔(Thomas Müntzer,1489—1525)用一种神秘主义的泛神论,号召基督徒为一个“尘世王国”而奋斗,并积极支持和领导了农民战争。

原始文献

《十二条款》(摘录)

《十二条款》出现在上士瓦本地区,被誉为“1525年革命的宣言”。最新的研究表明,《十二条款》反映了这场农民战争既非单纯的反对剥削的经济斗争,又非罗宾汉式的绿林行动,而是一场追求现代民主政治的努力。它是农民参与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条 ……从今以后我们应当能够代表全体大众拥有挑选和任命自己牧师的权力和能力。……

第三条 ……我们将在所有正当的基督教事务上非常乐意地服从我们选举出的、正直的统治者,因为他们是由上帝安排的。你们,作为真正的、公正的基督徒,将愉快地把我们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否则你们就根据福音来证明为什么我们必须是你们的财产。

第七条 今后我们不会允许地主从我们身上压榨更多的东西。……

第十二条 我们相信并且决定,如果这些条款中的任何一条或多条不符合上帝之言(对此我们表示怀疑),并能够用《圣经》向我们证实这一点。只要能够用《圣经》证明(这个条款不符合上帝之言),那么我们将废除它。如果我们的条款得到批准,但后来又被发现为不合理,那么从那一刻起,这些条款将中止、无效和废弃不用。同样,如果《圣经》确实表明,某些怨情是违背上帝和给我们的邻居造成负担的,我们将为这些抱怨留有位置,我们将宣布将它们包含在我们的条款之中。对我们而言,我们将完全按照基督的教导生活和行事,我们将通过基督的教导向我们的主祈祷。因为除了他自己,别的任何人都不能给予我们正义。基督的和平将与我们所有的人同在。


《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彼得·布瑞克著,陈海珠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2—228页。

※ 《十二条款》反映了农民的哪些愿望?

骑士

在世俗社会中,宗教改革运动的第一批支持者是帝国骑士们,即那些直接从皇帝那里获得头衔的低级贵族。他们在皇权衰落和火药运用的时代里倍感失落。因此,路德的教义便成为他们可资利用的斗争手段。

1522—1523年的骑士战争是由中莱茵地区的济金根(Franz von Sickingen, 1481—1523)和胡滕(Ulrich von Hutten, 1488—1523)领导的。两人在1519年结成联盟,主张废除贵族与教士的特权,把德意志从教皇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以重建统一的帝国。1522年,济金根召集骑士,组成“兄弟同盟”,并向特里尔大主教领地进攻。

这场骑士战争最终以济金根阵亡、胡滕病死而告终。骑士的影响力自此衰落。

农民

在骑士战争结束后不久,一场更为浩大的农民战争爆发了。这场持续两年的运动遍及德意志大部分地区,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民投入战斗。

农民参与斗争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南德地区,由于农民的古老权利被剥夺,因而希望在基督教神法下恢复传统,废除农奴制;在北部,参与斗争者大多为中等以上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他们更带有市民斗争的特点,追求平等权。

正因如此,农民战争不是一场整体行动,而是数场具有显著地区色彩的抗争集合。各地提出的起义纲领也可大致分为温和与激进两类。《十二条款》与《海尔布琅纲领》较为温和,它们不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只要求在神法治理下的平等权,保障贸易自由。《米尔豪森条款》与《书简》受到闵采尔思想的影响,较为激进,要求以暴力推翻现存政权,建立一个基督教的“人间天国”。由于各自为战,树敌太多,农民战争不久便被各个击破。

皇帝与诸侯

在抛弃路德后,查理五世开始了长达20年的对法战争。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他时而同新教诸侯联合,默认“教随邦定”的原则;时而又与教皇结盟,重申1521年沃尔姆斯敕令。

皇帝在左右摇摆,帝国诸侯的分化却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一部分诸侯带着信仰和私心投入到改宗运动中。新教诸侯成功地把教俗权力融为一体,还在教产还俗的浪潮中坐收渔人之利。为反对皇帝的沃尔姆斯敕令,新教诸侯联合发布了一篇“抗议书”(Protest),自此,改宗者被称作“抗议宗教徒”(Protestant)。1530年,梅兰希顿起草了《奥格斯堡告白》,成为新教的战斗宣言。另一部分诸侯(尤其是教会贵族)坚持天主教信仰,维护沃尔姆斯敕令。

不久,新旧教派的贵族们从信仰对立走向了政治对立。1531年,新教贵族在图林根的施马尔卡尔登集会,结成了反对皇帝的防御性同盟。7年后,皇帝和天主教贵族结成反新教同盟。双方最终在1546年开始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中一决高下。皇帝取得了胜利,但政治上仍然无法取得统一。1555年,双方签订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肯定了“教随邦定”的原则,保障新旧教派的平等权,并规定已经还俗的教产继续保留在诸侯手中。该和约使帝国结构更为松散,各邦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