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能训练
训练导言
课堂导入是指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一般出现在一节课的开始,有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的某一个教学活动的起始时期出现。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通过一段新颖、简明、有趣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迅速地把他们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成功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堂导入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的能力,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兴奋中心能保证对当前作用于脑的事物产生最清楚的反映,故注意力是深入了解事物、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虽然它不是一个心理过程,但它伴随在所有心理过程之中。
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一般来说,学生的注意常常还停留在课前的活动上,兴奋点尚未转移到教学活动上来,也不清楚教学活动的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表现出不够关心或不知不解或不求甚解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导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使学生大脑的兴奋中心转移到教学活动上来。同时,给学生心理上一个教学的起始标志,让学生明确意识到“是上课时间了”。
(二)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是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常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强烈的动机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主动摒弃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力听讲。兴趣是较为持久的需要。教师在引起学生注意后,就要设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其学习兴趣。有效的导入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是非常必要的。
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给学生讲《论语六则》时是这样导入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心灵。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中国的孔夫子。”几句导语,收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立即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明确学习目标。当学生注意集中起来,动机兴趣激发出来之后,教师要适时讲明教学目标,使学生明了学习目标和意义。给学生学习以定向,这是使其保持注意,维持学习动机,自觉主动地控制和调节学习活动的重要保证。
(四)创造学习情绪氛围,促进师生感情的沟通。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条件。教师一开始就应通过风趣的或富于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进入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获取新的知识。导入还能化解学生对教学的抗阻情绪,使学生从心底流淌出对新知识的渴望,对教师的仰慕,沟通师生的心理。
(五)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新内容,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使学生顺利地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故需要教师在课程的起始阶段,给学生补充或展现必要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找到恰当的联结点,以确保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
语文课堂导入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导入的目的是为了上好一节课。语文课堂导入是上好语文课的一种手段。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然后才能更好地对课文内容展开学习。因此导入的目的性要强,不能离题太远,要有助于学生明白本节课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导入方法。
(二)启发性原则。课堂导入要能引起学生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愿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恰当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探讨。导入的启发性需要在恰当的“度”上,不能太难、太偏、太学术化,否则会难倒学生,使他们产生畏惧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想一想,确实如此”,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把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趣味性原则。导入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四)关联性原则。主要是向学生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语文课堂导入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防止导入目的不明确。一般来说,导入的目的就是教师为了更好地教学中心课题,在教学的起始环节,集中学生的注意,诱发其动机,激发其思维,使其具有学习中心内容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有的教师不理解导入的意义、目的,为导入而导入,只知道导入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不知道导入的本质内涵如何,只做表面文章,把握不住精神实质,使导入成为形式上的“走过场”,起不到导入应起的作用。导入的目的不明确既包括对导入的一般目的不明确,还包括对导入的具体目的不明确。后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模糊,因而不知道设计的导入为什么目标服务,通过导入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导入既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也要使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所以,教师在导入时既要充分了解导入的一般目的,又要十分明确导入的具体目标。
(二)忽视学生的具体状况。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导入都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出发,要根据课堂当时的情况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导入方法,导入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运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是设计、运用导入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教师忽视学生情况,只考虑教学内容,只要是教学某个内容,无论对哪种水平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导入方法。这常常使导入流于形式,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有时,甚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中心课题的兴趣,效果适得其反。比如说,有趣的故事是容易诱发出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素材,而巧设悬念则适合中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如果将二者对调,效果则不堪设想了。
(三)缺乏与中心课题的联系。导入是为教学的中心课题服务的,一切都应围绕中心课题而展开。有的教师将导入绝对化,割裂了导入与中心课题的联系,看起来导入很漂亮,实则失去了灵魂,忘记了导入只是为了向教学的中心环节过渡。
(四)切忌导入冗长繁琐。有人在导入时目的是很清楚,与中心课题也联系密切,但是设计的导入冗长繁琐,太费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兜了很大一圈才完成原本一两句话就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喧宾夺主,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教学的中心课题反而得不到充分展开。导入是手段,更好地为教学的中心课题服务才是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导入方法,短小精悍,富有效率,切不可过长过繁,颠倒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