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领导科学与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

进入模式是指本国企业将其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及其他资源安排进入外国(或地区)市场的一种规范化部署(Root,1998)。根据对海外市场、客户和供应商从低到高的控制权次序将进入模式划分为出口贸易、许可协议、合资企业、全资企业四类(张一弛、欧怡,2001)。特别是,可将其中投资类型的进入模式划分为新建企业(或称为“绿地投资”)与收购企业两类,其差异体现在控制权、投资规模以及扩张风险等方面(Hill, Huang&Kim,1990)。一般的,当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时,往往采用高控制权的进入模式(独资经营或合资经营),并且采用低成本雇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采用高控股保护专有知识和技术优势不会泄漏。

与海外市场开拓一样,组织学习也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目标,企业可以从国际市场竞争的研发、生产、营销等过程中汲取知识,学习新技能,巩固和发展现有能力,从国家差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获得知识并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Ghoshal,1987)。通过与当地知识库的互动并不断面对新的创新系统,国际化增强了企业的知识储备。

一般认为,作为进入模式的两种主要形式,新建企业是企业将其技术优势向海外进一步扩张和应用的途径,而收购企业则往往是企业到海外寻求新的技术资源,不想自己内部开发相关技能(Hitt, Hoskisson &Ireland,1994; Wernerfelt,1984)。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没有技术学习的动机,也就更有可能通过新建企业来进行国外扩张(Hennart &Park,1993)。技术能力较弱的企业则倾向于通过收购技术能力较强的企业而获得技术(Granstrand, Sjölander&Alänge,1990)。因此,以技术学习为动机的国际化战略,应该选择收购技术先进企业的进入模式。事实上,这也是我国许多企业(联想、TCL、京东方等)的战略选择。但是,这样的战略选择其实是错误的。首先,就理论而言,收购技术先进企业并不能保证技术学习动机的实现,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忽视了潜在的文化冲突对知识整合过程的影响,这两者间的矛盾最终会导致技术学习目标无法实现。其次,就实践而言,从具体事例(京东方收购HYDIS一案)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冲突对知识整合的影响。

根据国际化阶段理论,新建或者收购企业都是风险很高的高控制权进入模式,而新建企业比收购企业的风险更高。对于刚刚开始进入国际化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新建企业的直接对外投资方式风险太高,不太适合。

那么,收购模式是否适合中国企业呢?严格来讲,收购模式包括收购部分股份(即合资经营)和收购全部股份(即独资经营)两类。但在通常的应用场合里,收购仅指收购全部股份,合资是与其对应的一种类型。根据对收购和合资两种模式的归纳,我们得到表2-4所示的比较结果(王志乐,2004)。显然,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合资企业并不能保证内部控制权(类型Ⅳ),但是投资规模由双方分担,因此投资风险较低(类型Ⅱ);由于海外合作伙伴在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市场风险也不高。收购模式虽然投资风险较高(类型Ⅰ),但内部控制权较高,控制风险较低(类型Ⅲ),似乎更加容易实现技术学习的战略目标。正是基于以上思路,我国企业为了快速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往往选择收购而不是合资的国际化进入模式。

表2-4 两种投资类进入模式的比较

以上思路的关键在于收购模式是否真正可以保证技术学习目标的实现。事实上,进入模式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学习优势,更无法保证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地位和较好的经营业绩。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收购企业等同于技术学习优势,它们之间存在许多干扰因素(McGrath,2001)。其中,知识整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谓知识整合就是指企业有效获取、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Hamel &Prahalad,1993),将其从国际经营学到的知识不断深化,充分利用各类本地知识。知识整合对技术学习(广度、深度和速度)过程具有调节作用,收购企业的进入模式有助于技术学习的广度,而新建企业的进入模式与技术学习不存在任何关系(Zahra, Ireland &Hitt,2000)。而来自当地社会和企业的文化冲突,总是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相伴。

如图2-2所示,企业内部的知识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Gassmann &von Zedtwitz,1999)。其中,显性知识是客观的、可编码的知识,通过讲授而传承;隐性知识是主观的,其学习过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显性知识通常依附于有形的物质形态,可以通过标准化、组织规程或行政指令进行传递;隐性知识没有外在的有形载体,往往存放在员工头脑中,其转移过程只能通过组织文化或非正式沟通而获取。在汽车制造企业里,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在听到发动机的噪音后就能判断出什么部位出现了故障,在试驾某新款车型后就能判断出其市场前景。这些知识都是长期经验积累和感悟的结果,难以通过正式文本而进行传播。

图2-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移途径

我们认为,文化冲突具有对知识整合的影响作用。与个体的自我学习不同,知识整合绩效取决于个体间信息共享程度(Cohen &Levinthal,1990; Brown &Duguid,1991)。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隐性知识才能被理解,才有可能实现观点和知识的共同发展(Huber,1991; Jelinek,1979)。显然,跨国收购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在双方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前提下,被收购企业必然会产生高度的紧张和敌对的情绪,不愿接受变革指令(Buono&Bowditch,1989)。这会造成收购过程的组织惯性和强大阻力,导致他们不愿摒弃以前的理念、准则、文化和知识,去接受新的组织文化和管理制度(Prahalad &Bettis;1986)。这些惯性和阻力会阻碍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从而影响知识整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