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王韬与香港《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发刊于香港,由中华印务总局创办,黄胜为大股东,不久便退出。随后,陈蔼廷加入,为大股东,任总司理,正主笔为王紫诠,即王韬。该报为当时香港由华人出资、华人自办的唯一中文报纸。它一开始就以日报的姿态出现,除星期日外,每星期每日发行两张四版,很快打开销路,乃至远播海外,成为很有影响的一份华文报纸。早期报纸,如创刊第二号、文摘小册子等原件,大英图书馆有收藏。

王韬(1828—1897),原名畹,字利宾,又名翰,号兰卿。1862年改名韬,字仲韬,一字子潜,又名紫诠,别号韬园老民、天南遁叟。苏州甫里(今江苏吴县)人,44出生塾师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儒学教育。他科考不举,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之聘,受雇于教会在上海开设的墨海书馆,这是中国第一个使用铅印设备的出版机构。他从22岁到34岁,任职十多年,帮助传教士翻译西书,如《圣经》,获得了广泛好评,思想也深受影响。他参与了《六合丛谈》、《遐迩贯珍》等报刊的工作,熟悉了有关业务。1854年8月,他受洗为基督教徒,但生性颇为风流。1862年,他因上书太平军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协助传教士理雅谷翻译中国经书,参与编辑英报《香港近事编录》,曾为主笔。1867—1870年,他应理雅谷之邀,往英国译书,多次亲临英国下议院,旁听其议事过程,对君主立宪制度不胜羡慕。他所翻译的《中国经典》,使他在英国颇有名气,应邀登上牛津大学的讲坛。他还考察了《泰晤士报》的有关情况和政论特点,深刻了解到新闻报纸在西方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返回香港后,完成巨著《普法战纪》,连载于《香港华字日报》,并为该报撰写一些政论性文章。1873年,他与黄胜等人集资买下原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的编排形式,基本上模仿《香港华字日报》。第一版主要为有关公司、诸业行情的经济信息。第二、三版为新闻,分“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也转载上海《申报》等报纸的报道。第四版是广告,相对较少,这与当地欧美公司不积极支持有关。其特点是政论文章较多,往往是头版头条一篇政论,有时也冠于第二版新闻栏,可称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冠的报纸,成为早期改良派系统宣传其政治主张的重要阵地。1883年,王韬将发表的政论时事文章汇编成书,名为《韬园文录外编》。《循环日报》所发新闻追求“新”和“快”,在截稿后接到重要消息,即将其刊登于每天发行的“行情纸”。1874年5月4日,该报首次印刷“特印小纸,以便先得览观”,可以说是中文报的第一张“号外”。

王韬接受西学多年的濡染,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学习,厉行改革,中国才能振兴。他亲理报务十年,撰写政论十年,及时论述时政,内容广泛,文字朴实,浅显通俗,文意清晰,立论鲜明,直陈时弊,境界开阔,中心在变法,鼓吹洋务,呼吁政治改良,学习外国先进科技。他指出中国政治腐败之根源在于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必须进行民主化制度改良,第一个在报纸上提出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强调“天下之治,以民为先,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他主张发展工商业,允许民众自由择业;兴办工矿交通事业,“官办不如商办”,应允许“民间自立公司”;主张废除八股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选拔有用人才;提出政府必须倾听民众的声音,让民众讲话。他独创的政论文体,以战斗的文风一扫让人窒息的时文气息,使读者精神为之一振。可以说,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报刊政论家。

《循环日报》之名称暗指国家政局之循环理论,在谈到三皇五帝时,对其时代推崇至极,由是其循环论便建筑在王道的基础上,认为国家应实施各种应变措施,变法图强,只要清廷能适当地进行改革,应变得法,“去成见以求通变”,那么政局“终而复始,循环不已”,王道将是永存的。这也反映出王韬的改良主义思想,即所谓“天地间循环之至理也”。基于这样的世界观,《循环日报》成为王韬主张变法自强的重要论坛,其言论也颇受后来变法维新人士的重视和推崇。为了洗清自己参与太平天国的嫌疑,表明自己的“清白”,他也写了许多猛烈抨击太平军为“贼”、“寇”的文章,如谈论如何肃清太平军余部的《平贼议》等。

《循环日报》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刊登世界新闻及其对国际时局的评述。特别是对于中外关系的课题,该报无不详尽报道,并提出明确的看法。比如,关心安南(今越南)的形势;留意俄国在中国北方的行踪;对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更是投以羡慕的眼光,予以详尽的报道,还常引以为例,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借鉴。同时,对日本图谋对邻邦的侵略,该报也能给予密切关注和抨击揭露,尤其是对日本出兵台湾的警告,义正词严地指出:“中国保卫台湾名正言顺。”该报更密切关注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经常转录西报的言论,对于西人西报任何侵害中国主权的言论,都能给予无情的驳斥。如《严禁贩人出洋》诸文的主张,就是针对“猪仔问题”而发。

为什么《循环日报》会如此成功?一是在香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能够较为自由地讨论政治问题,《大清报律》管束不到,而不至于被清廷通缉或遭官府骚扰。二是由于王韬的际遇与努力,他接触和认知西学的程度已远远超出当时一般知识分子,曾亲自对西方政治体制进行过实地考察,有深厚的学养和弘毅的抱负,所以能够发表一些较为深刻的见解。三是王韬向往西方新闻报刊所发挥出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诸方面的威力,努力实践其追慕的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开创出中国“文人论政”的文化样式,其笔锋涉及之广、气势之雄,也是前所未有的。四是《循环日报》对任何形式的激进主义始终抱批判和警惕的立场,这一论事立场较适合当时大多数民众的胃口,也成为其后中国民间自由主义报刊遵奉的一大原则。五是该报在经营上采用各种办法扩大影响,为获得华人社会的支持,早期不但采用免费赠送报纸的办法,还在四处发海报,进行宣传,在国内五大通商口岸及海外华人聚集地都设立代理店。为了方便外埠读者邮寄和翻阅,该报还提供一周报纸装订成册的服务项目。

总之,《循环日报》的报道能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依归,对内呼吁变法自强,对外反对列强对中国任何权益的侵犯,成功地演绎了华人出资、华人操权的华文报纸所应有的品格,赢得了广大国民的信任与喜爱,其成功不是偶然的。另46外,中华印务总局还有其他经营业务。据《循环日报》有关广告,总局为客户代印各种中英文书籍、文件、契约,报纸也代为刊登广告、海报。总局还出售各种书籍、字典乃至染发药水和各式补药,出售大、中、小样的活板字等。上述经营活动对于早期的《循环日报》,也应是不可忽视的财政补贴。

香港还有《维新日报》,1879年由陆骥纯以个人资本创办,与《循环日报》体例大致相同。中法战争期间,该报支持抗法斗争,颇受欢迎。香港国人办报的成就,很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只有在香港这一殖民地,中国报人才能于自由中获得一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