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程:中国经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实质

马克思价值论最为深刻之处也是马克思之所以建立价值论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价值理论的分析来揭示人类社会制度,揭示人们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运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不是一般地讨论人与物的关系。那么,怎样说明价值是人们相互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呢?这便是马克思价值论的科学之处,以往的劳动价值论也并未排除把价值作为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如李嘉图等人,但并未真正科学地说明它,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恰恰在于科学地论证了这一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建立的时期,也正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解体,西方经济学中占主流的价值论从劳动价值论向客观效用价值论转变的时期。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发展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对客观效用价值论(生产成本价值论)给予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的价值论正是在这种继承批判中形成的,而这种继承批判的基本出发点在于,马克思坚持价值是人与人的社会历史关系,而不是人与物之间的效用关系。

一、马克思把价值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历史关系,并把这种社会关系视为社会制度历史演进的结果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看,他是怎样论证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历史关系呢?首先,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认为商品虽然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但经济学只在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范围内关注使用价值。此外,经济学不研究使用价值,即不研究物的效用。这就在价值论中彻底排除了人与物的关系。这一点,古典经济学者已经提出,但远不如马克思彻底。

其次,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这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发展。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包括斯密和李嘉图,都混淆了交换价值和价值,因此只关注相互交换的比例(交换价值)的高低,但却无从发现在交换价值背后的决定性的实体是什么,也就是说,回答不了为什么不同的使用价值可以在数量上进行比较并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那么,使不同效用可以相互比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仅仅从交换比例量的关系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探究交换价值背后的决定性实体才可以解释,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便无法从交换价值的数量关系上深入揭示决定交换的本质因素。马克思区分了交换价值和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价值才是决定交换价值的基础,而这个价值的本质是人类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一切使用价值所包含的共同性的实体,正是由于有这种共同,才使得不同物可以还原为同一性的实体并加以比较和交换,交换之所以可能,交换比例(交换价值)之所以得以确立,根本在于价值——抽象劳动的存在。而这种抽象劳动,体现的恰恰是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人的经济关系是价值的实质,交换比例不过是这种价值运动的一定数量表现。

其三,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价值的源泉,而这正是古典经济学所困惑的。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的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的社会一般劳动,具体劳动与使用价值直接联系,生产具体的物品,而抽象的社会一般劳动直接与价值联系,构成价值的源泉和价格的决定性基础。古典经济学把劳动仅仅视为具体劳动,并没有从各种不同方式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社会一般的抽象劳动,因此,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并把劳动作为价值源泉时,难以区分劳动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不同关系,从而难以把价值源泉惟一地归结为劳动。更为重要的是,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关系,是人运用劳动工具作用劳动对象的具体过程,而社会一般的抽象劳动,才真正反映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历史形式。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社会化的一般的还原,即去掉劳动的具体形式,还原为共同的抽象劳动,这一过程本身既是理论的抽象,也是现实的社会化的过程。把各自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抽象为社会一般劳动,这种还原和抽象本质上是人们彼此承认劳动,也是个别的劳动被社会承认的过程,具体劳动生产的物的效用,要具有价值,必须经过社会承认并经过社会将其具体劳动抽象为社会一般劳动的过程。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运动过程,这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要义。

其四,马克思在抽象劳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价值量的决定既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也不是如李嘉图所说的最坏的生产条件下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由社会平均和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这表明,在马克思价值论中,有无价值,有多少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被社会承认,个别劳动时间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都是社会的过程,因而价值本身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人与具体物的个别的关系。马克思在讨论价值决定时,是假定总供给和总需求是相等的,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包括需求的约束,只是从生产条件上讨论的一种平均化。进入总量分析之后,马克思又对“社会必要劳动”赋予了新的含义,指出社会必要劳动包含社会总需求的含义。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当时和后来关于马克思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型问题的大论战。

其五,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式和货币的起源及本质,而这一点也是古典经济学所忽略的。本质上,价值形式和货币的起源及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历史的过程,是人们经济关系及经济制度历史变化的体现。人类的劳动之所以要表现为价值,价值之所以是一种社会关系,人类劳动产品是否有价值、有多少价值之所以取决于社会的承认,这种社会承认之所以表现为交换并通过交换证明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这种社会交换所采取的形式之所以不断发展,由简单的物物交换发展到商品货币交换,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经济中的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生产的私人性和社会性的对立统一。之所以存在生产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制度上产生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两个基本条件。马克思价值形式和货币起源及本质的分析,正是从这种经济制度演变发展中揭示了人们相互经济关系运动的变化。价值以及价值形式,交换以及货币等,不过是人们经济关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特定的历史方式。

二、马克思对价值理论实质的论证

马克思的逻辑线索是这样的:从商品这一最普遍的现象出发,首先定义什么是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没有这一矛盾,就不存在商品,只存在产品,但经济学不研究使用价值,只研究价值,因为价值才是人与人经济关系的体现;那么,为什么产品成为商品,就成为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体呢?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有了历史的变化,劳动成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劳动过程的这种矛盾的特殊性,使劳动结果成为商品,成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那么,为什么劳动具有了这样的历史性质,成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过程?这是因为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生产的私人性和生产的社会性的对立统一,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要矛盾,生产的私人性质使得劳动总是具体的个别的过程,而生产的社会性又总是要求劳动具有社会一般必要劳动的性质,要求个别劳动必须经过社会化的承认,必须被社会承认并从一开始就是为社会生产的;那么,为什么社会生产的主要矛盾以及由此规定的社会生产的性质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因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制度条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社会分工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制使得人们的生产总是私人的并且是为私人利益进行的,但社会分工又要求人们必须相互提供产品,要求私人生产必须具有社会性,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具有了私人性质与社会性质的对立统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是对上述矛盾运动的阐述,是对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运动以及这一运动所采取的社会历史制度方式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人类经济关系矛盾运动的原因和规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但是,价值虽然是劳动创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在现象上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而且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取决于他们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能否实现私人产品向货币的转换,这一转换过程是自发的、社会化的,而不是商品生产者本身主观可以预料和控制的。于是,商品货币在人的面前便有了神秘性,有了事先的不可预知性,人们不能不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运动产生迷信,即产生商品货币拜物教。也就是说,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性,是通过自发的、偶然的、人们不可知的、外在的物与物的关系运动来实现。本来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本来是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商品货币不过是人类经济关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运动方式,但在商品货币拜物教面前,人类本身的活动却反过来受物与物关系的支配。这是一种异化,是一种扭曲。马克思的商品货币拜物教学说正是对这种异化和扭曲的深刻批判,通过这种批判,马克思进一步深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分析了价值形式的运动,指出其实质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运动。

马克思把价值归结为人们社会经济关系的历史运动,通过这种归结要告诉人们什么呢?最主要的,即在价值观上要告诉人们两方面:一方面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因此一切不劳而获,无论是通过资本私有还是通过土地私有占有价值,都是对劳动的盘剥,尽管这一点的证明和科学分析是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中展开的,但在这里,劳动价值论已深刻地揭示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揭示了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非合理性,因为一切死劳动都不创造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劳动价值论不仅成为剩余价值论的经济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剩余价值论的伦理价值观的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在价值观上告诉人们,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是通过自发的、人本身不能控制的、异化的形式实现的,本来是人类劳动生产的,但表现为人不能支配反而受其支配的方式,劳动要通过交换来间接地证明其价值,这本身就是人的经济活动的某种异化,是不合理的。之所以有这种历史的扭曲,是因为存在私有制,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的私有制割断了人们生产的直接社会联系,人们生产的社会性表现为迂迴间接的外在过程,要克服这种异化,最根本的在于消灭私有制,一切与私有制直接相联系的商品价值、货币、交换关系都是一种历史的扭曲,因而从发展趋势上,从人类理想社会的价值取向上,最终都是要取消的,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价值观上所昭示的是对商品关系和市场交换的根本否定。上述两方面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我们研究其价值论必须牢牢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