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与传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再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日本文化的多样性

日本文化的多样性从其与外国文化的互动中可见一斑。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出现双重结构:一方面是如实地引进与保存;另一方面是将中国原型加以摹仿及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保存与创新往往同时进行。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为例,德川时代(1603—1868)既有冈岛冠山(1674—1728)的日译本《通俗忠义水浒传》(1728)及曲亭马琴(1767—1848)、高井兰山(1762—1838)合译的《新编水浒画传》(1805),但亦出现二十多种摹仿或改编自《水浒传》的日文通俗小说——“水浒物”有关《水浒传》对德川日本的冲击,参见高岛俊男:《水滸伝と日本人》第1部,东京:筑摩书房,2006年。。有意思的是译者曲亭马琴本身亦是数种这些所谓“水浒物”的作者。德川日人改编及创作的“水浒物”有不同形式,包括将背景改为日本的《本朝水浒传》(1773)及《日本水浒传》(1777),将主角变为日本女性的《女水浒传》(1783)及《倾城水浒传》(1825),甚至借题发挥的《天明水浒传》(1793)、《忠臣水浒传》(1801)及流于恶搞、荒唐的《伊吕波醉故传》(1794)。可见日本“水浒物”虽受中国《水浒传》的启发,但不论在内容、价值观,还是在精神上都大异其趣。它们反映的是江户时代的人情风貌,而非《水浒传》的创作年代及地方。这类对中国小说的“二次创作”在近世日本十分流行,反映出日本作家以中国文化为创作灵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