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流芳:北京民间曲艺选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苇子水秧歌戏

苇子水秧歌戏是一种流行于北京门头沟地区的古老汉族戏曲,以雁翅镇苇子水村为代表。

苇子水村座落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的东部,距北京城 55 公里,现有人口七百多人。这里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古村落,其有文字可考的最早记载为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 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里的民居分布在九龙八盆之中,依山建有46座明清四合院,目前还有5座基本保存完好。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穿村而过,形成北方村落少有的傍水而居的格局,人们常用“一榆两槐四古柏”来描绘村景。小河上架有13座桥,桥身长短、形状随河流宽度而相应变化,经过能工巧匠之手的雕琢而形状各异。据说,以前沟里常年水流丰沛,芦苇丛生,“苇子水村”便因此而得名。这里的村民基本都姓高,算是同宗亲戚。我们要介绍的苇子水秧歌戏,便流行于这里。

秧歌戏本身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汉族戏曲艺术,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最初,它起源于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来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逐步发展为戏曲的形式。到了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使秧歌戏开始向地方大戏的方向演变。

一直以来,在苇子水也流传着一种秧歌戏,它是秧歌戏众多流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由秧歌与其他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结合而形成的。相传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已经流传了上百年。历史悠久,风格古朴。

苇子水秧歌戏,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秧歌,它并不是以扭秧歌为主,而是以歌唱戏为主,所以才能被叫做“戏”。演员表现前,同样需要化妆扮相,然后穿上戏服。秧歌戏的道具,也并非是传统扭秧歌的长沙绸缎,而是类似京剧的凤冠、顶帽、以及大袍、长衫等。

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苇子水秧歌戏的伴奏只用锣鼓,不用丝弦。整场伴奏都以打击乐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有锣、单皮鼓、檀板等。演出时,打一阵锣鼓,唱一段戏文。伴奏铿锵有力,生旦净末丑几大行当齐全。苇子水秧歌戏的唱腔以九腔十八调而颇具特色,主要有“摔锣腔”“大秧歌调”等,唱腔豪放、高亢激昂。另有学者考证,苇子水秧歌戏很像明清时期流行的高腔戏,都具有以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音调高亢,富于朗诵意味等特点。表演的内容多为四大名著里的故事演绎,剧目保存较为完整,如《赵云截江》《张飞赶船》等。

2007年,苇子水秧歌戏被列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