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可进入语汇的名句及其判别标准
落实到具体的语句,有时名句和语还颇难区分。对这一点,在宋元明清的笔记、诗话中就有所提及。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三“谚语有文理”将古人诗与当时俗语相近者做了对照。宋庄绰《鸡肋编》卷下以陈无己等人的诗为例,明确指出唐宋人诗有取于俗语者。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九“俗语有所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明郎英《七修续稿》卷五“俗语本诗句”分别举出丰富例句,证明今人俗语有来自唐以来文人诗句的。清钱大昕《恒言录》卷六“俗谚有出类”在引用了《老学庵笔记》《七修续稿》《香祖笔记》所举的部分例子后说:“俗语出于唐、宋诗者尚不止此。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后主词也。‘情人眼里有西施’,又‘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可见他认为有俗谚出于唐宋诗,也有唐宋诗化于俗谚。这是比较客观的。那么,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些语句呢?下面举四部大辞典中的例子予以说明。最典型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传说这是顾炎武的名言,《中国古代名句辞典》收入,出处注为吴趼人《痛史》。因为顾炎武《日知录》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概括为八字句,不仅见于《痛史》,差不多时间的《续孽海花》、梁启超《痛定罪言》中也有,后来更多了,例句无数,应该可以看作谚语。名句辞典当收顾炎武原语,《中国俗语大辞典》(新一版)和《中国谚语大辞典》收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甚合宜。有些无法定为俗语的有出处的句子,语典不应予以收录。如:《中国俗语大辞典》(新一版)“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谚),言出曾子,《论语》外仅明龙子犹《双雄记》一例,例中未明言引常言或古语,当看作引曾子语,《中国古代名句辞典》收,《中国谚语大辞典》不收,是。《中国谚语大辞典》“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能善,非贤而何;教而不善,非愚而何”,仅引《西游记》一例,例中明说“古人曰”,经查证,此言出于邵雍,见宋刘清之编《戒子通录》引邵尧夫戒子语,吴承恩《西游记》误将宋人言置于唐僧之口,《谚语大辞典》误收。《中国歇后语大辞典》(第一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出唐刘禹锡《竹枝词》,无他例,新一版删去,是。《中国谚语大辞典》“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出唐罗隐《蜂》诗,无他例,似也不宜收。这两语皆收于《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中国俗语大辞典》(新一版)和《中国谚语大辞典》都收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本出于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元刘履《风雅翼》卷一二引此后注云:“刘须溪曰用谚语或自作谚语皆可。”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生曰:“前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本大辞典共收该语变式5条,例句12个,且例句中有“谚云”“自古说”“自古道”“常说”等语。四本大辞典收入的还有“出于淤泥而不染”(出于宋周敦颐《爱莲说》)、“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出于唐李绅《悯农》诗)、“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出于南朝陈后主《戏赠沈后》诗)、“割鸡焉用牛刀”(孔子语)、“侯门深似海”(出于唐崔郊《赠婢》诗)、“民以食为天”(汉郦食其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这些语或在广泛流传中对文人语句小有改动,变式较多,用例较多,或在引例中有“常言”“常言道”“自古云”“古语说”“常说”“常说的”等。又收有“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出于唐鱼玄机《赠邻女》诗)、“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与儿孙作马牛”(出于宋徐守信《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出于宋夏元鼎《绝句》)、“别时容易见时难”(出于五代南唐李煜《浪淘沙》词)等,这些都有前人笔记、诗话的佐证。
根据上述例子,我们可对《语海》收录出于文人之口而可视作俗语的这类语汇提出几个标准:(1)有前人笔记、诗话的佐证。(2)广泛流传,变式较多,用例较多。(3)引例中出现“谚云”“古语说”“常言道”“常说”“自古道”等字样。(4)句子较简短朴素,不艰深典雅。由于掌握的材料不一定全面,这还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标准,但是,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确立语目,是唯一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