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形不正,德(1)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2),天仁地义(3),则淫然(4)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5),中守不忒(6)。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注释】
(1)德:此处指精气。
(2)摄德:“摄”,正,修持之义。“德”,道德修养。
(3)天仁地义:效法天之仁,地之义(尹注)。
(4)淫然:绵绵不断的样子。
(5)照乎知万物:〈心术下〉作“昭知天下”。“照”通“昭”。“照”下“乎”字为衍文(王念孙说)。
(6)中守不忒:“中守”,意指内心持守虚静。通行本“中”下衍“义”字,据王念孙之说删除。
【今译】
形体不端正,精气就不来;内部不安静,心神就不定。正形修德,效法天仁地义,则精气就会绵绵不断的来到。神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便令使人朗然昭明而察知万物,内心持守虚静而无有差错。不让身外之物惑乱感官功能,不让感官功能惑乱心神,这样就是内心悟道了。
【诠释】
本章宣扬“正形摄德”,以为效法“天仁地义”,便可使人达到“神明之极”的境界。分述如下:
一、心形双修、形德交养
在形与德的修持方面,〈内业〉强调心形双修、形德交养,“形不正,德不来”,两者必须相养相成;因此,提出“修心正形”、“正形摄德”的重要命题。此即〈心术下〉所谓“正形饰德”。这里认为形、德修养至一高度的境界时,精气就自然来到,而能心神悟道。
二、天地之伦理意含
在“正形摄德,天仁地义”这句话中,〈内业〉特别强调“摄德”的重要。所谓“天仁地义”,天地是一仁义之德境界的呈现,在这里可以说已经将天地予以人伦化。这说法和老庄有着极大的不同。老子的天地是一自然状态,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稷下道家对于老子有着不同的发展。庄子讲天地或者作为一物理的存在,或者作为一种精神的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艺术性而非伦理性的,但是稷下道家则将天地予以道德化,这样的看法和老庄分歧,却和孟子相通,孟子将天地人伦化可能是本于稷下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