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浙江衢州,历史上是个“重教兴文”之地,衢州成为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商贾云集,官、商、儒不惜巨资,竭其所能在故里大兴土木以显赫门庭,光宗耀祖,于是一幢幢藻饰豪华,气势恢宏的宅第、祠堂等建筑在三衢大地落成。《古埠迷宫——浙西开化霞山古村落》这一专题就是立足于这样的区域文化背景下,以霞山民居为样本,对浙西建筑文化做一典型案例研究。
浙西霞山古民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选址、布局、结构和材料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因山就势、相地构屋和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另外,至今仍然醇厚的民风、民俗依然在浙西产生重要影响。民居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浙西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正确地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既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有利于现实的创造和未来的开拓。浙江省在全面建设文化大省的潮流中,以创建和谐文化为宗旨,正朝着全方位挖掘地方文化,构建地域特色的发展宗旨,积极倡导各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霞山古镇民居文化的研究与发掘,有利于当前进一步提升其丰富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
当前,浙江经济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走在全国的前列,自改革开放以来,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浙江商帮的崛起,其根源在哪?其核心竞争力在哪?其可持续发展力在哪?
回溯历史,南宋以来儒学贴近实际,浙东学派讲求事功,经世致用,推进了浙江经济社会前进。据南孔儒学研究者认为,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一的龙游商帮,是浙江商帮中最早跻身于全国商帮之林的商业集团,它实际上是衢州府(即衢州、龙游、江山、常山、开化等五县)商人集团的总称,其中以龙游县商人人数最多。它崛起于明中叶,在南孔儒学滋润下,崇仁重义,义利并举,亦贾亦儒,趋向儒化。将儒学融入商业经营管理,整合了儒学与经商的互动关系,以先进思想指导与推动经济发展。将思想文化与经济活动取得了有机结合,这一历史经验值得借鉴。霞山这个以木材运输业为主的商帮文化带来的经济的繁荣直接孕育了一代商贾、大户,这个山区边陲小镇的文明发展也由此而产生了现在的建筑格局。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民居建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可珍惜之处在于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观念与伦理价值也是密切相关的,建筑艺术不但满足审美愉悦,更要为现实的伦理秩序服务,这也是笔者研究这个专题的动因之一。著名乡土建筑保护与研究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在“乡土记忆丛书”的“总序”中写道:“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也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它的综合度最高,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重要的载体。不研究乡土建筑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乡土文化。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乡土建筑当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最率真、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对建筑工作者来说,还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鉴价值。没有乡土建筑的中国建筑史也是残缺不全的。”诚然,古建筑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每个民族的人民都会为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正是依托着绵延不断的文化史,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浙西有着浙、闽、赣、皖“四省通衢”独特的区位优势,霞山历史上曾隶属于徽州,是通往安徽徽州、江西婺源、淳安的古驿道上的驿站古镇,一个浙西衢州山区的小小的聚落,是千百年来徽州文化与吴越文化碰撞的结晶。在霞山古民居建筑文化的遗存中,可以探寻到霞山人对美与善、情感与理智、心理与伦理、艺术与文化的独特审美取向。
本书从霞山古村落建筑文化的视角,从乡土建筑装饰入手,研究建筑内在的文化机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村落的物理形态。乡土建筑包含着许多种类,有居住建筑、礼制建筑、祭祀建筑、商业建筑、公益建筑、文教建筑等,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如霞山郑氏就有宗祠如爱敬堂;支祠如大房裕昆堂、二房永锡堂、三房永敬堂、四房永言堂等建筑。这些建筑系统在聚落中形成了一个个分支系统,共同影响着聚落的总体结构构成,使聚落成为功能完整的有机整体,满足了作为一定区域内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的需求与生活方式。因此,一个聚落的建筑文化往往反映着当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赋予了乡土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时代价值毋庸置疑。
建筑艺术的民族性,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一部分的前提。霞山古村建筑文化作为浙西一个聚落的乡土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封建体制下,是“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的有效载体,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了浙西社会文化变迁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开化霞山古村落”及其文化遗产(包括古街道、古商埠、古钟楼、亭廊、祠堂、戏台、宅院、楹联、诗文、文献、古籍、高跷竹马、香草龙等),具有历史、文化、经济、建筑、民俗等多种价值,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浙西霞山人民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它是明清以致近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活化石”“活字典”“活典籍”,通过对这一“活化石”的保护利用和研究,可以探析出包括霞山古村落自身以及它对外所涉及的整个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与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对霞山古村落民居文化现象的调研中,笔者认为,物质遗产的留存,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比较直观的角度(部分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所以说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见证”了某一段历史。正如霞山上田村口的古钟楼一样,五百年多来,它和身边同样年岁的香樟树一同见证了霞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因传统山货商贸、木材运输发展起来的村落集镇,在本世纪之初,因其街巷交错,古居林立而被称作意韵悠远的“古迷宫”,但是经过近十多年无序的建设,如今的古村落的四周和村落的中心的现代建筑犹如炮楼般矗立着,最为痛心的是老街上一栋古绣楼,笔者在2007年看到还保存完好,2008年下半年再去时已被“勤劳”的村民翻盖成四层大洋房了!破坏速度惊人。另外,霞山高跷竹马舞作为一个独特的民间舞蹈,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相继谢世,舞蹈道具的逐年陈旧,高跷竹马舞已经到了亟待抢救保护的地步。对于这样一个聚落,不管是从“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对其展开保护与研究。以民俗、民间艺术为表现形式的各类文化活动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经过几百年来世世代代霞山人民流传下来独具特色的“高跷竹马舞”“板龙灯”“花草堂”“香草龙”“跳魁星”等民间艺术活动,进一步对其进行发掘、整理研究,有助于浙西传统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助于文化的再创造,是体现传统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霞山古民居建筑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对于浙西民居古建的研究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的研究对浙西历史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面的保护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