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生命教育的发展昭示着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关注衔接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内容,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重视生命教育,开发和建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整体趋势的一个重要举措。

英国早在1765年就出现了生命教育思想,Joseph Priestly发表了《论一种旨在文明而积极生活的自由教育课程》即是标志。而到了1990年,英国政府把经济和工业的认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环境教育、生涯教育等学科规定为跨领域课程,跨领域课程的实质就是生命教育课程。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8):84-87.到了1997年,在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教育部长David Blunkett增订公民教育与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为新课程,公民教育课程从2002年8月开始,成为中等学校的正式课程和必修课程,而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是对公民教育的补充。通过国家干预、政府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的推行运作,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管理,英国建立了以促进学生灵性、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为主的公民教育以及以增进个人身心健全、人际关系与民主社会之角色扮演的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为辅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这标志着生命教育被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英国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

至于美国,J.Donald Walters在1968年就创办了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Ananda Living Wisdom School),开始倡导并践行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他还在1986年出版了《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通过这本书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含义,认为教育是融书本学习和人生体验于一体的过程,应该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澳大利亚的Rev.TedNoffs牧师针对当时青少年吸毒致死的问题,在1974年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1979年,悉尼成立了旨在预防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这一组织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成员之一。

日本在面对学生自杀、杀人、浪费、破坏环境等严峻的现实情况下,1989年开始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在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尊重人的精神”“对生命的敬畏”,用来对道德教育目标进行定位。其中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余裕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的美好和重要性,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并且还开展了包括寒冷教育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在我国香港,天水围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中学率先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1999年,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员会”推出了“爱与生命教育系列”,试图为家庭生活教育提供素材与方法,并且鼓励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相关科目的教学。在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主张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以及价值教育,在多所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

在我国台湾,陈英豪于1997年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愿景。台湾由此启动了生命教育的实施计划,并且委托多年实施伦理教育且卓有成效的台中市晓明女中设计生命教育课程,推动办理研习、训练师资等。到1998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的中学全面展开。200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18-22.台湾的生命教育在许多高校以及教育研究机构开展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推动了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

所以说,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历史比较久,虽然各国和各地区对于生命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具体的议题上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开展的生命教育实践包含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经验,具体体现在生命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生命教育实施方式的多样化、生命教育支持力量的多方参与与协同联动等。

首先,生命教育内容呈整体性和全面性。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内容,大体是围绕着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行为目标而设置,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例如,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以死亡教育、挫折教育、品格教育、生计教育、个性化教育等为主,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内容则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英国COLLIONS出版社的《YOUR LIFE教师手册》中,针对三个年级,在“了解自己、保持健康、人际关系的发展、成为一个公民”等维度对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设置。这些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内容的设置特点,启示我们在设置生命教育的内容时,需要做到:(1)围绕着指向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即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目标来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内容;(2)每个学段的课程内容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所不同,并且各个学段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生命教育实施方式呈多样化。例如,通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以及学生的实践调查、亲身体验等方式来实施生命教育。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式,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也应该注重多样化,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体验、实现知识的创造。

同时,生命教育呈多方参与与协同联动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获得了学校、国家、社会、社区、家庭、大学研究机构等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例如,英国政府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来保证生命教育的建设与实施;英国许多地区建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中心;社区为支持生命教育的开展设立教育行动区;家长配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医院、消防等机构,并参与志愿服务等;英国有许多学术性咨询团体,如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全国咨询顾问团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资源;我国台湾等地区有高等教育机构参与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这些力量都推动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我国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需要汇聚和协调多方力量。

但是,尽管国际生命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实施和保障等方面给了我们较大启发,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国际上各国家和地区对生命教育的“衔接”关注仍显不够,尤其是大学与中小学的衔接。而生命教育作为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阶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一项课程,旨在帮助受教育者认识与了解生命、珍爱与享受生命、提升与完善生命的教育系统,具有全人性、综合性、渗透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区域推进‘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与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者能够进一步关注“衔接”,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后续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研究基础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二、上海市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落实亟须区域层面的衔接样态

2005年,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沪委〔2004〕11号),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上海市教委结合上海市中小学实际,制定并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为上海市开展和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建构了一个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体化的、各个学段有机衔接的、循序渐进的、全面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但由于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缺乏区域层面的统一要求、协调和布局,生命教育在许多学校仍处于自发的随意开设状态,得不到有效的重视。为此,如何在区域层面统一布局,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这成为上海市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落实的重中之重。正是为了贯彻和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建构“系统的、一体化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的核心精神,杨浦区力图超越仅仅从学校层面推进纲要落实的做法,积极融合区域内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大学的力量,建构“大中小学一体化相衔接”的生命教育体系,尝试建构区域整体推进生命教育的实践样态,进而为《上海市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落实提供参考借鉴。

再者,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快速变迁来看,上海市在新时期推进生命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这对于杨浦区在尝试建构“大中小学一体化相衔接”的生命教育体系时也能提供内容参考和视角引导。

从全国来看,21世纪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每日面对的是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因此,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如视力问题等日益突出,而诸如“网瘾”“网络综合征”等心理健康问题也大量涌现。而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在饮食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选择权和支配权。与此同时,在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下,儿童和青少年对于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有着特别的青睐。因此,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显著增高,身体协调性以及力量都有显著的下降。此外,由于生育方面的政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使得儿童缺少了一些与同伴的社会性交往,甚至有可能因为家长的溺爱而产生“自我的膨胀与骄纵”。由此导致了在进入新环境、与人交往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情绪波动,如嫉妒、悲观、抑郁等问题。

上海作为全国发展的领先地区,儿童和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严重。除了全国儿童和青少年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之外,上海作为一个包容的国际性大都市,还面临着一些独特的问题。例如,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儿童与青少年不能适应多元文化的挑战,或者不能协调多元文化下的人际关系;由于市场经济的盛行,儿童与青少年与其他人的关系多呈现出冷漠和竞争的关系;由于西方不良文化渗透,儿童与青少年的行为中产生了许多不健康的行为。与此同时,上海的学生家长由于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优越的经济条件以及开阔的视野,因此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有一些新的期望和要求。例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学业成绩方面的均衡发展,希望孩子能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使得上海市生命教育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生命教育衔接建设是杨浦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心所系

2009年4月,上海市教委批准杨浦区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自此,杨浦区便以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以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关键,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坚持面向全体,聚焦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扎扎实实地推进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迈出了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第一步。目前杨浦区已先后开展了两轮创新试验,现正处在第三轮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力图全面建成基础教育创新区。之后,2010年初杨浦区又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2015年杨浦区成为上海市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奠定了杨浦“创新中谋发展求突破”的区域基本定位,同时也对区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意义提出了新任务。而杨浦教育亦需要把区域的重大战略转化成杨浦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动担当,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探索区域教育改革的可能路径。

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素养的人才,更需要培养有关爱之心、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这与生命教育对培养全人的价值诉求不谋而合。2014年4月,上海市教委与杨浦区签订“学校生命教育区域试点”框架协议。上海市教委苏明主任以及区文明办、区团委、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区域部分中小学一起参加了启动仪式。基于此,为推进试点项目的扎实有序开展,同时也为支撑杨浦的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我区从基于大学生的生命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中对生命教育关注的当前现状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生命成长、发展的基本特点、内在需求和一般规律,创建与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一体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群,从而践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的价值追求,并于当年(2014年)尝试申报教育部重点课题且成功得以立项。换言之,生命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杨浦可以算是行政工作与研究工作双轨并行的重点工作,而区域层面也一直以来都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区域整体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作,并多次在区域规划的若干制度性文件中对生命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做系统性总结与前瞻性思考。

一方面,杨浦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部分中小学已先后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研发区本教材《心灵体操》,校本教材《男孩女孩》,“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实践与研究”等多项课题获国家、上海市课程改革等奖项。区域资源的整合保障机制和深厚的生命教育研究成果,为开展区域大中小学生命教育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区域对生命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极为重视,从相关制度文本的出台可见端倪。例如,在《杨浦区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期间区域人格成长教育工程的成效,具体体现在:在全市率先完成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达标工作,率先建立中小学生社区社会实践指导站;启动上海市学校生命教育区域试点工作,建立了区校互动、学校家庭社区“三区”联动的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机制等。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区域的品德教育又提出了崭新要求,力求为学生提供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健康成长环境,坚持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实践德育内容的一体化、育人的全员化、队伍的专业化、资源的立体化和手段的多样化。其中,学校生命教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仍将继续成为本区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计划以《区域学校生命教育试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推动区域大中小学校“生命教育一体化”体系项目,研发区域生命教育课程纲要,完善各学段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整体推进中小学校“生命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在家校互动、医教结合、普高协调方面形成区域生命教育品牌特色;同时建设5个生命教育研训基地和7至8个生命教育实训基地,创建3至4所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所以说,生命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杨浦是重要的使命,有着教育局局长亲自挂帅的组织保障及前期的丰厚研究基础,成为本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试点工作的重要板块。

四、学校生命教育的点状发展态势亟待系统架构和衔接设计

目前,学校生命教育普遍处于零散化、无序性状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观念日益开放,资源日益丰富,极大地改善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但也为他们的身心成长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诸如身心发展不平衡、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认知模糊、应对竞争压力的心理素质不强、“代际差异”日益加大、消极亚文化和网络虚拟生活的负面影响等;与此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都相对薄弱,而学校生命教育普遍处于零散化、无序性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的缺位。各行政部门都从本部门要求出发关注学校生命教育,有安全教育、卫生教育、心理健康等多个要求,内容上单一重复、杂而繁多,缺乏系统的整体构架;基础教育的全人教育与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健康人格缺乏一体化架构。

具体来说,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原有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过于狭窄,较少涉及自然生物的生命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的意义,也很少涉及性别教育、美感教育和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教育等;生命教育覆盖对象也不全面,没有从儿童时期就循序渐进地开展生命教育,而是从青春期才开始;原有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也缺乏对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成长规律和接受能力程度差异的关照,缺乏整体架构;只注重传授有关生命教育的科学文化知识,鲜少挖掘其社会伦理内涵,更没有将其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有机衔接起来。从教学安排上来看,不同学段之间的生命教育内容有不同层次的重复与错位现象,相关课时也在具体操作中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保证和具体落实。从教学方法上来看,生命教育多是教师“我讲你听”的讲授式教学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式体验实践,多停留在认知层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授受,对于学生生存能力的训练缺乏。从执教教师的自身素养来看,不少教师仍受传统观念束缚,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等的指导上存在着“无师自通”“诱发论”等观念误区,其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也无法跟上新时期下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于上述现实问题,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应以某种广泛的方式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区域层面需对学校生命教育做系统架构和衔接设计。因此,本课题试图整合相关教育内容,基于大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在基础教育阶段结合时代特点、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教育学规律三大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行研究,尝试构建区域内大中小学衔接的生命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学生实训、教师研训的区域生命教育一体化基地,并配备相应的督导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社会实践创新机制、家校互动机制等若干机制保障以确保其有序开展,旨在强化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发现区域生命教育的优质素材和优秀案例,形成区域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课程框架和实施方案,保障区域内学生生命的良性发育;发现生命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式,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可行性、操作性提供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