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本报告的结构安排

本书分为十章。第一章为总论,讨论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型的必要性,综述了本报告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理论、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未来几年改善利率传导机制、培育能为市场接受的政策利率的一系列改革建议。

第二章构建了用于分析理想体制下(即没有数量型管制等约束条件下)的政策利率传导的静态一般均衡模型。这个模型将作为基准为此后的讨论提供比较的依据。

第三章对基准静态模型进行扩展,得出了存贷比、对贷款规模的数量限制、高存款准备金率、软预算约束、影子银行套利、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等都会制约利率传导效率的结论。

第四章将静态模型扩展为动态DSGE模型,并引入了实体经济和开放经济的假设,通过数据校准就各种体制约束对利率传导的阻滞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证实了理论模型的主要结论。

第五章至第七章对短期利率(未来的政策利率)通过债券市场的传导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讨论了政策利率通过收益率曲线传导到实体经济的理论框架、文献和国际经验。

第六章用我国数据和事件分析、Beta分析、SVAR模型、无套利模型等对短期利率对国债收益率传导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估了收益曲线的预测功能,并进行了国际比较。这些分析的主要结论是,我国短期利率能够通过债券收益率传导,但在向1~7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效率比发达国家约低25%,向10年以上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效率所面临问题更大。

第七章针对上述问题,为改善通过债券市场的利率传导效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主要包括:提高两年以下国债发行量和频率、进一步发展国债衍生品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定价的市场化水平等。

第八章分析了短期利率通过商业银行的传导。主要实证结果是,我国短期市场利率能在一定程度上传导至贷款利率,但传导效率可能只有美国的20%~80%,中间值为50%。另外,存贷比、高存款准备金率、软预算约束等体制性因素对银行利率传导的阻碍作用在统计上也是显著的。

第九章构建了若干理论模型,对利率走廊的意义和在中国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相关的国际经验。主要结论是,利率走廊可以有效降低利率波幅并降低货币政策操作的成本。

第十章对被普遍认为面临软预算约束的地方融资平台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其融资活动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发行城投债的地方融资平台的发行利率已经开始反映流动性状况和信用风险,其融资活动对无风险利率的变化也有了一定的敏感性。另外,正在进行的财政改革和地方债市场的发展也正在硬化地方政府和平台预算约束,这将为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供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