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制造: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驱动的制造范式革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冷兵器的锤炼:手工制造的漫长演进

虽然近代的战争有了宗教的意义和阶级的意义,但古代人类的战争就是人类为争夺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的本能,战争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从炎黄传说时代开始,人类之间的战争就开始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这段话说明在黄帝时期就有两场著名的战争,一场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爆发的阪泉之战,一场是黄帝炎帝与蚩尤之间发生的涿鹿之战,这两场战争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奠定了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战争往往没有对错,战争的胜利才是关键,历史就是胜利者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战争已经不计其数。有战争,就需要兵器。当然,在古代的战争哲学当中,谋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外交,再次才是具体的战争。例如《孙子兵法》就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是古人的智慧,但并不意味着兵器不重要。很简单,战争需要兵器,没有兵器就只能束手就擒。热兵器出现以前,在漫长的人类历程中,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一直都是战争的核心资源,甚至100多年前的中国仍然是冷兵器的天下。在冷兵器为王的时代,制造兵器的手工业毫无疑问对战争的成败至关重要。

轩辕剑是传说中黄帝使用的神兵利刃。传说此剑是轩辕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造而成,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此剑后传与夏禹,在大禹治水时立下汗马功劳,夏朝凭此立国。几百年后,夏朝国君无道,此剑辗转被商汤所得,商汤持此剑取天下,再次建立新的王国——商朝。最后,商朝后期也开始动乱,至此神剑不知去向。虽然此剑的来历和去处纯属传说,但既然在黄帝时期爆发了与炎帝和蚩尤的两场大战,黄帝也不可能没有兵器就参加战争,况且在远古部落氏族时代,人人平等,相信黄帝一定是身先士卒,不可能不需要兵器,关于轩辕剑的传说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如果说轩辕剑还是传说,春秋战国欧冶子铸出十大名剑之首的“湛卢剑”及其他几把名剑却是真实的历史。欧冶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铸剑大师,大众熟知的莫邪是他的女儿,干将是他的女婿。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恳求欧冶子为他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女婿干将,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的湛卢山。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炼成。除了“湛卢剑”,欧冶子还同时铸出了钜阙、胜邪、鱼肠、纯钧四把宝剑。《越绝书》中说:“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后传说“湛卢剑”被越王献给吴王,后几经辗转流传,据说在唐代被薛仁贵获得,后又传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中。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父子遇害后,“湛卢剑”不知下落。

虽然“湛卢剑”不知下落,但同期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的出土,从侧面证实了当时铸剑水平的高超。越王勾践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显示出当时铸剑师的卓越技艺(见图1-3)。

图1-3 越王勾践剑

除名剑之外,欧冶子还在当时因制造出吴戈而出名,“吴戈之锋,无兵可敌”,而后“然吴王妒贤,害之,以绝其兵造也”。欧冶子死后,他的女儿和女婿铸造干将莫邪剑的故事被记载在《战国策》中,后来《搜神记》还据此撰写成一篇神话故事——干将莫邪。汉代以后,更适合砍劈的刀逐渐代替剑成为冷兵器时代的主要兵器,剑退出了战争的喧嚣,留下来的是十大名剑及铸剑大师的故事。这些故事说明一个事实——兵器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同样记载了大量与冷兵器相关的设计、制造与检验工艺。例如,“弓人为弓,制作弓箭;庐人为庐,制作庐器(戈、戟、殳、矛等)长兵器;筑氏为削;冶氏为杀矢,制作;桃氏为剑;函人为甲。”另外还提到当时:“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已经成为当时品质优良兵器的代表。从制造工艺来说,已经能够很详细地区分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对不同用途的车轮尺寸做了详细描述,并说明不同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上下车方便。而且《考工记》记载:在当时燕国的地方人人都会制作铠甲;秦国的地方人人都会制造矛、戟等长柄武器;匈奴人人都会制造弓车,这说明无论当时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在那个战争频繁的时代,兵器手工制造技术也已经非常普及。《考工记》的内容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长兵器(斧、殳、矛、戟、戈)、短兵器(刀、剑)、远射兵器(弓、失)、防护兵器(甲胄)、运输兵器(战车)等丰富的冷兵器手工制造技术。当然,《考工记》记载内容非常丰富和深入,这里只是引用了极小的一部分内容,但已经足以说明,人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冷兵器的手工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而且已经形成了区域特色。

到北宋时期,当时官方修订了一部叫作《武经总要》的书,该书对当时发展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其中包括当时兵器制造的情况。《武经总要》详尽记述和介绍了北宋时期军队使用的各种冷兵器、火器、战船等器械,并附有兵器和营阵方面的大量图像。同时,不仅仅描述了这些兵器,还把兵器与当时常见的战法结合起来,介绍如何应用这些兵器。此时,俗话常说的“十八般兵器”已经基本全部出现。而且在北宋,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炮,即发石机,据说在当时的战争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这些记载说明,北宋时期,兵器手工制造业已经趋于完善,人们把各种可能的冷兵器都已经发明出来。

在兵器手工制造的组织上,到北宋时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兵器手工业趋于专业化。北宋王朝在国都汴京建立了大规模的兵器生产作坊,即南北作坊,又建立了弓弩院,专门生产各类刀枪甲具和远射兵器。在兵器作坊以下,还有更细密的分工,分为51“作”,每一作专门负责制造一类产品。例如,其中枪的制作就有9种(见图1-4)。据记载当时兵器作坊的工匠多达七八千人,武器年产量达3万多件,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北宋是冷兵器制造的一个巅峰时期,此后直到热兵器时代到来之前,冷兵器制造也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图1-4 宋代《武经总要》中的各种枪

冷兵器手工业与古代战争相关,更与古代王权相关,这意味着它非常重要。从这个行业发展我们可以侧面看到从上古时代到工业革命前手工业发展的概貌,看到手工业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解谜过程:在品类上,人们不断延伸发明新的产品;在用途上,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淘汰一些不实用的(例如剑)兵器,创造出更加实用的冷兵器;在应用场景上,不断细分并设计出针对不同用途的细分产品;在组织上,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使得手工制造更有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一切最原始的知识都被集成和发展。但手工制造兵器基本过程没有变,价值观没有变。这个价值观就是制造出更加锋利,能够确保战争胜利的利器和防具。因为这个价值观,从而建立了冷兵器制造的范式。简单来说,就是“矛和盾”的不断演化。

当然,所有的技术知识都不会是专有的,兵器手工制造的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制造生活用品,现代是如此,古代也会如此。兵器制造因为其意义重大,它代表着同时代的最高制造水平,发展的技术也一定会用于其他领域的生产制造活动中。冷兵器制造为大机器时代的到来积累了大量的冶金知识、锻造知识和机械知识,甚至到现在,这些知识仍然很重要。

宋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和最繁荣的国家,也是当时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史学界同样认为宋朝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中国四大发明,其中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三项就是在宋朝完成的。无疑,宋朝的中国是人类手工制造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出色代表。

元明清之后,中国手工制造虽有发展,但随着西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手工制造时代落幕,西方的手工制造逐渐演进为现代工业,而中国的手工制造却没有大变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和民国时期。那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西方手工制造又是如何演化的呢?让我们将目光转向那个曾经远远落后于“中央帝国”的地方——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