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舜:人类早期文明的伟大工匠
抛开粗糙手工制造的旧石器时代不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已经在手工制造方面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1921年,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这里发现的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此后,在大量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在整个黄河中游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共计发现了500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距离现今5000~7000年。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制品。其中,石器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有缝纫用的针和锥等;陶器有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各种日用品。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看到当时的制陶业已经比较发达,能够掌握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器(见图1-1)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非常逼真生动。还有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在一个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半个蚕茧以及前面提到的缝纫工具,这说明手工纺织在5000年前已经出现。
图1-1 仰韶文化出土彩陶
炎黄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大约在仰韶文化晚期。《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炎黄是华夏文明始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句记入史册的话起码证实嫘祖是与炎黄同时代的人。在民间传说中,嫘祖是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这也与前述的考古发现不谋而合。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旨定农桑,法制衣裳……是以尊为先蚕。”
在距今4000年到4500年的龙山文化中,手工制造又有了比较大的进步。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大部分的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另外在河南、陕西、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也有相关文化遗址发现。在龙山文化中发现的最精美的陶器是一种典型的黑陶,漆黑发亮、薄如蛋壳而又坚硬,这种黑陶也称为“蛋壳黑陶(见图1-2)”,它反映出当时手工制陶业已经高度发达。其中一处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质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即便现代人要烧制这样品质的陶器也很困难。另外,龙山文化遗址中还有玉器制品和骨刻文字的发现,这说明人们已经不局限于生活与生产工具的手工制造,还有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图1-2 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
据相关资料考证,我们熟知的舜帝就生活在龙山文化时期,《史记》对舜的记载也能够侧面印证。例如,《史记·五帝本记》记载:“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诚制陶,精美不窳”,黑陶经常被称为“舜陶”。翻译成白话就是:在中国的上古五帝时代,舜帝在黄河边上制陶,河边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人们就聚集起来,两年后成了一个小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都市。这段话说明,舜帝在制陶技术改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原来粗制滥造的陶器变成了精美的黑陶。鉴于手工制造的特征,制造技术的知识往往与个人相关,人们通过姓名或氏族的记忆来确认手工制造的品质。我们非常有理由相信,如果舜帝是真实的存在,那么他一定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伟大工匠,最起码他是我们东方工匠文明中的杰出代表。
舜帝之后,夏商周三代把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手工业门类更加齐全,制造的材料也更加丰富,制造技术也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无名氏撰写的一部《考工记》,对当时的手工业发展做了一个集大成的描述。其中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六大类,共30个工种的内容,说明当时手工业分工已经相当细。书中提到:“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筑、冶、凫、栗、段、桃;攻皮之工: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画、缋、钟、筐、㡛;刮摩之工:玉、榔、雕、矢、磬;搏埴之工:陶、瓬。”这意味着,手工制造在当时已经趋于专业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也已经具有了地方特色。《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意思是说,郑地的刀、宋地的斧、鲁地的削、吴越的剑,离开当地而制作,就不能精良。另外提到:“粤无镈,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粤之无鎛也,非无鎛也,夫人而能为鎛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意思是说,越地没有制作铸的工匠;燕地没有制作铠甲的工匠;秦地没有制作矛、戟等长柄武器的工匠;匈奴没有制作弓、车的工匠。越地没有制作鎛的工匠,不是说没有能够制作鎛的人,而是说那里人人都能制作鎛;燕地没有制作铠甲的工匠,不是说没有能够制作铠甲的人,而是说那里人人都能制作铠甲;秦地没有制作矛、戟等长柄武器的工匠,不是说没有能够制作长柄武器的人,而是说那里人人都能制作长柄武器;匈奴没有制作弓、车的工匠,不是说没有能够制作弓、车的人,而是说那里人人都能制作弓、车。纺织方面,“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描绘了男耕女织的发展状况。
从手工业的组织来看,早期的手工业者主要隶属于官府。当然,民间也有自给自足的农业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这一状况直到唐宋以后才得以改变,手工制造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从手工业的制造材料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铁制工具和兵器已经广泛利用,工匠文明也从青铜文明演进到铁器文明。由于铁的普遍使用,冶铁工业也大为繁荣。《史记·货值列传》中记载,到西汉时期,当时排名靠前的几位富豪基本上都与冶铁相关。其中有个蜀地卓氏的故事:早在秦国打败赵国时,卓氏被虏掠迁徙。其他同时被迁徙的人,稍有多余钱财,便争着送给主事的官吏,央求迁徙到近处。但卓氏要求迁到远处,最后被迁移到临邛,卓氏非常高兴。他就在有铁矿的山里熔铁铸械,最后成了当时排名第一的大富豪。另外,也记载了:“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家致富数千金”;“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在早期的手工业发展过程中,所有细分领域范式的形成,都有轰轰烈烈的革命,更多的是人类战胜自然、追求生存发展的自然本能。用托马斯·库恩的学说来解释,就是早期人类在解谜自然的过程中发展了有关手工制造的常规科学。例如,早期人类要制作衣服,就需要利用各种工具剥茧、缫丝,把丝纺成线,再染色和纺织,最后通过手工缝纫做成衣服。其中,通过发明湅丝的方法,把丝帛做得更加柔软洁白就是一个谜。在《考工记》一书中对古代湅丝方法做了说明:“荒氏湅丝,以涚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之,而涂之,而宿之。明日,沃而盝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这种利用草木灰本身碱性的湅丝方法,历代均延用。同样,早期人类在陶器制作过程中,通过提高陶窑的温度和发明窑温控制的方法,制作出更加精美的红陶、黑陶,没有改变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所构造的基本范式,但毫无疑问通过多次解谜,人们才能够制造出登峰造极的蛋壳陶。
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事物当中,能够看到所有我们当下生活所必需事物的影子。假如没有早期人类的那些手工创造,没有那些在手工创造中获得的知识,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可能也不会存在。从这些事实也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关于手工制造的范式,大多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已经形成,随后的发展大多数只是优化和改进。
手工制造的开端,无疑就是工匠文明的开端,无数个人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解谜大自然,才创造了无数的创造奇迹。大舜是第一个被文字记载的伟大工匠,还有更多没有被文字记载的早期工匠,在与自然的生存搏斗中以及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创造了工匠文明的第一篇章。正是在这漫长的第一篇章中,人类建立了手工制造的基本范式,即基于人类个体的聪明才智和知识传承,发明手工工具和使用方法,以及手工制造所必需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