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制造: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驱动的制造范式革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早期工厂的分工与组织

工厂是一套全新的制度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人、机器和生产资料的集中。

在工厂出现以前,就出现了手工工场。手工工场通过集中手工业工人,进行分工,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亚当·斯密(见图2-5)在《国富论》一书中就以别针生产为例对这种分工产生的效率进行了分析:“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如果十个工人独立工作,不进行专业化分工,这些人最多造200根针,甚至有些人可能一天也造不出一枚针。而如果进行适当的分工,他们就成造出大量的针”。他认为分工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有三个:①分工能够让个人的专业性增强,从而提高效率;②工作变化会导致时间消耗,分工后每个人不需要工作变化,把这种时间消耗减少了;③机器生产方式,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当然这种全新的分工也是问题的,比如,亚当·斯密就认为:“如果一个人一生只消磨于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慢慢就会失去运用智力的习惯……对特定的职业掌握的程度……似乎是以牺牲他智力、社交和武德为代价获得的”。效率的获得是以牺牲智力财富为代价的,从这个意义上,工厂的建立是对个人聪明才智发挥为本质的工匠文明的颠覆。也就是工厂不需要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只要能够按部就班地准确配合机器工作就可以了。创造性的工作不再由个人完成,而是通过工厂这一组织来实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1776年出版,蒸汽机作为动力的工厂还没有建立,最早的水力工厂也刚建立不久,他的研究主要还是建立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

图2-5 20英镑纸币上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在工厂建立后,人成为机器体系活的附属物,在手工分工的自然效率基础上,围绕人和机器的协同,进一步形成了工厂体制下的全新分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工厂分工与手工工场的不同:“机械虽在技术方面扫除了旧的分工制度,……才在资本手里以更可厌的形态,系统的再生产出来,确立出来,成为劳动力榨取的手段。以前是专门使用一种部分工具,现在是终生专门服侍一个部分机械。”“在手工业,是劳动者使用工具;在工厂,则是劳动者服侍机械。”“分工再现在自动机工厂之内,但这种分工只是把劳动者配分在各种专门机械之下,把各群劳动者,配分在工厂的各个部分。”“工厂的总运动既非以劳动者为起点,而以机械为起点,故随时更换工人,也不会使劳动中断。”

马克思是对的,早期的工厂确实是以残酷地对工人剥削和牺牲个体智慧为代价的。他们把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无业者集中在工厂,通过更加细致的分工使工人适应机器化生产,并通过粗暴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工厂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主希望这种新体制能够持续运行下去,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工人不断反抗这种新体制来争取自身更多的权利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方面的利益是冲突的。虽然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新制度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也最终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在当时情况下,工厂体制代表着进步,代表着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但这种进步是建立在大量的个人牺牲之上。也正是因为这种残酷的剥削,在《资本论》的引领之下,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反过来促使工厂管理者改善工厂的管理和环境,提高工人的福利,从而使得这种工厂体制能够延续下来,而不是倒退到手工制造时代。

工厂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是很难适应的。英国就爆发了多次工人和手工业者烧毁机器和破坏工厂的事件。之前的大多数人都是农民或手工业者,他们独立和自给自足。工厂围绕分工形成的单调的、年复一年的工作,在当时是一种没有吸引力的事情。例如招募工人就是困难的事,尤其是熟练工人。甚至当时有一个说法:“最饥饿的工人是最好的工人”。而且,资本的力量希望把工人的工资限制在最低水平上,也限制了工人主动性的发挥。由于人的天性与机器工作的不协调,工人用破坏生产设备来应对工厂的机械的分工工作。在当时的英国就爆发了卢德运动:“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工人运动。传说第一个捣毁机器的工人名字叫卢德,并因而记入历史。”正因为如此,随后的工厂管理者开始考虑采取激励措施,比如公正的工资。亚当·斯密就认为:“工资是对勤奋的激励,人们需要公正的工资”。在没有完成工作时,还有严厉的处罚措施,并由此产生了围绕分工的管理思想。

人们一旦开始适应工厂,它带来的变化就是深刻的,例如时间、家庭观念、城市形成、物质生活等。

随着工厂的持久存在,人们也开始逐步适应工厂的生活,时间观念也开始被调整到工厂时间。手工业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喜欢就做,不喜欢可以不做,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具体的钟点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但工厂不同,人们要适应大机器生产的节奏,所以必须有准确的时间约定,比如,工人需要早上五点上班,然后工作12~14小时,每周工作6天等。到现在,工业化早期时代形成的习惯一直影响到现在,虽然现在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工作,但人们已经习惯按照一个标准时间来按时上下班。应该说,对普通人来说,时间的观念是从大机器生产时代开始的。

工厂体制也改变了家庭的观念。手工业时代,家庭是主要的生活场景,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饭。而工业时代,工厂才是最主要的生活场景。一家人可能因工作时间的不同,只有休息日才能聚在一起吃饭。

因为工厂,工人开始在一定区域聚集,围绕工人生活的一切保障也开始聚集,久而久之,城市开始重新形成,旧城市不断扩大,新的城市中心不断形成,这极大地改变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面貌。

随着工厂体制的逐渐改善,工厂带来生产力的跃升使得人们开始享受到大机器生产的好处。1851年在英国伦敦水晶宫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见图2-6),人们开始被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就所震惊,据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展品非常丰富,有一万三千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展览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新生事物包括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厨具用品、铁制品。还有一些展品来自新生不久的美国,如树胶、收割机、连发手枪、割草机、播种机、缝纫机、银版相机等。有文字这样写道:“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工作,有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领悟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图2-6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盛况

开幕式上维多利亚女王和每一位宾客一样兴奋激动,维多利亚女王在当晚的日记中回忆道:“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

工厂的建立只是开始,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工厂主开始认为只要把工人招进工厂,进行分工,然后监督工作就可以了。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没有这么简单,工厂是一个活的系统,怎么让工厂更有效率是一门新学问,或者说是一门新科学,这门科学就叫科学管理。工人是有思想的人,不是机器,只有通过更加科学的管理,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充分发挥工厂的潜能,这个发现归功于泰勒。科学管理可以认为是对大机器生产范式的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