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理发匠阿克莱特与纺织工厂
在瓦特努力发明蒸汽机的近20年当中,大机器生产所必需的其他革新也在进行。一些伟大的发明家虽然没有瓦特那么有名,但对于建立大机器生产范式来说却同样居功至伟。其中,理查德·阿克莱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见图2-3)。
图2-3 工厂的发明家理查德·阿克莱特
1769年,瓦特取得分离式冷凝器专利的同年,阿克莱特也获得了水利纺纱机的专利。更重要的创造在于,1771年,阿克莱特创造性地建立了纺织工厂,安装他自己发明的水力纺纱机。到1772年,这个工厂已经拥有300名工人,几千枚纱锭。而后的1773年,他和出资者在达维建立了织布工厂,真正开始生产纯棉布。就这样,在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若干年当中,阿克莱特建立了大量的工厂。而且,1784年,他在诺丁汉的纺织工厂首先使用了蒸汽机,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先锋。如果说瓦特是伟大的,阿克莱特也非常伟大。
现在大家可能对工厂习以为常,但最初的时候,当时世界上只有少量的手工工场,更多的是家庭作坊,工厂是一个全新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和制度体系的代名词,更是大机器生产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要知道阿克莱特最初只是一个理发匠,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工厂对于大机器生产究竟意味着什么?
阿克莱特的人生就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奇迹,过去来看是,现在来看更是。
1732年,在纺织工业开始重大技术革新——飞梭出现的前一年,阿克莱特出生在英国普雷斯顿一个贫穷的家庭。家里有13个孩子,他是最小的一个。家里没有钱来给他获得正规的学校教育。他13岁开始就去理发店做学徒,学习理发和制作假发。因为这样的教育背景,据说阿克莱特在50岁的时候还在学习语法和单词,来弥补小时候所受教育的不足。他的反对者往往以“理发匠”来试图贬低他的成就。
1750年,年轻的阿克莱特决定自己独立干一番事业。他打好行囊,离开家乡来到了英国博尔顿,并在博尔顿的一个地下室酒窖开了个发廊,开始了他自己人生的第一份事业。在这期间,已经能够看到阿克莱特超人的商业竞争头脑。阿克莱特在地窖发廊入口处贴出广告牌:“欢迎来地下发廊,1便士理一次发”。由于质优价廉,他的发廊顾客盈门。当竞争者把价钱也降低的时候,他们发现阿克莱特换了一个广告牌:“半便士就能剪个干净漂亮的发型”。这些事情证明,阿克莱特虽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独立、坚强,而且极富商业头脑。
阿克莱特的前半生应该是备受挫折。他结了两次婚,第二次婚姻的妻子给他带来了一点钱,使得他能够关闭理发店,开始新的生意。这次创业同样与纺织工业毫无关系,而是他较为熟悉的假发生意。当时的英国,戴假发是一种时尚,不仅仅法官和律师要用到,上流社会的人都普遍喜欢戴假发。总之,假发生意当时是一件赚钱的买卖。阿克莱特也做得非常辛苦,整个过程都亲力亲为。他从乡间收购头发,自己配色制作,然后再自己联系客户推销。在这个过程中,阿克莱特积累了丰富的商业营销的经验,而且为后来的转型积累了资金。
阿克莱特究竟什么时候开始疯狂爱上纺织机器的发明?这已经无从考证,但就他的前半生经验来说,这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他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他也不是类似飞梭和珍妮纺纱机发明者那样的纺织从业者,纺织对他来说遥不可及。但是奇迹出现了,在他37岁时,也就是1769年,他获得了水力纺纱机的专利。有人推测说,也许是他在长期理发和贩卖假发的过程中与人八卦聊天中获得了有关纺织业的信息,从而使得他在35岁左右疯狂地喜欢上纺织机械发明,并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纺织工业的面貌。也正是因为他的背景与纺织业距离之远,在后续的很多次专利申请时备受质疑,因为很多人无论如何不愿意相信一个理发匠能够发明创造纺织机械。这个发明证实了阿克莱特是一个有心并好学、喜欢钻研,并极富创造精神的人。不仅如此,后续的发展证明,他的创造和他商业头脑结合起来,爆发出的能量更加惊人。有一点是明确的,阿克莱特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一个有钱人,他的前半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奋斗。
1769年,阿克莱特获得了水力纺纱机的14年专利。有了专利,并不等于就赚到了钱。当时很多发明家就没有因为专利赚到钱,而且可能还备受挫折。这时候,阿克莱特商业头脑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了。首先,他决定向当时织机和织袜中心诺丁汉发展。在那里他取得了经营银行的莱特兄弟的支持,在1771年,他又和两个富裕的针织品批发商尼德、斯托拉特签订了协作的合同。有钱又有了客户,接着阿克莱特创造了工厂。
1771年,阿克莱在达维的近郊科罗姆福德建立了水力纺织工厂。那里水力资源丰富,能够为水力纺纱机提供动力来源。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阿克莱特创造了全新的工厂体制,并由此给他带来“现代工厂制度的创立人”的荣誉。工厂是大机器时代新技术体系、新生产体系和新制度体系的综合体,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很快的,阿克莱特就证明了工厂的威力。到1772年(也有资料说是1779年),科罗姆福德水力纺纱厂就有了三百个工人和几千个锭子。而且工厂产品也证实了机器生产比手工制造更加有效,它们更加结实和耐用。用这些纱纺织的棉布与当时从印度进口的棉布相比一点也不差,而且能够完全取代当时流行的棉麻混纺产品。1773年,阿克莱特与合伙人在德比开设了纺织作坊,把水力纺纱厂的纱织出纯棉的“白洋布”。(注意此时织布还没有工厂化,还是手工作坊)
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前文提到,英国传统的毛纺织力量十分强大,为避免损害本土工业,因此制定了很多的法令限制印花棉布的进口。例如1735年的英国法律在准许制造棉麻混合织物的同时,还保持禁止印花棉布的措施。当然,法令制定时可能没有想到英国本土也会发展起来棉纺工业。因此,当时很多竞争者据此来反对阿克莱特。阿克莱特在英国议会对棉纺织工业进行了强有力的辩护,议会经过调查后批准了关于棉纺工业的一系列请求。从此,英国的棉纺工业开始了毫无障碍的发展。
1775年,阿克莱特取得了第二项专利。在这一专利中记载了很多发明,其中重要的发明有梳棉机、曲轴梳毛机、粗纺机、输送机等。他用制作出来的这一套机械装置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棉花工业中的一系列加工。现在来看,或许这可以理解为工厂设备体系的系统组合,虽然设备本身是别人发明的,但整体组合体系却是阿克莱特的创造。但在当时来看,没有人能够理解这种创新。而且由于这项专利的说明书正文很长而又模棱两可,导致了很多异议。在1785年的诉讼中,据多数出庭作证的证人说,这些机械不是阿克莱特本人独创的,随后陪审员宣判阿克莱特的专利权无效。
但无论如何,到1785年,阿克莱特已经建设了好几个类似工厂,而且所有工厂都处于他的管理之下。1792年8月3日,阿克莱特在科罗姆福德去世,终年60岁,死后他留下了一笔50万英镑的巨款。虽然他出身低微,甚至前半生还在从事理发匠工作,但这一点都没有掩盖他的伟大。他仅用后半生的时间就发明了机器,创造了工厂,而且也为自己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一成功在英国历史上也史无前例,据说当时英国人都很尊敬他。是他成就了时代,也是时代成就了他。在保尔·芒图撰写的《18世纪产业革命》中写道:“他的名字同大工业的起源是永远分不开的,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兰开夏和德比郡的所有工厂都是按照他的工厂样式建造的。”
阿克莱特最伟大的创造还是工厂系统的建立,即便当时人们很长时间还把这种新生的工厂称为“水车场”,这一创造还没有把大机器生产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当蒸汽机最后作为动力机引入到工厂,让机器潜能充分发挥,机械体系自由发展。有了蒸汽机,工厂可以建设到任何想去建设的地方,工厂的产能也可以无限制扩大(见图2-4)。人们认识到,工业革命不是简单的单一机器替代人力,而是把分散的机器全新组合成一个全新的体系,重新分工和组织,协同人和机器的价值,建立全新的制度体系,从而实现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革命性飞跃。
图2-4 工业革命时期的冒着黑烟的工厂
在工厂建立后,阿克莱特对工厂体制下的管理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独创,为后来的工厂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阿克莱特之后,英国纺织工业还有一系列的重大革新,例如走锭纺纱机、自动织布机等,虽然这些发明可能对当时的纺织工业很重要,但与工厂的创造来比较,都是解谜,而不是颠覆。工厂的出现为构造大机器生产的范式提供了一个系统级框架。有了纺织机器,有了蒸汽机,然后再有了把机器、人、产品融合在一起的工厂,大机器生产的基本范式就已经形成。
自从有了工厂,人们想到要生产什么东西,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寻找一个工厂或者建造一个新工厂,而不是去寻找一个手工匠人。自此以后,工厂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集中来源,也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这种变化对手工制造来说,是彻底和颠覆性的,并从此建立了大工业的概念。
需要认识到,工厂在出现最初就隐藏着巨大危机。一旦需求减弱或者枯竭,那么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就必然面临倒闭的风险,周期性危机就会反复出现。在人们物质贫乏时,也许这一问题主要发生在产业不同环节之间,但总的出货不是问题。例如,纺纱过多而织布能力不足导致的纺纱厂倒闭。当经济整体陷入危机,或者物质极大丰富,而产能相对过剩时,即便产业各个环节协调的非常通畅,这一问题也会演变成普遍的危机。而且,即使在当今社会,工厂这一隐藏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阿克莱特生活的时代,工厂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但对于未来,我们也许不能同样这样认知。在第3章我们会讨论到,最新的技术发展也许能够解决工厂这一先天性问题,工厂也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