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家庭护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 如何进行行为治疗呢?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可以简单用两句话概括“投其所好”和“有错必究”。很多人认为行为治疗很简单,不过就是列个希望清单,当孩子表现好时给予奖励,表现不好时给予惩罚就可以了。然而,实际运用中并不是这样简单。如同药物治疗一样,行为治疗也需要针对不同的人进行方案设计,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1.评估问题行为 行为治疗的第一个步骤是仔细评估孩子的问题行为。这个步骤需要父母与医生相互配合,详细了解孩子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改变并且可以改变。将这些问题写下来作为治疗的目标,例如孩子要按时上床睡觉按时起床、在生气的时候停止破坏物品或攻击别人、能安静地听父母的话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往往会列出很多希望孩子改善的行为问题。医生会协助家长及孩子在这些问题中选择最重要的目标,一般来说不超过5个,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在同一时间段里兼顾那么多问题。当目标明确后要将目标改写成更积极、更具体、更明确的表述。举例来说,“希望孩子能好好与别人相处”这样的表述太过模糊,究竟怎么样做算好好相处?没有具体的标准。这种模糊的目标,会让人无法判断,可能会引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争论。所以要将模糊的目标改写成具体的目标,如“希望孩子在游戏时遵守规则”“希望孩子不骂人”等。具体清晰的目标有利于下一步的操作。

2.评估执行情况 当目标制定完毕后,家长需要监督孩子,看孩子是否能完成目标。一些目标可以单纯通过“是”或“否”来判断,如“按时上床睡觉按时起床”,因为这些行为一天只需要做一次。有一些目标则可能在一天当中重复出现,如“希望孩子说话有礼貌”,可能需要多次评估,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希望的行为,那么他还有机会在另一些时间表现得更好。多次的评估可以累积好行为出现的次数,而不是一次没有出现就全部否定。还有一些目标可能更适合用出现时间的长短而不是出现的次数来评估,如“希望孩子在写作业时安静地坐着”。

3.给予奖励或惩罚 根据“投其所好”的原理,当孩子出现预期的好行为时,家长需要予以奖励,以鼓励好行为的持续出现。奖励可以是具体的一件东西,可以是一种特权,也可以是情感上的支持。不同的孩子需要的奖励不尽相同,这需要父母事先与孩子进行沟通。有的孩子可能会更愿意让父母给自己买喜欢的玩具;有的孩子需要得到一定的金钱;有的孩子可能在获得某项特权后变得更加积极,如多玩一会游戏、让父母陪自己一起去看电影;有的孩子可能更需要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鼓励,或是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奖励的重点不在于东西的物质价值,而在于其所代表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付出努力,达到目标,并为此获得满足感与自豪感。

在设置奖励时需要考虑孩子获得奖励的难易程度,如果把奖励设置的很难获得,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如果设置的很容易获得,奖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随着孩子的进步,奖励的设置需要随之调整。在初期时,奖励的获得性可以定低一些,随着症状的逐渐改善,获得奖励的难度也要随之升高,奖励的内容也建议进行提高,逐渐由物质上的奖励过渡到特权奖励或情感奖励。此外,也可以考虑等级奖励制度,如5颗星换一个小玩具,10颗星可以去游泳,15颗星可以和父母一起去野餐。当孩子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足够多的星星时,鼓励他去换取更高级的奖励,而不是每集5颗星就换一个小玩具。

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特定的坏行为,父母也需要进行一些惩罚。例如在一段时间内孩子没有因为生气而毁坏物品,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当出现了毁坏物品的行为时,父母就可以按照规定进行惩罚,如要求他/她把毁坏的物品收好,并到指定的惩罚椅上去思过5分钟。惩罚的时间一般不要过长,因为惩罚的目的只是打断孩子的不良行为,并让他/她知道自己做错了,要向好的方向努力。如果处罚的时间过长,孩子可能会更加愤怒,并产生其他不良的情绪。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惩罚椅的方式就不太适合了,可以尝试减少特权的惩罚方式,如缩短看漫画的时间,或是一些更有建设性的惩罚方式,如帮妈妈洗碗1周等。

4.评估干预效果 在行为治疗的过程中,父母会与孩子协定一系列的奖励与惩罚措施,这些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有效,有一些无效。因此需要评估干预的效果,评估什么方法有效,什么方法需要调整。这一步骤十分必要,因为只有有效的干预才能使整个治疗计划成功。例如每当孩子在写作业时能安静坐30分钟而不跑去玩别的,就能得到一颗星,集齐10颗星可获得一个变形金刚玩具。可以想象,当孩子有了足够多的玩具时,这个奖励就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这时就需要调整奖励的内容,如换成可以多玩10分钟。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孩子在接受惩罚时没有按计划完成,他/她可能过早地结束惩罚,或是在惩罚中仍然继续发着脾气。这时家长需要冷静安慰孩子,并要求他/她重新接受惩罚,直到他/她安静度过约定的时间。如果孩子频繁地难以度过约定的时间,家长需要考虑是不是惩罚的时间定得过长,可以尝试缩短时间,在孩子能够充分适应之后再提高时间。如果在孩子不配合惩罚时家长也大发雷霆的话,就会破坏惩罚系统。即使家长发怒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他/她做错了,但这种极端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孩子更多地重复不良行为,因为负性的关注也会强化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