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商业逻辑
中国正在形成新的商业形态,商业形态最大的变化是供应链的变化。
传统供应链从上到下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组成,是一个狭长的链状结构。
这是一种大批发的模式,也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摊派做法:制造商需要先将产品卖给分销商,分销商再卖给零售商,最后才卖给消费者。
每个下游环节必须先花钱向上游环节拿货,而且每个环节拿货的数量都是有要求的,拿的货越多折扣就越低。
这不仅产生了利润盘剥,还使运作效率层层衰减。由于每个环节的产品销量是一定的,超出消化能力之外的那部分产品就会变成库存,层层分布在各个环节中。“库存”就是吞噬商业利润的一大黑洞。
更为重要的是,在原来物质匮乏的年代,只要你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会被消费者享用。但现在是产能过剩的时代,物质产品已十分丰盛,消费者的选择权变得越来越大。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消费者的视野一下子变大了,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品牌和款式趋于更多、更新、更快。
而这种冗繁、狭长的供应链无法及时感知消费者的最新需求,更无法做出快速反应,依然在盲目和无序化生产,最终将导致大量无用的产品被堆集生产出来。
所以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注定要被淘汰。
当消费者的主动权越来越大时,那些能够聚合消费者,并能感知消费者需求的人就会出现。他们不仅能聚集大量消费者(粉丝),还可以联合“粉丝”向厂家定制产品。
这就是未来的消费关系: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会生产什么,这是一个逆向生产的过程,而且中间的经销、营销环节都被跨过,传统狭长的供应链变成逆向的、扁平的,这就是以“网红经济”为代表的新供应链。
“网红经济”的本质是一种聚合消费者的艺术,意味着商业正在由“物以类聚”向“人以群分”过渡。
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小众、多元化、转瞬即逝的,这就要求诞生一批能够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小批量、快速生产的工厂。
所以,“淘工厂”诞生了,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工厂和商家(包括淘宝店、网红、微商)之间的“滴滴”。
“精准匹配”是共享经济的本质。“滴滴”匹配的是合适的乘客和司机,“淘工厂”匹配的是能互相满足的商家和工厂。商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快速制定出应季的产品清单,然后在“淘工厂”上下单,工厂再去接单生产。
在个性化的需求下,即使是一件单品,传统工厂一开工可能就是10万件。但是在“淘工厂”平台上,却可以将一件单品从100件起做,原先由几十人承担上万件服饰生产的大流水线,转变为现在2~3人裁制10~20件衣服的小流水线。这就是快速反应的柔性化生产。
举个例子,很多网红喜欢做预售,他们做一场直播就可能订购上千件衣服,之后马上给工厂下订单,去掉物流的时间,工厂的生产时间也就3~4天,但是依然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从大订单模式走向小订单生产,就是未来工厂出奇制胜的关键。
而且这种模式也让那些处于淡季的工厂可以开动机器,避免了资源闲置和浪费,这也是共享经济的价值所在。
传统企业最大的特点是“计划性”,从面料供应商再到款式设计的公司,需要有计划性地去推进,强调系列性,需要不断宣传自己品牌的故事,靠这些去打动人。
而“网红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无计划性”,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灵感,然后开创各种新模式,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时尚买手集合店的形式。
由于“网红经济”具有社交媒体的属性,从用户评论和用户反应可以及时收集到相关信息,这就诞生了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即预售。一旦某个新款的反馈非常好,就可以马上组织下订单。
现在每个月有100万淘宝天猫店主在“1688淘工厂”进货,寻找工厂,在“淘工厂”深度加工的“淘卖家”平均品质退款率低于同级别“淘卖家”的42%。订单最小起订量可以为30件,最大订量可以到上万件,平台订单交期准确率大于90%。
由于供应链的倒行逆施,那些传统的生产、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商业模式都渐渐失效了,因此,我们必须以崭新的视角去诠释新商业。
其实,“网红经济”只是一个引子、一种现象,站在新零售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折射出了社会一个强大的诉求:海量的中小品牌正在崛起,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商业变化的大势所趋。
如今,全球制造业升级有两条路可走,其中一条路是像优衣库、ZARA正在努力的方向,它们正在构建全球性的生产、供应、物流、零售体系,可以将每一个环节放在全球成本最低的地方,然后建立全球化的物流和零售体系。
比如,ZARA有很多直营零售店,有很强大的ERP系统,所有店铺每秒经营的数据都被统一管理,然后计算出最优化路径。ZARA在尽量快速反应,但它们更看重自己的设计,期待能用最新的设计引领潮流。
这是一种大流水的经营管理方式。中国的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业非常发达,这使得中国商家可以顺应消费者的需求,逐渐接近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
中国已经产生了这样一个巨大市场,这个市场的体量是ZARA的好几倍,这个产业机遇有多少呢?有人预测,到2020年大概会有4千亿元左右的市场。我们未来将有无数个中小品牌,甚至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线下直营零售店,每一个都强于ZARA直营店。
海量中小品牌的崛起,恰恰就是中国经济的独有现象。这就是新技术催生的新模式,很多店铺正在品牌化,其中一个佐证就是:3年以前成交量很好的店铺和今天成交量很好的店铺的最大区别在于——老客户交易占比高出很多,这就是品牌化最大的特征。
在过去的供应链中,即使一年营业额很高,你最多也只是个经销商或代理商,所以在传统的大批发时代形成的是档口的格局,而不是品牌林立。
在过去,假如一个市场有10亿元的规模,可能是由50个客户构成的,而3年以后,10亿元规模的市场将是由2000个客户构成的。所以,即使市场总体规模不扩大,依旧有大量中小品牌诞生。
海量中小品牌就是以定制为内核的时尚品牌,随着“95后”逐渐成为购物主力,其崛起速度将远远高于传统品牌,这些中小品牌将越来越具竞争力、生命力,可能一年内就从几百万元变成几千万元,并且可以每年保持三倍、五倍的增长速度。
这些海量中小品牌商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他们非常专注聚焦于某一类别,具备垂直打通、纵向整合的能力。比如,从原料来源、设计开发、生产营销,再到客服、后期维护。这里还会有二级分工,比如,做绣花的专门做绣花,做印花的专门做印花,卖拉链的专门卖拉链,然后还有很多细分的分工。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柔性化。他们的背后不是一家工厂,而是一个工厂群,能随时进行整合。
第二,那些销量非常好的店铺有个共同特征,就是非常善于与人聚合。前两年我们比较关注网红的微博“粉丝”数,而现在他们更关注的是微淘的“粉丝”数,他们用内容和用户建立起强关联。当然,他们懂得如何更好地运用“粉丝”群的力量,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蕴含了发动“粉丝”群的艺术。
这也代表了商业本质的变化趋势正在从“物以类聚”向“人以群分”转变。
第三,这些中小品牌需要一场协同化的大生产,这样才能避免碎片化的各自为营。
这就需要平台在背后做统筹运营,虽然众多品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什么计划性,但是平台却可以通过统筹运营把同类的人归到一起、同类的需求放到一起,进行协同生产。
比如“淘工厂”,当冬季到来,羽绒服的订单一下子都来了,“淘工厂”可以把这种同类的品牌聚合在一起,今天你下订单、明天我下订单、后天他下订单,成了相对均衡的需求输入,而且利用统计学可以找出其中的规律,便于为下批订单提前做准备,这样反而变成了一个“有计划”的生产了。
根据零售的数据做精准匹配,促成零售端的数据更多地向生产端渗透,帮助生产端前置做一些准备。数据互通会使得零售和生产之间的协同效率升级,协同效率升级解决的是无效产能、无效库存降低的问题,从而使库存达到最优化。
这就是“无计划”中的“有计划”,非常符合辩证的哲学。
所有的共享平台还有一个核心的任务即给平台上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授信,降低大家的磨合损耗的成本。
比如,在“淘工厂”里,所有工厂的生产流程里的生产数据都细化到12个节点,其中有9个节点同步到电商卖家后台,灵活控制运营。这就和物流信息一样,通过手机商家在后台直接可以看到每批货在工厂的生产进度,实时进行掌控。
再比如,在过去,很多工厂担心商家不给货款,而商家则担心工厂的货期或者产品质量,所以很多工厂的现金流变成了应收账款,究其根本是缺乏一个具备公信力的平台,而“淘工厂”为工厂开具诚信通和KA企业(授信企业)。这样商家支付给平台的费用就可以在3~5天之内转到工厂的账户上来。
与此同时,当商家的资金、现金流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需求时,平台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会去支撑它们的高速发展。
商业变革的逻辑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投影。公开化、共享化、平台化、定制化就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场供应链的“逆袭”正在改写商业规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唤醒中国进入下一个春天。
从小的方面来说,这种新型的消费关系,必将引发一场个性和兴趣的解放,甚至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最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切变革的结果都是让社会更加自由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