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在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的今天,中国政府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源于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

作为全球治理的议题之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中国的参与密切相关。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谈判到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中国用了六年时间,完成了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的转型,成功建构起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家形象,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快的一次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到舞台中央。

什么因素促成了转型?哪些经验可以总结?美国退约后又有哪些新发展和新可能?哪些经验可以为中国参与其他全球治理议题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参考和借鉴?

这是笔者最希望找到答案的问题。

最近两年,国内学界和政策研究界已经开始对这段气候治理路径进行自觉的学术和现实观照。相关研究包括:对国际气候机制的规则进行引介,分析中国和全球气候治理的关系,对关键政府行为体的气候战略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气候谈判催生的特殊机制等。这些研究的数量虽然还不多,但研究者均有较强的专业背景,有的还是政府代表团成员长期跟进治理进程,得以近距离地对国家行为体展开研究,为读者和同行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与全球气候治理关系的宝贵窗口。

全球治理强调多元行为体通过集体行动来解决全球共同问题。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到2015年的巴黎,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攻坚战。这场战斗中不只有国家行为体,还活跃着很多非国家行为体。更为难得的是,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层面,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要梳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经验,非国家行为体及其与国家行为体的互动同样值得研究。

笔者从2008年开始从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2009年以国际非政府组织中国代表的身份参加哥本哈根谈判,成为这段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观察者。哥本哈根谈判对于中国政府、媒体和非政府组织而言,发挥了“大国成人礼”“媒体速成班”和“非政府组织训练营”的作用,启发笔者开始跟踪研究政府、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及策略转变。

在本书中,笔者基于过去八年的参与式跟踪研究及实践,以双层博弈理论和全球治理为理论依据,建构起“双层多维”的研究空间。

在这个研究空间里,笔者首先对2009~2015年政府、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策略转变及互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这是一条双层次下多元治理的中国路径。多层多元全球治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自此多了一个中国贡献的例证。

当然,全球治理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全球气候治理也不会因为2015年底通过历史性的《巴黎协定》而在皆大欢喜中画上圆满的句号。当全世界还沉浸在《巴黎协定》正式生效的喜悦中,准备加大力度落实承诺的时候,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并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新的变化为全球气候治理带来新变数。笔者也在“双层多维”空间内结合最近两年的新观察做了一些分析,并展望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之路:自上而下的机制复合体改革正在进行,自下而上包括普通公众和企业家在内的更多利益相关者创新先行,为气候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势能。笔者认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向而行,终将形成自循环的治理“对流层”。

限于笔者水平,书中的理论架构及阐述仍有不够严谨之处。谨希望本书可以为读者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及由此折射的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