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学,其奠基之作是费里曼于1984年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费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实现或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个人或群体”(费里曼,2006:13~15)。费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早期企业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快速全球化,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挑战。原有的股东至上主义在新的环境下已经失去了优势,利益相关者的引入可以帮助企业重新扫描和理解外部环境及其变化,确保组织战略和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有三个核心概念,也是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利益相关者影响”(Stakeholder Influence),强调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互相影响,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对组织战略及其绩效的影响。这个阶段的研究有工具主义和组织本位倾向,利益相关者被当作外部环境因素或管理客体被关注,研究视角比较单一。

第二个阶段是“利益相关者参与”(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强调利益相关者“借助一套程序得以对影响他们的决策、活动和资源施加影响并分享控制权”(World Bank, 1996)。这个阶段的研究试图把利益相关者问题纳入组织程序内部,将利益相关者视角与组织视角结合,以双重视角取代第一阶段的单一视角。

第三个阶段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Stakeholder Co -governance),主张公司或组织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和共同治理。这个阶段遵循平等合作的逻辑,把利益相关者视为公司和组织的平等主体。利益相关者从管理对象到治理主体的转变,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入发展的重大标志。

上述三个阶段是包含与递进的关系,由外而内,层层深化,构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重要线索,标志着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飞跃(见图1-1)。

图1-1 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资料来源:详见中文参考文献 [125]

本文使用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强调的是第三阶段的理论成果,即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到21世纪初,随着全球治理模式深入人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公司治理领域,并且从一种理论范式转变为一种实践模式,在社会生活领域得以广泛运用。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引入打破了原有的单一治理模式,也被应用于风险控制、公共政策等相关领域,帮助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缺陷进行防控。利益相关者分析法的关键是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只有界定清楚谁是利益相关者,才能展开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治理。利益相关者分析是理解社会和制度语境的重要工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谁被问题影响(积极的或消极的),谁会影响问题的发展(积极的或消极的),哪些个人、群体或机构需要被纳入解决问题的范畴内以及如何发挥不同的影响力等。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技术掌握在小部分人或组织手中,传者和受者并不是平等的位置,受者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地位。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大众媒体的垄断格局被打破,传统意义上作为传播受众的普通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掌握了生产、传播、接受信息的能力,进而拥有了意见表达、施加影响、参与决策和组织评价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传者和受者的身份随时可能转化,每个人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信息接受者。传统的传受论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研究,参与传播的都是独立的行为体,而这些行为体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单方面的行动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多行为体的联合行动、共同治理成为大势所趋。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议程的首要议题之一,全球气候治理鼓励全球范围内各主权国家及非国家行为体等利益相关者遵循某种共同的价值认知,在气候领域开展跨国合作。参与气候治理的相关方在治理过程中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气候传播中。

双层博弈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中,双层博弈理论强调两个层面的博弈,是本书的分析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协调各方利益达到总体最大化,本书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锁定基本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