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扶贫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扶贫重心转移的路径与动因(中国减贫研究书系·专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扶贫开发事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年,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到1978年,中国仍有2.5亿农村人口处于未得温饱的贫困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也开始了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的伟大实践。到1985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25亿。参见范小建主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干部辅导读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第1921页。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贫困人口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李婕:《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最大》,《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月16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扶贫事业为什么能够在世界减贫事业中一枝独秀?中国共产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具体做法是怎么样的?其扶贫过程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本课题正是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扶贫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的深度考察基础上形成的。选择本课题做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依据。

(1)客观事实背景:中国共产党在扶贫方面的巨大成就。诚如上文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扶贫方面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取得,是与中国共产党在扶贫事业上的努力分不开的。为了尽快地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解决贫困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关切。1986年,中国政府专门成立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优惠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中国政府成立的扶贫机构纵向到底:上至国务院,下至乡镇一级。“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将扶贫的官方机构从中央设置到乡镇一级是独一无二的。”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农村扶贫方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第3页。自1986年起,“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扶贫,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第3页。在扶贫方面,中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中国“不但实行政府指导,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而且还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经验,广泛利用国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国际多边组织的援助”。范小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求是》2007年第23期。中国共产党在扶贫方面的努力,如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一样,是真实且可以随时感受到的;中国共产党在过去30多年的扶贫实践中所创造的成就光彩夺目,在世界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理论上说,任何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有关中国共产党在扶贫实践方面的历史事实,无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

(2)社会认知背景:中国共产党对扶贫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和贫困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63~64页。他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江泽民说:“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穷,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548~549页。胡锦涛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18页。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4页。2012年12月29~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5页。很显然,党对解决民生问题、贫困问题都是高度重视的。他们的这种态度毫无疑问会促进中国扶贫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且对于有关扶贫方面的研究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术研究背景:专家学者们对扶贫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在中外历史上,历来有人关注贫困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少学者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中国的贫困状况、贫困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们从多个角度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扶贫建议和措施。这些成果包括学术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等。目前,这种研究仍在不断地深化中。为了推动这种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针对贫困问题、扶贫问题的研究机构也纷纷出现。如2003年,安徽皖西学院成立了中国贫困问题与扶贫开发研究所,该机构是专门研究中国贫困问题的学术与政策研究机构,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员单位;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2011年10月30日又在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06年8月22日,由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共建的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在四川大学挂牌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成立有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贫困问题研究和试验性操作机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代管和监督指导。这些研究机构的成立,对于贫困问题和扶贫研究工作具有促进作用。这表明,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扶贫问题的研究在不断推进。

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三个重要背景而选定的。上述三方面的背景,使本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就本课题的现实意义来说,最主要的是,它所研究的是目前国内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好这个问题,将有利于促进扶贫开发事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同时,最后的研究成果也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一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常打着“人权”的旗号、以所谓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国说三道四。本研究成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扶贫方面的巨大努力和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能驳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无端指责。从可行性方面来说,本研究不仅立足于社会现实问题,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供借鉴和参考,这就为本研究的深入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为研究对象,在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扶贫历程的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的背景、路径、内在动因,以及党的扶贫重心转移与中国社会文明进步之间的联系,最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扶贫重心转移的经验及教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三个。

第一,学术探讨的目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学界有不少研究和探讨,但至今尚无人研究探讨其重心转移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探讨。

第二,宣传教育的目的。近些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民主政治的巨大发展,国家在政治生活方面更具有包容性,这为广大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但是,也应该看到,国内外某些敌对势力也在利用中国政治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的民主自由从各个方面恶意抹黑或淡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历史,无端指责中国的人权问题,等等。应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绝对不是国内外某些敌对势力所渲染的那样一团糟。相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及其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国内外某些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无端指责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本研究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的过程,向读者呈现党和政府在改善贫困人口经济状况和权利状况方面的不懈努力,进而教育人们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及其主导下中国的发展。

第三,本研究也有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的经验教训,为国家进一步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借鉴的目的。

(三)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扶贫重心转移历程,客观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扶贫重心由改善贫困人口经济状况转向改善他们权利状况的历史事实,弥补目前这方面研究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扶贫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尚无人关注到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的状况并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立项,客观上能够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第二,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扶贫重心转移历程,介绍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的背景,探寻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的内在动因,揭示这种重心转移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及中国的社会文明进步的逻辑联系,实事求是地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扶贫进行评价,这样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中国共产党每一项重大举措的出台和每一项伟大实践的开展,都不会是头脑发热,心血来潮,而是有其基于对现实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执政理念的执着与自信的。因此,本课题研究力图从考察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的历程入手,探寻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的背景、路径和内在动因,从而揭示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与其执政理念的逻辑联系,向世人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民生问题上不懈追求、积极进取、艰苦努力的客观图景。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也可以驳斥某些西方大国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对中国共产党在人权等问题上所散布的无耻谰言。

第三,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历程的深入思考,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扶贫重心转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促进扶贫开发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学理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实践无疑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定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也一定有教训值得吸取。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开展扶贫实践,绝不可能很快就达到使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目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重心转移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的脱贫攻坚实践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好的经验可以在扶贫实践中继续应用和发扬光大,一些教训则可以给以后的脱贫攻坚实践以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