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晚年提出的东方社会发展设想,既是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最大思想成果和晚年发展思想观点的总结,也是创始人在世界发展背景下通过研究东方社会特别是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得出的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后的数十年,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小农国家、前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因素占多数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充分论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跨越?如何看待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差距?围绕此类问题,列宁展开了旨在证明“十月革命”正确性的多次论证。

首先,列宁提出唯物辩证法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第一个层次的理论,列宁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发展的实质和目的。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就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305页。列宁通过论述矛盾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发展做出了唯物辩证的揭示。他认为:“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术语的差别在这里并不特别重要。在一定意义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557页。这两种关于发展的观点体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不同,第一种认识中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动因被忽略了,因此只能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第二种认识中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这种观点可以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发展的钥匙,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产阶级社会的方法是辩证分析法,只有掌握了这个辩证法,才能理解马克思说过的“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的真谛,才能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个别事件所做的特殊分析,才能正确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别国家和地区在个别发展阶段表现出的特殊规律。而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反映了整个人类社会对立面之间不断转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曲线。

其次,列宁论证了“十月革命”并没有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认为,俄国要跨越“卡夫丁峡谷”就必须有革命发生,这是前提条件。这样,马克思在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又肯定了一些民族和国家不经过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某个时期而直接跨入更高级社会形态直至进入共产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这种非资本主义发展的设想,虽然与他先前的“同时胜利论”有所不同,但仍然认为俄国等落后国家要直接进入共产主义阶段必须有西欧革命作为补充。可以说,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只是提出并论证了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列宁通过对当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分析后,深入研究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认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他对帝国主义的特点做了分析,论证了“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54页。。这就是著名的“一国胜利论”。这样,列宁将马克思的“跨越”理论与俄国及东方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具体实践相结合,充分肯定了落后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他强调,俄国没有必要等到一切条件都发展到了极端,只要具备了足够的主客观条件,革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前夜,列宁就预言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分析俄国社会经济制度、阶级结构入手,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作为即将到来的革命的领导阶级。他赞同马克思提出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俄国革命必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理,并主张将这一原理贯彻到俄国革命的一切经济和政治问题中去,同时也提出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理。在1895年的俄国,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关键就是要具体分析各种阶级的地位和利益。不是从俄国革命基本性质一般真理的单纯逻辑发展中去寻找具体问题的答案,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这是对辩证法的嘲弄。列宁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指出在俄国当时的经济基础上,可能有两种基本的发展路线和结局:一种是旧地主经济保存下来,慢慢地变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另一种是通过革命彻底摧毁旧地主经济和上层建筑的一切主要支柱,给工人阶级进一步完成其真正的和根本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到底俄国社会发展将经由哪条道路实现社会形态的变更,要由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哪种分析都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庸俗化,正如列宁所强调的:“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13页。

最后,列宁从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高度论述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俄国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就必须和资本主义取得联系,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快奠定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基础。像俄国这样的东方落后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无法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原始过程。基于对马克思提出的这一点的认识,列宁认为,俄国革命一旦取得胜利就应该努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以缩小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赢得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为共产主义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但他同时指出,俄国之所以可以发生“一国革命”,正在于俄国的这种落后性,而这种落后性是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俄国社会中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些矛盾造成了俄国的落后,同时,落后又使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民族资本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与沙皇专制统治的矛盾、与农民的矛盾、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许多矛盾相互交织,造成了革命的形势。俄国资产阶级受到各种制约,不能顺利发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难以胜任推翻封建资产阶级的任务。俄国无产阶级不仅规模很大,富有组织纪律性,而且又有本阶级政党的领导,这就使俄国无产阶级联合农民夺取政权具有了现实依据。他说:“而且共产国际还应该指出,还应该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233页。这种过渡中断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发达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在俄国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