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和左翼思潮:现状与发展趋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研究系列(6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信地审视西方模式,推动国际政治议程的转向

张树华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

摘要 金融危机凸显了欧美现有制度的深刻矛盾,暴露了西方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危机之后出现的政治对抗、金钱政治、决策不畅等政治颓势使得西方制度的政治能力和民主成色大打折扣。相比之下,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稳定的政局和治理能力使其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球和地区秩序塑造中的重要一极。在东西方权力格局变动之际,我们应该基于中国发展的经济和政治经验,树立自主意识,挖掘和彰显中国的政治发展力和政治竞争力,推动和引导国际政治议程的转向。

关键词 西方民主 中国经验 中国道路 政治竞争力

一 2013年:国际格局变化与新东方的崛起

2013年,世界历史出现一个重要转折点。德国《世界报》年初刊文指出,到2013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将首次降至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德国《文学和社会的批评》杂志推出题为“西方黄金时代已去”的文章。历史上西方世界是相对于亚洲、中东和非洲等地的概念,不仅是一种发达经济和生活的象征,也代表着一种政治和经济模式。但2013年前后,世界再次返回正常状态:只占世界人口15%左右的西方,将重新把权力交给近85%世界人口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西方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找到新的位置,是个新问题。

西方世界在全球格局中位置的升降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性事件,这是两三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许多西方国家为此而陷入了“集体性的哀伤”。实际上,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戳破了西方世界的民主“神话”和政治“泡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研究得出:是不平等的政治在决定不平等的经济,而不是相反。

他提出,经济出了问题,往往是政治先出了问题,而社会出了问题,乃是它们的综合症状。2013年5月,三位美国政治学者在《政治泡沫:金融危机与美国民主的失败》一书中也提出,每个经济危机的背后都深藏着一个“政治泡沫”:政治偏见会助长不利于经济稳定的市场行为,而这种由信仰、制度及利益构成的偏见会不断增大市场的风险。“政治泡沫”是由僵化的意识形态、迟钝而低效的政府机构及特殊利益要求综合所致。

1991年苏联瓦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宣布取得了政治、军事和思想等方面的全面胜利。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发表言论,宣告“人类历史至此终结”,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将一统世界。此后,借助经济全球化和“民主化”浪潮,西方资本的贪婪和民主的乖戾借助新自由主义的催化剂,像变异的恶性病毒一样在国际上迅速蔓延。而西方在输出民主和鼓动“颜色革命”的同时,也催生了文明冲突和种族仇杀。

二 超越西方“民主一元论”,中国道路彰显独特价值

与当下西方世界的经济困境和政治无奈不同,一个蓄势待发的新东方正在为世界进步提供动力与活力。30多年以来中国的顺利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现象。在当今世界“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苏联与中国”等比较框架下,中国道路愈发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或碰壁或搁浅,国际上不少国家面临着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未来。与此不同,中国的应对和表现引人注目,表现出了独特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着强大的动力,中国稳定的政局和治理形式影响着世界格局,丰富着世界政治的面貌。

与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继续局限于“民主-专制”“西方-非西方”的两极对立思维模式不同,中国的发展采取科学性的发展方式,沿着协调性的发展轨道,秉承着包容性价值理念。中国的发展改变、丰富着世界。借助于发展价值的多元性、发展进程的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科学性,中国拒绝了国际上盛行的那些思想偏见和政治短视。中国政治发展显示着强劲的政治竞争力和政治发展力,展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 破除西方民主“原教旨主义”束缚

凭借对“民主”话语的垄断,西方战略家将其包装成全人类“普世价值”和全球性政治标准。“民主”被西方政治理论家提炼成政治制度的唯一真谛,将“民主”演变成一种政治宗教,变成西方对外政治输出的“政治圣经和基本软件”,成为西方通过“软实力”影响其他国家的“利器”。例如,西方世界众多的民主教科书都这样写道,评价一个国家政局的好坏,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有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制度,而西方民主标准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铁律”。

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政治对抗、金钱政治、决策不畅等政治颓势使得西方制度的政治能力和民主成色大打折扣。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在《大退化》一书中提出,西方社会赖以运转的制度构架存在严重问题。哈佛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家B.斯科特也说,那种将“有了宪法和选举就有了民主”的美国经验加以推广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四 以全面、科学的政治发展实践,推动民主研究的转向

什么是民主?如何发展和实现民主?如何避免“劣质民主”、防止“民主赤字”?什么是正确的民主发展观?这些都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来回答。

(1)民主研究应注重分析和研究民主的历史性和实践性,将研究重点转到对民主的实证性、国际性比较研究上来。分析一些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国际的视野和发展的框架,来探讨民主化的理论逻辑、实践顺序和成长条件。民主是成长的、多样的、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在未来政治选择与国家发展中应转变“话语范式”。要善于“驾驭民主化”,实现综合、全面、协调的政治发展观。

(2)注重研究民主的成长性和发展的包容性。研究中东和拉美地区等第三世界的民主化历程会发现,一个国家需要的政治发展方式、发展道路、发展价值和目标,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战略和民族目标任务决定了这个国家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和政治方式。与政治发展一样,民主有着特定的发展顺序、速度和方式。民主有其成长的环境、条件、土壤、文化、成本与质量。民主进程要统一于政治发展的总目标,要与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建设进程相协调。

(3)关注中国发展的政治经验,树立正确的民主观。要破解西方强加的“极权、专制、不民主”等概念陷阱,努力提炼和归纳中国的政治经验和理论价值,增强政治自信力和理论说服力。针对国际上各种不同版本的“政治、民主、人权排行榜”,应当强调政治发展力和竞争力,研究一套科学而全面的政治发展力评估模型,研发中国版的“世界政治发展力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