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2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扩张岁月(1898~1945)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和迅速完成,美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从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并且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向全球扩张,逐步取代旧日霸主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一 20世纪初叶的经济实力

工业革命的完成是20世纪初叶美国的主要特色。这首先体现在动力上的变革。1860年,美国经济中非人力动力的2/3仍是畜力,而1890年美国总动力的60%已经是改进了的蒸汽动力,到1900电力和内燃机开始成为主要的动力。1919年,电力构成了全国总动力的1/3。与此同时,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和通信等现代工业的全面展开也成为工业革命的骄人成果。1899年美国生铁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3,钢产量则占到43%。1900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6362万桶,炼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的化学工业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汽车工业开始迅速崛起,1909年每辆汽车售价降到360美元,1920年仅福特汽车公司一家年产汽车即达125万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1910年无线电广播出现,电子管时代来临,同年美国的电话达到700万部。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865~1900年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500%。1890年工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产值,1900年工业产值已是农业产值的2倍还多。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1902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汽油拖拉机。随后的10多年里,各种农业机械都被陆续发明和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到1910年时,美国小麦产量已达1632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供应国。同时,玉米、棉花、乳牛、家禽和蔬菜、水果等产量也高居世界前列。

在企业形式上,大企业也迅速取代小企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到1900年,大企业生产了美国工业品的2/3。1882年美国出现第一家企业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控制了美国产油区的各大铁路,拥有四通八达的输油管道和巨型仓库、码头、油轮,掌握了全美国90%的石油。随后,榨油、炼铝、酿酒、烟草和屠宰等行业也出现了托拉斯。1898年奥蒂斯电梯公司几乎生产了世界上所有最高建筑物的电梯。1900年3家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拥有全美同业资产及保单的50%以上。1901年银行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1837-1913)组建美国钢铁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控制了美国60%的铁路、66%的钢铁生产和50%的钢铁预制品,成为美国第一个资产达到10亿美元的公司。1904年,7家最大的托拉斯握有全美1/3的资金,占企业总数2.2%的大型企业产值占制造业的49%,雇佣了业内职工总数的1/3。1910年4家铜业托拉斯生产了全美75%的铜产品。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了全美50%的汽车。

而美国最有实力的八大财团也在20世纪初也形成了。这八大财团是: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库恩-罗比财团、梅隆财团、杜邦财团、芝加哥财团、克利夫兰财团和波士顿财团。依附于这八大财团的还有一些中小财团。掌握着美国经济命脉的八大财团的形成标志着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确立,这些财团不仅支配着美国的国民经济,还干预政治,操纵政府,将其触角伸向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与经济上的集中化相伴,美国的人口也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到1920年左右便初步完成了。1860年美国总人口3149万人中只有620万人居住在城市里,占19.8%。而1900年7590万美国人中已有3010万为城市人口,占39.7%。1920年,10570万总人口中5410万为城市人口,占51.2%。星罗棋布的美国大中小城市已经逐步变成了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二 对外扩张、对内反腐

20世纪初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的美国踏上了对外扩张之路。临近美国的加勒比海地区和太平洋地区首先成为美国的扩张重点,而老牌殖民强国西班牙则成了美国扩张道路上的直接障碍。

1898年美国借口保护侨民派遣“缅因”号战舰进入古巴哈瓦那港。同年2月15日,“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被水雷炸沉,350名美军官兵伤亡。美国随即掀起声讨西班牙的浪潮,美国政府加紧备战。4月11日,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 1843-1901)要求国会授权使用武力,以保证古巴获得自由。19日,国会通过决议,授权总统武力迫使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统治。25日,美国正式对西班牙宣战。

1898年5月1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湾击溃西班牙舰队,随后联合菲律宾起义军攻占了马尼拉。6月14日,美国陆军在古巴登陆。7月3日,美国海军在古巴圣地亚哥港击溃西班牙加勒比海舰队。17日,美军攻占圣地亚哥,被困的22万西班牙守军投降。不久,美军又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波多黎各。8月12日,战败的西班牙请求停战。12月10日,美国与西班牙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并承认古巴独立,割让关岛、波多黎各给美国,同时将菲律宾群岛的主权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转让给美国。

1901年3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不得向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转让土地,美国有权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并维护古巴“独立”。

美西战争的胜利拉开了美国向海外大举扩张的序幕,军事上开始从大陆扩张转向海上扩张,外交上从孤立主义转向扩张主义。1901年9月6日,麦金莱在纽约遇刺身亡后,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858-1919)于9月14日接任美国总统。这位狂热的扩张主义者将门罗主义加以发展,在外交上提出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大棒政策”(Big Stick Diplomacy)。其任内大力发展海军,使美国海军实力从世界第7位快速上升为第2位。1909年上台的威廉·塔夫特(William Howard Taft, 1857-1930)总统又为门罗主义添枝加叶,提出“金元外交”(Dollar Diplomacy),实质是以武力为后盾,用金元开路,对世界上的弱小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和经济侵略。1913年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 1856-1924)成为美国第28任总统,这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学者总统又提出了以道德原则而非经济利益或强权政治来处理国际关系的所谓“使命外交”(Missionary Diplomacy),为美国的扩张主义政策披上了一层伪善的外衣。

美国取代西班牙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后,进而继续向亚洲地区扩张。1898年6月12日,菲律宾独立运动领导人阿奎纳多宣布菲律宾独立,成立菲律宾共和国,并当选总统。8月13日,美军进占马尼拉市区,菲律宾独立运动起义军则控制其他地区。1899年2月4日,马尼拉爆发反美起义,很快被美军镇压。随后,美军不断向菲律宾增兵,镇压菲律宾人民起义。到1901年,美军在菲律宾建立了639个据点。3月23日,阿奎纳多在北吕宋岛被俘并呼吁停止反抗、接受美国统治;但是,其他菲律宾起义军领导人继续顽强地进行着反美游击战争,直到1906年在萨马岛战役中最后失败。

镇压了菲律宾的独立运动、实现了对菲律宾的占领之后,美国又将侵略之手伸向夏威夷群岛。1898年7月7日,美国国会无视夏威夷当地人民的主权,自行通过了关于归并夏威夷群岛的联合决议。8月12日,美军入侵夏威夷群岛,将其并入美国领土。9月,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了关岛。1899年12月2日,美国又与德国、英国签订《分割萨摩亚群岛协定》(Partition of Samoa),取得了萨摩亚群岛。

继侵占菲律宾、夏威夷和关岛等地之后,美国又将侵略的目标瞄向了中国。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Milton Hay, 1838-1905)首次向英、法、德、俄、日、意等列强发出所谓“门户开放”(Open Door Policy)照会,要求各国对在华利益一体均沾,不得独占。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美国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7月3日,海约翰向列强发出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强调“保全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和对华实行“门户开放”原则,以便初来乍到的美国能够与早先入侵中国的列强们共享在华利益。

强占巴拿马运河(Panama Canal)开凿权是美国对拉美扩张的又一重要行径。1899年3月30日,美国国会授权行政当局调查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可能性。1902年6月29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批准修建巴拿马运河。1903年1月22日,美国强迫哥伦比亚(Colombia)在其巴拿马省划出一条15英里宽的地区,租给美国99年,用于开凿运河。哥伦比亚拒绝了美国的要求。11月3日,美国策动并派遣军舰支持巴拿马“独立革命”,宣布阿马多尔为巴拿马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8日,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海约翰-比诺-瓦里亚条约》,规定巴拿马划出10英里宽及两端延伸入海3英里的地峡归美国永久占领、使用和统治;美国承认并保护巴拿马独立,同时一次性支付1000万美元给巴拿马政府,9年以后每年支付25万美元给巴拿马。1904年巴拿马运河动工开凿。1914年巴拿马运河竣工,8月15日一艘美国军舰首航。

在内政方面,20世纪初期的美国遭遇工业化、城市化和垄断资本主义带来的诸多社会难题,社会各界同仇敌忾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史称“进步主义运动”。

首先是一些新闻工作者针对政治腐败、城市犯罪、教育失败、社会不平等及种族歧视等现象,展开了口诛笔伐的“揭发黑幕”运动。1903~1909年间,形成了新闻界揭发黑幕的热潮,题材涉及政治腐败、企业黑幕、血汗工厂、童工、工会丑闻、女权、卖淫业、贫民窟等美国生活的各个阴暗角落。

在白宫,热衷于社会改革的西奥多·罗斯福于1901年9月因麦金莱遇刺而接任总统,适时地成了推动全国性改革的进步主义代言人。针对1895~1904年间公司合并浪潮所引起的广泛的忧虑,年轻的罗斯福总统力挽狂澜,复活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大规模起诉垄断公司,迫使北方证券公司、牛肉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和美国烟草公司等大公司解散,罗斯福本人也因此赢得了“托拉斯毁灭者”的绰号。

同时,顺应时代的要求,罗斯福政府也对劳工政策做出了必要的调整。在美国历史上,西奥多·罗斯福是第一位召集劳资双方到白宫解决纠纷的总统,也是第一位以接管煤矿相威胁迫使资本家就范的美国总统。

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的罗斯福总统还大力倡导自然资源保护运动,先后倡议建立了51个野生动物保护区、18个国家自然和历史纪念地。通过国家干预,对森林、牧场、水土、矿产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对日后美国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罗斯福的施政纲要因为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而被称为“新国家主义”。

1913年入主白宫的学者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很有眼光和见识,善于审时度势,在很大程度上驾驭了国会立法的方向和进程,推动国会完善了反托拉斯法律体系,促成了关税体制的改革,创立了新型的货币金融体制——联邦储备体制,在童工和工时等方面的立法上亦有建树,带动进步主义运动进入鼎盛时期。对于威尔逊的各类进步主义改革,历史上总称为“新自由”。

1913年4月,威尔逊推动国会通过的《安德伍德 -西蒙斯关税法》改善了联邦税收结构,将关税一举降低到内战以来的历史新低,为将美国商品引向世界市场打开了广阔的通道。1913年12月,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体制法案》,威尔逊的银行改革方案得以实施,纠正了美国金融业长期以来的某些弊病,增强了美国金融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私人银行对美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企业家的热烈欢迎。

三 在世界大战中脱胎换骨

1914年8月,欧洲列强之间爆发了后来将整个世界卷入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令交战的欧洲各国两败俱伤,曾经称雄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Dynasty, 1273-1918)、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 Dynasty, 1100-1918)、罗曼诺夫王朝(Romanoff Dynasty, 1613-1917)和奥斯曼王朝(1299-1922)被相继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支配了整个19世纪的“欧洲时代”随之终结。相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坐收渔利的美国摇身一变从战前的债务国成了欧洲的债权国,国力突飞猛进,晋身为举足轻重的一流的世界强国。

1914年的美国人口约9000万,工业产值雄踞世界首位。战争初期,由于地理位置的保护和经济利益的考虑,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4日发表了《中立宣言》,奉行不偏不倚的中立外交,利用其中立地位,与交战双方大做买卖,乘机拓展市场和发展经济。1913~1916年间,欧洲各国从美国购买的货物价值由15亿美元激增至38亿美元。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出口骤减,世界市场出现了真空,美国商品趁机补进,美国出口总额由25亿美元激增至55亿美元。外贸的扩展带动工农业同时发展,美国经济呈现出飞速增长势头。

1917年2月25日,英国将其破获的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勾结墨西哥、组织反美联盟的密电寄给了美国政府。威尔逊阅后甚为震怒。3月1日,威尔逊授权将“齐默尔曼电报”交给新闻界发表,美国舆论随即大哗,全国掀起反德浪潮。4月4日,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站到了协约国一边。

1917年美国宣战时拥有现役军人20万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将近280万人应征入伍,前后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武装部队总人数达到4791172人,其中139万人实际参加了法国战场的战斗。由于远征的需要,美国海军力量在战争期间得到了急剧的扩充。

1917年5月,威尔逊任命约翰·潘兴(John Joseph Pershing, 1860-1948)将军为美国远征军(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司令。6月,美国步兵第一师抵达法国,到年底已有20万美军进入法国。当年11月7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宣布退出战争。

1918年9月29日,德军总监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 1865-1937)将军通知德国政府:败局已定,请求停战。10月2日,马克斯亲王(Prince Max of Baden)接掌德军,并通过瑞士向美国发出首次停战照会,要求以威尔逊“十四点”(14 Points)为议和基础。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整个战争期间,美军共死亡112432人,其中一多半死于疾病,直接战死48909人,受伤230074人。从1917年4月到1919年4月,美国共花费战争费用218.5亿美元。

1919年1月12日,巴黎和会召开,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 1863-1945)、法国总理克列蒙梭(Georges Clemenceau, 1841-1929)、意大利首相奥兰多(Vittorio Emanuele Orlando, 1860-1952)等“四巨头”是和会的主角,32个国家参加会议,德国和苏俄被排除在外。大多数会议是秘密进行的。威尔逊极力主张建立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借以谋求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4月28日,国联盟约通过,规定建立一个由五大国为常任理事、若干小国参加的国际行政机构和一个所有国家都参加讨论问题的国际大会,以保障集体安全、仲裁国际争端、裁减军备和开展公开外交等。和会还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向德国提出了330亿美元的赔偿要求。1919年6月28日,美、英、法、意、日等战胜国在巴黎的凡尔赛宫与战败的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德国丧失了13%的领土、10%的人口和海外殖民地,承诺赔款316.8亿美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大发战争财,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取代英国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共和党重掌白宫、控制国会两院,开始了繁荣兴盛、自由放任的20世纪20年代。激越的战争过后,美国人普遍渴望回归平常的生活。1920年11月,俄亥俄州参议员沃伦·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 1865-1923)时来运转,被选进了白宫。哈定被很多美国人描写成一位终日沉溺于扑克牌、威士忌和女人而无所事事的总统。1923年8月2日哈定病逝于旧金山。

副总统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 1872-1933)接任美国第30任总统。随后又在1924年获得连任。柯立芝继续推行共和党的自由放任政策,美国企业的利益被等同于国家利益,尤其是大企业得到了极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和诸多的政府呵护。1922年起美国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历史上称为“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的继任者赫伯特·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1964), 1929年出任美国总统后不久便遭遇了20年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极度膨胀与金融大投机的恶果——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爆发股市崩盘,拉开了美国经济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萧条和大危机的序幕。此后的3年多时间里,美国经济不断恶化,股市缩水5/6,银行倒闭5700多家,企业关门10万余家,生产骤减80%左右,失业剧增至1700多万人,进出口贸易减少50%以上,整个国民收入下降了一半以上,人均收入减少了1/3以上。

193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1945)以绝对优势战胜胡佛,从此,美国迈进了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濒于崩溃之际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3月9日,国会迅速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加强了国家对银行、货币和信贷的控制与管理,对银行进行整顿、监督、扶持、清理和关闭,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银行的信任,大笔的美元和黄金流回了银行,股票价格也在两周里上扬了15%。截至1935年7月,财政部对6468家基本健全的银行提供了30多亿美元的资助,清理和关闭了2352家无偿付能力的不健全银行。

1933年3月12日,在轻松亲切的气氛中,罗斯福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号召美国人民恢复信心,支持《紧急银行法》。3月20日,国会又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节约法》,缩减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借以恢复企业界的信心,同时安抚保守派。为了防范1929年证券市场上营私舞弊和灾难性投机的重演,1934年国会通过了《证券交易法》,建立了超党派的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管证券市场,惩处投机诈骗、操纵股市等违法行为。1933年6月16日,国会进一步通过了《银行法》,也即《格拉斯-斯特高尔法》,将商业银行与其投资机构分开,并授权联邦储备系统对其成员银行加以更大的节制,以便防范银行利用储蓄和美联储资金进行投机。同时建立了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对2500美元以上的存款提供保险,以保障人民存款的安全和防范发生灾难性挤兑。通过这些措施,罗斯福政府稳定了美国的私人金融资本所有制,同时也加强了对金融体制的监管。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又签署了由其智囊团拟定、经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6月20日,依据该法成立了国家复兴管理局,负责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业法规,其中著名的劳工条款对于废除童工、保障女工权益、限制工时和制订最低工资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根据该法成立了公共工程局,由国会拨付33亿美元举办公共工程,借以刺激经济复苏和缓解失业压力。1933~1939年间,公共工程局建造了当时全国70%的新校舍,65%的县、市政府办公楼和污水处理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参加了众多的铁路、桥梁、隧道和港口建设,并且部署海军建造了“约克顿号”、“企业号”航空母舰和“温森斯号”重型巡洋舰以及很多轻型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炮舰和战斗机。

在努力复苏经济的同时,罗斯福政府也对陷入饥饿和贫困的广大失业人群展开了联邦救济工作。1933年3月31日,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立法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将25万失业的男青年投入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保护自然资源的有偿劳动中去。到1942年底,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雇佣了275万失业青年,承担了植树造林、扑灭森林火灾、修建防火带和分洪堤坝、开挖运河、搭建瞭望塔、修整公路和国家公园、控制病虫鼠害、放养鱼苗、保护野生动物和架设电话线等公私两利的建设项目。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又呼吁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拨款5亿美元,直接救济全国近600万贫困人口。11月8日由设立了民政工程局,从公共工程局拨款4亿美元,解决了420多万失业人员及其家庭的谋生问题。

1935年7月5日,罗斯福签署了《全国劳工关系法》或称《瓦格纳-康纳里法》,明确取缔了一些雇主们迫害工会活动的惯例,提高了劳工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8月14日,罗斯福签署经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根据这个法案,联邦政府建立了超党派的社会保障局,出台了庞大的社会保障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失业保险体制。

8月23日,国会又通过了《1935年银行法》,授权总统任命所有的7位联邦储备系统新设董事,任期14年,将美联储置于白宫治下,而所有地区银行的主要官员的任命均需得到新的美联储董事会的同意,美联储董事会直接控制储备银行再贴现率。这样,罗斯福就彻底改革了1913年建立以来屡受私人银行家影响的联邦储备体制,最终确立了联邦政府对货币和信贷的管理。

到1936年总统大选之前,“新政”在前后3年里创造了600多万个就业岗位,使美国的工业产量翻了一番,国民收入增长了50%,农场净收入增长了4倍,曾经负债累累的许多大公司扭亏为盈并且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虽极力避免卷入战争,但是又尽可能地支援英、法和中国反对法西斯侵略,并且整顿防务、积极备战。9月5日,罗斯福宣布实施《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出售军火。8日,宣布全国处于有限紧急状态。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法国。当日,推行绥靖路线的张伯伦政府在英国倒台,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1874-1965)接任首相。6月4日,迫于德军的强大攻势,33万英法军队仓促抛弃全部装备,从敦刻尔克渡海撤退到英国。6月10日,意大利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 1883-1945)政府对法宣战。同日,德军侵占了挪威。14日,德军攻陷巴黎。16日,亨利-菲利普·贝当(Henri-Philippe Petain)成立了法国傀儡政府,并在22日与德国签订投降协定。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组成轴心国。11月5日,总统大选胜利后,罗斯福进一步展开了援助英国和同盟国的活动。11月30日,罗斯福宣布贷款1亿美元给蒋介石政府。12月又调拨100架驱逐机给中国,用于保卫输送援华物资的滇缅公路。

1941年1月6日,罗斯福向国会发表年度咨文,提议向同盟国租借物资,并阐述了建设拥有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等“四大自由”(Four Freedoms)的新世界的目标。1月10日,《租借法》获得国会通过。同月,联邦政府设立生产管理局,配合总统推动和控制战时生产。4月,罗斯福批准美国军人辞职后组建陈纳德上校(Colonel Claire Lee Chennault, 1890-1958)飞虎队,并宣布中国应得到5000万美元贷款和获得《租借法》的援助。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罗斯福逐渐展开对苏联的援助。8月9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纽芬兰会晤,联合发表了闻名后世的《大西洋宪章》,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开展抵抗法西斯运动,建立一个更为广泛和持久的普遍安全体制。

1941年10月16日,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Tojo Hideki, 1884-1948)出任首相,将日本政府引向更加激进的战争冒险。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全面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很快就成了“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经济逐渐摆脱了大萧条,数百万失业大军迅速消失,而且出现了空前的战时繁荣,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迅速实行战时全民总动员。二战结束前,包括志愿兵在内,美军共有1514万人,其中陆军1042万人,海军3883520人,海军陆战队599683人,海岸警备队241902人。空军也在战时得到了迅猛的增长,到1945年8月,陆军航空队拥有7.2万架飞机,230万人。到1945年底,海军的各种舰船也从1941年底的4500艘增加到9.1万艘。

1941~1945年间,美国联邦政府总计直接支付战争费用2815亿美元,占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总预算的88.6%。这笔战争费用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全部战费的8倍,资金来源44%靠增加税收,56%靠发行联邦公债。

伴随着战争进程,美国国民经济迅速转入战时生产轨道,成千上万的民用工厂一夜之间转而全力以赴生产军用物资。1939年,美国军需生产只占生产总量的2%,到1944年已跃升至40%。1941年底美国参战时,当年的军火生产总值为84亿美元,到次年便增长至302亿美元,等于德、意、日三国军火生产之和,到1944年美国军火产值已达640多亿美元,约等于德、意、日及美国主要盟国军火产值的总量。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39年的910亿美元激增至1945年的2136亿美元,工业生产不断地制造出令人瞩目的奇迹,农产品从过去的长期积压迅速转变为供不应求,美国农业的纯收入增长了3倍多,从1940年的23亿美元增至1945年的94.58亿美元,战争期间整个美国的人均收入几乎增长了一倍。美国主流媒体不无得意地宣称:美国骤然富起来了。开战以来,整个世界都已精疲力竭,而美国却焕发活力、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同时,联邦政府还设立了由总统直辖的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对原来独立分散的联邦政府实验室、工业实验室、高等院校和非营利研究机构进行集中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将全国科研力量充分动员起来,推动美国科学家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等方面取得众多突破,引领美国科技跃居世界首位。

战争期间,出于遏制德军空袭的需要,美英科学家首先发明了雷达系统和防空自动控制火炮系统。到1945年7月,美军已装备了30亿美元的雷达设备和7100万美元的远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有效地提升了作战能力。1941~1945年间,美国生产了各种飞机约40万架,跃升为世界航空大国。1945年底,美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取得了科技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将人类带入以机器操纵机器的全新时代,使生产效率获得大幅而又全面的提高。此外,美国科学家还研制了威力更大的炸药、燃烧弹、滴滴涕、盘尼西林、合成橡胶和原子弹等,其中于1945年7月16日首次爆炸成功的原子弹对尽早结束战争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1941年底美国正式参战之后,加拿大、古巴、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萨尔瓦多、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波兰、南非联盟、自由法国民族委员会和中国也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全世界4/5的人口都卷入了战争。1941年12月22日至1942年1月14日,在华盛顿举行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会议,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相互合作,全力抗击轴心国家及其附属。

1943年1月14~24日,罗斯福、丘吉尔及美英主要军事参谋人员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召开会议,商定1943年的作战计划,拟首先攻占西西里,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加强对德战略轰炸,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太平洋和远东击退日军和支持中国。7月10日,美英联军实施西西里登陆战役。经过两天激战,美英联军占领该岛南部,主力部队全部登陆,并向北推进,打垮意大利军队,将德军赶往意大利本土。

9月8日,意大利正式投降。9月9日,美国第5集团军从萨勒诺岛登陆意大利半岛。10月13日,意大利对德国宣战,美、英、苏承认意大利为反法西斯战友,法西斯轴心宣告解体。

11月28日至12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Stalin, 1879-1953)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第一次三国首脑会议,即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达成协议,并就战后分割德国、组建联合国及波兰边界等问题形成初步意见。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战役,正式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战役前后持续了43天,盟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随即向法国的德军展开迅猛的进攻,很快便占领了法国的西北部地区,将残余德军赶回齐格菲防线。8月25日,美军与法国爱国者里应外合,未经大战便攻占了巴黎。

与此同时,苏军也在东线取得节节胜利,到1945年2月,德军从斯大林格勒一路败退,已经龟缩到柏林郊区。腹背受敌的德国败局已定,结束欧洲战争的日子为期已近。

1945年2月4~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聚会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了著名的雅尔塔会议,或称克里米亚会议。会议在原则上达成了战后分区占领德国和大柏林的协议;为换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会议还牺牲中国的主权和利益,签订了大国分赃的雅尔塔秘密协定,同意维持外蒙古现状,把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及附近所有岛屿划给苏联,将大连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作海军基地,等等。

1945年3月中旬,美军突破齐格菲防线,打到了莱茵河畔。3月25日,美、苏军队会师易北河。27日,苏军攻进柏林市中心。30日,苏军占领柏林国会大厦,当日下午,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身亡。5月2日,苏军攻占柏林,柏林城防司令率残部投降。5月4日,德国西北部、南部和丹麦、荷兰、奥意边境的德军全部向美、英军队投降。5月7日,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Field Marshal Jodl)代表德国残存陆海空军前往法国兰斯的艾森豪威尔司令部向美英盟军无条件投降。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近郊的苏军司令部举行,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元帅等三名德军将领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宣告结束。

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同时,美英盟军也加强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攻势。1944年7月,美军突破太平洋上的日军内防御圈,攻占了关岛,将日本本土及西南诸岛置于盟国正面打击之下,日本陷入恐慌,东条英机内阁于7月18日倒台。

1945年4月1日,美军开始进攻掩护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屏障冲绳岛,日军以满载炸弹的“神风飞机”对美国军舰和运输船开展疯狂的自杀战术,在近3个月的激战中,日军伤亡11万多人,被俘9000多人,损毁飞机8000多架,美军损失飞机760架,伤亡7.5万人,于6月21日最后占领冲绳岛,彻底摧毁了日本本土的外围防线。

从1944年6月开始,美国空军便从中国基地起飞,开始轰炸日本本土。到1945年9月结束战争前,美军总计炸死33万日本人,炸伤大约50万日本人,炸毁了日本66个城市40%的稠密建筑区,摧毁了日本83%的石油提炼能力、75%的航空发动机生产能力、70%的电子和通讯设备生产能力、30%的兵工厂,将日本法西斯逼入经济绝境。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从柏林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7月29日,日本正式拒绝《波茨坦公告》。8月6日8时15分,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当量为2万吨TNT的原子弹,广岛市中心4.4平方英里的地区顷刻间化作一片废墟,78150人丧生,51408人受伤和失踪。同日,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S. Truman, 1884-1972)发表关于原子弹的声明,要求日本立即投降。但是日军拒绝投降。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从中国东北地区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当天上午11时30分,美军在长崎投下第2颗原子弹,炸死23753名日本人,炸伤43020人。8月10日,日本政府向美、英、中、苏发出乞降照会,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同时要求保持天皇地位。8月11日,杜鲁门决定允许日本保留天皇,但自投降之日起,由盟军最高统帅接管日本的国家权力,全体日军就地停战并交出武器。8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接受同盟国的要求。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电台亲自宣读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本总参谋部代表梅津美治郎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尼米兹海军上将和中、英、苏等国代表面前,签署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胜利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