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的技术(现代政治治理技术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协商民主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在协商民主理论引进中国之前,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其实已经有一些与协商民主的理念相应的实践形式,比如我国最早的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及工商联、群团组织等,它们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类似于协商民主所希望实现的目标。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这些制度或组织的工作与协商民主的理念完全符合,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政治协商制度的运作、工商联的运作,包括共青团这样一些群团组织的运作,在某种程度上是比较接近协商民主的构想的。近几年,我们比较强调政治协商制度和协商民主之间的契合性。全国政协在2007年创办了一份名为《理论研究》的刊物,这本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有3至4篇文章在讨论协商民主理论。从这个举措可以看出,我们非常自觉地认为政治协商制度与协商民主理论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直接等同起来。尽管我们的人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中确实含有协商民主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新的观念,我们很难对它们进行很好的诠释。我们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及其相关的技术,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新的理论激发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并通过相关技术的植入,将我们制度中一些沉睡的东西激活,从而改善我们的政治运作。

其实,协商民主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于我们的人大或政治协商制度,它还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社会领域。除了政治协商制度外,我国这几年已经发展出很多类型的协商民主形式——听证会、公民评议会、城市居民议事会、民主恳谈会等,这些形式其实在协商民主理论引进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协商民主理论引进后,我们发现这些东西与协商民主有颇多相通之处。当然,这些制度的运作还不是很完善,比如,听证会议题的设定经常与普通大众没多大关系,而且整个听证过程还是由官员主导,与会人员的代表性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借助协商民主所提供的科学手段来规范和改善这些民主形式,使得它们真正成为群众路线的实践形态。

推荐阅读材料:

★ 埃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第3~47页。这是单篇文章中对协商民主理论最好的介绍性文字,作者本人也是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该文选自作者2004年出版的文集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该书在台湾已有中译本,《商议民主》,谢宗学、郑惠文译,智胜文化(台北),2006)。就单篇文章而言,还有两篇介绍性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阅,分别是:Samuel Freema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 Sympathetic Comment,”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Vol. 29, No. 4, 2000, pp. 371-418;詹姆斯·S.菲什金:《协商民主》,载罗伯特·L.西蒙主编《社会政治哲学》,陈喜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45~263页。

★ 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该文集收入了当代有关协商民主的经典论文,不仅对协商民主基本理念进行了介绍,还从政治合法性、认识论基础等方面对协商民主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兴趣的读者还可进一步参考俞可平主编的“协商民主译丛”,该译丛由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出版,已有8本面市,西方学界几本重要的文集均收入其中。

★ 戴激涛:《协商民主研究:宪政主义视角》,法律出版社,2012。此书从法学角度思考如何充分运用宪法资源来促进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 陈朋:《国家与社会合力互动下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此书以温岭民主恳谈实践为个案,考察了协商民主在中国基层政治中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