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从实际考察,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中,究竟哪项要素的贡献最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蔡昉等(1999)从劳动力数量增长、经济结构转变和人力资本三方面考察三者对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但是,从弹性系数看,人力资本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发挥潜力。因此,研究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助于把握未来经济发展的动态,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的流入。可以说,劳动力要素地区分布的重新配置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为此,我国许多学者均致力于研究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众多因素中最为重要与核心的诱因仍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由于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所以地区之间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条件、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较大。因此,产生了吸引人口迁入和推动人口迁出两个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在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首先,许多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王桂新(1996)认为长期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剪刀差是人口迁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90年代后,由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断扩大,东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所以,人口也更加倾向于向东部地区集中。总的来说,我国人口迁移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性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人口迁移流向有更加显著的影响。
其次,还有些学者并没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研究经济发展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而是从产业结构的微观角度深入探讨。敖荣军(2005)从我国制造业的省际分布差异角度,探讨了制造业的区域分布与人口的省际迁移分布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我国中部地区人口迁移流向同东部地区产业集中的相关性。由于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大规模向东部迁移,进一步推动了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本身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一旦形成一定规模,会对地区经济积累产生巨大的累积效应(Krugman, 1991)。通过回归分析,证明了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中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制造业中心的集中推动了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延缓了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因此,东部地区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迅速拉大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强了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劳动力的吸引力,这种人口迁移与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动态循环过程,使中部地区逐渐被边缘化。此外,翟锦云等(1994)以我国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探究迁入人口的迁移原因,从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放松了对人口迁移的限制、经济逐步融入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济发达地区对人口迁移产生了正向的拉动作用。
2.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马侠,1994),这已经是中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人口迁移对迁出地与迁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有益,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Cindy Fan(2005)研究了我国省际范围的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他认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低价的生产要素,从而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建设节约了巨大的成本。
杜晓敏(2010)等阐述了人口迁移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人口的迁移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论是:没有户籍变动的人口流动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经济都存在正向的影响,而伴随户籍变动的人口迁移表现为,东部地区作为人口净迁入地,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而中西部作为人口净迁出地,人口的迁移对经济发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检验并不显著,即使显著,其影响效果也不大。中西部地区过去那种靠外出务工提高收入水平,降低收入差距的办法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是有限的。所以,中西部地区应适时通过提高投资水平,以及提高就业率来拉动经济。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对东部地区经济的正面影响大于对中西部地区的负面影响,总体上,人口迁移有益于宏观经济的发展。
王桂新等(2005)进一步研究了人口迁移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构建C-D生产函数,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同步即时效应和异时累积效应,尤其对东部地区的正向效应比较明显,中西部地区的效应也开始由负转正。中西部地区人口迁移对经济的正向作用是通过迁出人口劳动收入的转移实现的。
(2)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王桂新等(2005)以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为研究视角,证明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15%是人口迁移贡献的。整个东部地区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相对于劳动力数量来说,对经济增长起到更大的作用,而本地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起到相反的作用,外来劳动力数量相对于结构来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而人口的迁出有助于迁出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对迁出地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一定贡献。此外,袁晓玲等(2009)以我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口的区域迁移模式与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的关系。区域内部人口的迁移流动有助于缩小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放开人口迁移限制政策将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3)迁移人口的聚集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有一些学者还从产业集聚的微观角度探析迁移人口的聚集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如范剑勇等(2004)证明了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不仅仅与优越的地理环境、市场规模优势有关,还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规模地向东部制造业中心聚集有密切的关系。姚林如(2006)等提出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将提高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地区产业的进一步集聚、拉大贫富差距,从而加剧经济的二元化程度,从而再次形成了人口进一步集聚的作用力。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经济的影响
有些研究证明了人口的迁入对迁入地经济贡献较大。任远等(2003)认为人口迁移增加了迁入地的劳动力供给,迁移人口的就业和创业加速了经济发展,吸引了投资,而且,人口增加的同时也扩大了城市的消费能力,所以,人口迁入对迁入地产生了乘数式连锁性的推动。其中,常住人口对迁入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也有学者认为人口迁移会对迁入地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翟锦云等(1994)认为大量的人口迁入使地区人口压力上升,城市基础设施和粮食供给存在风险。还会导致人口分布失衡以及计划生育管理难度的上升。张胜康(1995)认为城市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会给城市住房、交通、环境、能源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不利于迁入地城市经济的发展。
此外,蔡昉、张文新等也提出,人口迁移及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将不利于迁出地农业的发展。张胜康(1995)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分析,他认为人口迁移不利于农业发展,使农业劳动力短缺,并且加快了农村老龄化速度。
3.人口迁移产生的其他效应
人口迁移除了会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经济产生不同方向的作用之外,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效应。首先,人口结构方面,You和Poston(2004)利用我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迁移人口进行研究,证明了人口的迁移有助于降低生育水平;谭晓青也证明迁移育龄妇女的生育率要低于没有迁移的妇女;而且,陈卫等提出外出妇女在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方面,均比没有外出务工的妇女要长。此外,李玲(1999)提出人口迁移还能够降低迁入地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其次,地区文化方面。马万昌(2000)提出人口迁移能够为北京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再次,张胜康、李朝晖等提出人口迁移还会加大迁入地治安管理的难度,其中,李朝辉(2005)提出,由于第二代人口迁移者中有农村人的身份,在城市成长却不能得到城市的认同,社会政治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与其心理诉求产生巨大偏差,因此,极易产生冲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最后,劳动力外出务工还会产生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等问题。
二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发生制约模型
王桂新(1993)以牛顿的引力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人口省际迁移流动的发生制约模型。
将发生制约模型线性化,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Mij为i地区迁向j地区的人口数;Oi为地区i迁出人口总数;X1jX2j分别为地区i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dij为地区i、j的距离;Ai为均衡因子。Wij为i地区迁向j地区人口占i地区迁出人口的比重。用代表Wij的几何平均数;代表Xij的几何平均数;代表dij的几何平均数。通过以上回归方程对我国31个省份的迁移人口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我国人口迁移与各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关系。
(二)面板分析
杜晓敏等(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异系数模型考察了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但是,若利用面板分析方法研究全国范围的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数据的获得是一大难点,它对数据样本数量和时间跨度要求较高,而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多是时点不连续的数据,所以,不能满足面板数据的要求。为了解决此问题,作者通过1997~2008年《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提取样本数据;此外,还利用指数平滑补充缺失的数据。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在研究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时,是一个较为常用的、有效的方法。用回归模型可以计量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如敖荣军(2005)就通过该方法,证明了制造业区域分布差异在中部地区人口迁移流向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
mi, 1995-2000=α+β1·γi, 1995+β2·gi, 1995+β3·Pi, 1995+β4·(Pi, 1995)2+β5·wi+ε
mi, 1995-2000为1995~2000年中部地区迁入i省的劳动力数量占中部地区跨省迁移劳动力总数的比重;γi, 1995为i省1995年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制造业产值的份额(假设β1>0); gi, 1995为初始年(1995年)i省的人均收入(假设β2>0); Pi, 1995为i省1995年的人口密度(千人/平方公里)(假设β3+2β2<0,那么迁入地人口密度对迁移人口的影响为负); wi代表i省的区位哑变量(东中部地区取值为1,其他地区为0)。
还有学者用多元回归方法说明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如袁晓玲等(2009),以陕西省为例,计算人口区域内部的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GDPi=c+αln(GDP 1991i)+βMigrapopi+δXi+μi
GDPi为陕西省各地级市人均GDP增长率;GDP 1991i代表1991年各地级市人均GDP; Migrapopi为各地级市人口净迁入数量平均增长率;Xi表示其他一些影响经济的变量,作者逐步加入了CAP(固定资产投入年增长率)和LAB(从业人员平均增长率)两个变量。
另外,蔡昉等(2003)利用双对数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人口迁移及其一系列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该方法有利于消除奇异值和异方差估计效率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方程的拟合优度,此外,为了消除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内生性,利用滞后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改善了以往采用一般回归方法所出现的共线性和异方差的问题。
(四)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动态趋势分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找到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数值关系,对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进行归类,从而归结出对某一变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
袁晓玲等(2009)通过计算人口迁移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灰色关联系数,验证了西部地区区域内部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关联程度大小。设人均收入水平为母因素列,人口年增长量、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人口净迁移量为子因素列,由此可得到标准化序列。然后,根据标准化序列求绝对差,得到一个关联系数矩阵。再根据关联系数矩阵找到最大值、最小值,减小最大值和最小值引起的数据失真。最后结论是:人口迁移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大,且净迁移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五)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王桂新等(2005)以东部地区为例,计算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首先,劳动力就业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公式如下:
公式1:
公式2:
公式3:
公式4:
外来劳动力数量增加对GDP的率贡献=率贡献-本地劳动力数量增加对GDP的贡献
公式5:
其次,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公式如下:
公式1:
公式2:
公式3:
公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