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10年来,中国的投资率节节高升,从30%上升到45%,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然而,这种增长模式并不平衡,中国也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本专栏分析了问题所在与调整方法,认为要压低投资率,必然造成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巨大缺口;要想避免缺口,却并不容易。
世行专栏: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
投资节节高
过去30年,中国的增长模式非常成功。概括一下,其模式要点有三个:居高不下的投资率、迅速积累的资本存量、强劲增长的生产率。三剑合璧,中国达到了年均10%的经济增速。
经济起飞时期,中国的投资与储蓄格外引人注目,占到GDP的30%~35%。21世纪以来,投资率创下新高,占GDP比例高达40%。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中国政府强势出场,其财政与货币刺激政策再度推高投资率,使其跃升至GDP的45%。
如此高的投资率着实罕见。日本、韩国都曾有过经济起飞阶段,但是,这两个国家的投资率从未突破40%。因此,中国的投资率之高,可谓空前。
增长应平衡
既然投资率节节高升,投资的增长贡献率必然也跟着上涨。近10年10%的经济增速中,有50%是投资的功劳。另外,大量投资形成新增资本,中国的资本产出比也迅速上升,近15年里已经增加了25个百分点,且未来增势不减。然而,在一个平稳增长的经济体中,资本产出比应该保持不变。中国显然不是这样,它的增长模式并不平衡。
中国的学界与政界都已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呼吁更为平衡的增长模式,不仅应降低整体投资率,还应转变投资与消费结构——增加服务部门与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这种转变能否实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挑战。
调整不容易
转变增长模式的难点,在于压低投资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投资增速都需要低于GDP增速;而较低的投资增速,意味着中国潜在产出增速会逐渐下降。不过,潜在产出增速仅由投资水平而不是由投资增速决定,所以,潜在产出增速的下滑将平稳且缓和;然而,实际产出增速却受到投资增速而不是投资水平影响,所以,实际产出增速的下滑,恐怕会是急剧又猛烈的。
这样一来,实际产出增速与潜在产出增速之间,很容易形成巨大的缺口。中国若想避免这个缺口,只有两个办法:或者让投资增速下降得极其缓慢,拉长调整时间,从而使消费模式有充分的时间转变,用消费拉近实际与潜在GDP;或者让消费迅猛增长,使GDP的支柱由投资变为消费,这样投资的调整过程就无足轻重了。
然而,两个办法都是知易行难。按照方法一,调整时间过长,难保经济在近期不出问题;按照方法二,突然强制转变消费模式,其执行难度可想而知。即便在中国,政府长期为经济掌舵导航,想实现上述转型也是举步维艰。
本文原题名为“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China”,是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的专栏文章。报告主要作者Andrew Burns和Theo Janse van Rensburgr为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本报告全文于2013年1月发表于世界银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