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秦汉故道治所
秦汉管理故氐的故道具体位置在哪里?迄今观点纷争不断,这些意见,实际上大多没有经过认真考证。顾祖禹认为在“今凤县”,此凤县具体地址为今凤县凤州镇。王国维将《水经注》故道水流经的故道城判定为汉代的故道县所在,则位置大致如顾氏所指。王先谦认为在“今阶州成县西八十里”,以今天政区看则又在徽县境内。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谭图》)将秦汉故道位置定在今凤县东北140余里,宝鸡市西南40里左右,大散关东南40里附近。在《谭图》释文中认为秦至西晋故道在今宝鸡市西南,清姜河东岸,大散关东南。其他还有任乃强先生认为在今天陕西凤县西,故道水西岸,凤县双石铺附近。史念海先生认为在今凤县附近,所指和任氏同。尤中认为故道县在宝鸡市南,大散关东南,缘于扞水是宝鸡东部干河。还有的将今凤县双石铺龙家坪和张家窑之间的地方定为秦汉故道县治所所在。这是比较具体的地望。此外今两当县境、凤县东北,凤县西北、凤县西北接两当县境等是故道县所在比较模糊的说法。
关于秦汉故道城的位置,在尚无考古发掘的情况下,《水经注》的记载最为可信。但《水经注》中有武都故道县故城、故道城、故道郡城等记载。我们解决此问题则必须清楚故道在秦汉至北魏的迁移过程和相关河道的流路情况,并结合文物考察的某些地点判定来定位。
《水经注》记载:“渭水又与扞水合,水出周道谷。北经武都故道县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这是武都故道县故城,对两汉地志作注者均作武都郡故道讲,依此则此城为秦汉时期故道城址,笔者也无异议。杨守敬认为,故道当在今凤县东北。对于扞水,他认为:“今有清涧河,出宝鸡县西南煎茶坪,当即扞水”。王国维先生认为即散氏盘中的“”为水名,为《水经注》之“扞水”。其在《水经注校》中所引为“渭水又与(其)捍水合”,扞水即为“捍水”。此以音声相类。“扞”、“捍”上古中古音同,可同指。但“”音并不与“扞”、“捍”两者相同,形更不相似,因亦不是《水经注》所指之扞水。尽管如此,他也未指明地望。
扞水,尤中引《水经注》为“扦水”,恐为印刷误,但认为扞水为宝鸡市东干河似说不通。干、扞古音不同且不说,误将渭水北散关城当作大散关,导致扞水东南入渭河,与《水经注》记载扞水东北入渭和郦道元分析散关城情形不符。杨守敬认为“扞水”是宝鸡西南清姜河,笔者结合考古所指北魏大散关位置,并对照今天宝鸡市地图,认为清姜河即扞水无误。
故道城,《水经注》记载“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迳故道城东,魏征仇池,筑以置戍”。明显,这里“故道城”,为北魏故道城,已非汉代故道城。此两当水发源于陈仓县大散岭附近,向西南流,从今天的河道情况来看,为流经凤县嘉陵江上游无疑。此后又叙述“与马鞍山水合。水东出马鞍山,历谷西流,至故道城东,西入故道水”。熊会贞将马鞍山水释为今天凤县境内的安河,正合今安河流向,则此故道城在今天凤州镇西安河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经注》还提到了北魏故道郡治,这又在上述嘉陵江之西南境,严耕望分析此为今两当县治所在地,此亦确论,不必再究。
这三个有关故道城的地望,唯独武都故道县故城具体地址难以确定。然而《水经注》记载“渭水又与扞水合,水出周道谷。北经武都故道县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其方位。首先,扞水为渭水支流,出周道谷。其次,扞水是发源,后向北流,并从故道故城西边流过,再向东北,后经过大散关入渭河。由此可以确定,此故道城在大散关西南,且在扞水北流河段东边某一位置。
郦道元对扞水河道流向方位记述如此考究,并不无因。从郦氏紧接着叙述渭水东南流时来看,“右合南五溪水,夹涧流注之”的溪水流势形象描述,以及扞水之南故道水所经秦冈山“山高入云,远望增状,若岭纡曦轩”和该山悬崖上神女“神像若图,指状妇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道元曾亲自游历这些地方。郦道元所说大散关,据宝鸡市文物调查,其遗址目前已经能确指,在今宝鸡市渭滨区西南川陕公路19公里左右的清姜河岸。
从郦氏的记载,大散关西南扞水段的流向分析对确定秦汉故道位之判定十分重要。以今天河流状况分析大散关南的河流情形,清姜河之上源有三条,最长为神沙河,其流向为东南西北向,在今神龙镇观音堂南附近汇合另外两条支流后向北流,被称为清姜河。从郦氏记载河流流向来判断,此条河流不是扞水源头。在北魏大散关以南的支流中,向北流者唯今东峪口东北一条小支流,此条河流今天长10公里左右,东北向约长2.3公里,向正北流的河段恰在与清姜河交汇处以北0.3公里河段,此段后河流即为清姜河的东北流向段。这一流路符合郦氏记载。扞水处于崇山峻岭间的山谷中,其支流又处上游,这种河流主要是溯源侵蚀和下切作用,与平原地区下游河流泥沙沉积容易改道不同,因此自秦汉以来千余年流向不会有多少变化。
据以上分析,秦汉故道的位置就可以被锁定在此段支流汇入清姜河至北魏大散关之间的区间内。在此区间里,它的位置又可以具体到两河交汇之地的北流段附近。从地理条件来分析,该地区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清姜河岸阶地,地势相对平坦,南沿秦岭低山入嘉陵江可达蜀地,北依清姜河入关中,进退交通条件优越。在周厉王时期,该处附近大散关、大散岭一带则为古散国聚落之所在,文公东迁国灭,亦说明此处适合建县。这种地理条件,也符合东汉应劭所言氐人“乐在山溪”的情形。也正是因为这种与秦人雍地较近的地缘关系和便利进退的交通优势,故氐部落和秦人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导致秦文公、缪公等数次讨伐此地。
若从今天的村镇来看,秦汉故道的地望位于今宝鸡渭滨区西南50里左右神龙镇大散关西南、清姜河东观音山村附近,两河交汇处东附近。
以往关于故道地望的研究,唯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考位置与笔者大致相近。《地图集》虽然指出故道位于清姜河东岸,但却标注在大散关东南40里左右,与《水经注》记载不符。其余一些地望的考辨,或者昧于故道治所变迁,将北魏故道误为秦汉故道,或者忽略秦岭北麓渭河水系和南边嘉陵江水系差异,将渭河水系支流附近清姜河之故道标注在秦岭南嘉陵江东边支流故道水附近,导致秦汉故道县治地望错误。故道位置见本文的图5。
图5 秦汉故道具体位置示意图
图片说明:底图依据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第166~167页,1∶150000,宝鸡市金台区、渭滨区文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