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发展:晋江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拼搏、破浪前行,闯出了一条具有晋江特色的县域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县域之一。


(一)县域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率先达到世界中上等水平

1978~2010年,晋江的GDP年均增长19.6%,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6.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1%。这种增长速度意味着平均每4年多在已有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5.7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740.1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36.06亿元,人均GDP约达8467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按照世界银行2007年提出的划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来看,晋江市经济发展已达到世界中上等水平即人均国民收入87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水平;876~346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水平;3466~10065美元为中上等收入水平;1006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水平。参见http://century.bit.edu.cn/news/html,2007年5月18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高。以2011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晋江市以占全省0.5%的土地和4.4%的常住人口,创造出占全省6.6%的地区生产总值和4.9%的财政收入;平均每平方公里创造出地区生产总值1.4亿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6倍;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7.2%上升到2011年的12.4%。截至2011年,晋江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18年位居全省十强县(市)首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1年保持全国百强第5~7位。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和独具特色的产业群、产业区和产业体系,企业发展能力、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比较优势充分显现。这些不同产业和生产环节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较高的生产网络和组织模式,形成了效果显著的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构筑区域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一五”以来,晋江加快了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强化产业发展引导、产业项目建设、产业载体支撑、产业技术创新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等战略举措,不断优化提升存量产业,挖掘培育增量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本地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分工中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目前,晋江6大传统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紧密,产业协作、原材料配套本地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发展专业化、功能化、系列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传统产业集群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的同时,晋江的新兴产业集聚效应也日渐显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崭露头角,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生态立市”战略大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晋江市以占全省1/200的土地承载了1/10的工业生产总值,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相当突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但晋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职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晋江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实践。2004年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近年来,晋江通过实施清水、造林、保洁“三大行动”和大力度污染整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一是清水行动,持续加强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整治和重点流域综合整治,3年来,共投入25亿元,实施176个近海水域综合治理项目,市域水环境明显改善。二是造林行动,2009年以来,开展“全民动员、绿化晋江”植树行动,新增造林3万多亩,市区绿化率提高到40.5%。三是保洁行动,建立市镇村一体化保洁新机制,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城乡环卫,使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四是深入开展对石材、陶瓷、电镀、涉铅、制革、漂染、造纸、食品8个重污染行业的深度治理,建筑饰面石材业已全部于2012年7月30日前关停。


(四)城市化水平迅猛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新格局

晋江自2001年被福建省政府批准为(规划)中等城市以来,始终坚持把晋江649平方公里的土地当做一个城市来建设。显然,这种战略安排使晋江在起步时就将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内在统一起来,城市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互促共进,也使晋江的城乡一体化既独具特色,又有更高的标准。

近年来,晋江围绕“提升”和“品质”两个关键词,大力推动新一轮城市建设,城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从2006年的42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物流、商务、行政、文体、居住等功能布局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从2006年的44%提高到60%;城市建设基本实现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设计、高要求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市的个性化特征初步显现,如品牌之都内涵、商务城市特质、创业城市功能、体育城市属性等。

晋江的城市化建设始终与城乡一体化战略统一在一起,基本实现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布局统筹、城乡管理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晋江城乡的基础设施已较完善,已初步形成公路(含高速公路)、铁路(含高速铁路)、机场、港口码头及市内公共交通等较齐全完备的交通网络。陆域公路密度约达351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县级市前列,城市“畅通工程”达国家一级管理水平,4D级晋江机场居全国通航机场第37位,成为干线机场。此外,还建成2个万吨级码头及一批配套码头。

与此同时,晋江的“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农业规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数量均居全省县域首位;“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家园清洁行动”、“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等活动全面推进,涌现出8种模式和17个典型示范村,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新经验。


(五)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晋江自2002年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以来,更加注重更全面、更均衡、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建设。近年来,晋江市按照“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和“保障全覆盖、待遇均等化”的思路,每年都拿出6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建设,加快构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保、环境整治和社会保障7个民生保障体系。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5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约1.5倍;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79.64平方米,农民人均住宅面积达60.35平方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9%和41.4%,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9个和1个百分点。在就业方面,晋江已基本实现充分就业,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3%以内。在社会保障方面,在全省实现五个率先:一是城乡低保制度于1998年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并实施高标准、广覆盖。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覆盖率达100%,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三是新农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全覆盖。四是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试点于2006年在全省县级市率先推行,受益面不断扩大。五是社会保障体系率先惠及广大外来务工者(晋江称之为“新晋江人”),先后出台了“服务流动人口十五项优惠措施”、“三不承诺”和“居住证”制度,有效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各项权益,大大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此外,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慈善事业走在全国前列,于2002年成立晋江市慈善总会,荣获“全国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

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晋江也取得突出成就。一是教育方面加快推进均衡发展、创新发展:首批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2012年通过省义务教育基本均等发展县验收,荣获“福建省教育先进市”,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目前已有2所)。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实现同城化,并率先开设尝试来晋江务工人员子女高中教学实验班,异地同步会考和高考异地体检。二是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获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市)”、“体育先进县(市)”、“武术之乡”、“游泳之乡”等称号,城市文化软实力日益提升。三是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85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0家,村卫生所672家,每万户籍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5人,医院病床数28.6张。四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双拥”工作扎实推进,以全省县级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福建省“第三届文明城市”称号,使市民素质不断提升;连续五届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五是科技工作持续领先发展,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市“八连冠”,入选首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


(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效彰显

晋江自2002年被中央编制办公室列为全国五个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以来,持续、深入地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重组、工作流程再造、管理方式更新为内容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经过十轮的改革,摆正了政府服务社会、企业和群众的职能定位,规范了政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权责边界,规范了行政自由裁量权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突出了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引导、服务、监督功能,提高了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晋江建立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群众咨询投诉中心,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载体,既方便了群众,又畅通了群众的咨询、投诉渠道,提升了政府服务效力和执政形象。

近年来,晋江被列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晋江机构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机构改革的经验成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在高起点、高水平上进行,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要求,创新机构改革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服务型政府建设从以政府视角为主,转向同时注重社会视角,注重培养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注重创建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新型社会运行机制。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百个项目。积极探索整体推进管理理念、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构建政企互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这“五个体系”,有效加强和创新了社会管理。


(七)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地方党委和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不断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同时,不断强化了自身建设,积累了围绕和服务于县域发展、群众利益和文化导向推进党的建设的经验,形成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和“一任为一任打基础、一年为一年添后劲”的执政传统。

近年来,晋江市党委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2012年,晋江市委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市、区)党委”。各级党委坚持与时俱进、先行先试、统揽全局、引领发展;不断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在优化晋江发展“软环境”、非公党建工作、基层组织建设、机关党建创新,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创造了新鲜经验,从而把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水平。晋江突出的一条经验是: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利益,开展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通过“政企互动”,创新了党领导经济工作、联系群众、推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每年拿出一半以上财力改善民生和用于创新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赢得了民心民意,打下了同心同德建设晋江的执政基础;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搞政绩工程和围绕发展作决策、选干部、带队伍、抓干部管理,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对群众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和弘扬晋江精神,提高了全体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干事创业激情;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和机关党建创新的互动共进,进一步促进了良性互动的政社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的凝聚力、组织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激情和活力。

建设中的晋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