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消费滞后的原因
中国消费滞后或动力不足,有同其他国家相似的原因,也有不尽相同的特殊性,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具体的分析。
1.居民购买力水平较低
居民购买力强弱直接决定着消费能力大小,居民购买力则由收入水平决定。购买力既受收入水平绝对值的影响,也受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谭顺,2011)。虽然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居民人均收入依然处于较低水平。除了受收入水平制约外,还受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包括国与民之间、民与民之间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
(1)国与民之间收入分配不合理
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政府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持续降低,从而导致了居民消费能力的不足(方福前,2009)。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和居民消费增长情况参见表2-2。
表2-2显示,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13.56%, 2011年上升到22.00%,升高8.4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最低的2009年为11.72%,最高的2007年为32.40%。相比之下,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偏低,使购买力受到限制,居民最终消费动力不足。过高比例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投资的底气,投资过旺使消费市场供求关系和结构性矛盾变得突出,即使一部分收入无法形成有效的消费支出,这又造成国内消费市场某些产品严重生产过剩,催生边际投资效益下降。
表2-2 2000~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比较
(2)收入差距拉大
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较低,因为他们的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较高,因为他们的生存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发展和享受需要更相去甚远。因此,贫富差距拉大,国民收入流向高收入阶层越多,最终形成的消费支出总量就会越少,提升消费就要抑制贫富两极分化。不幸的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分化有加强的趋势。如基尼系数是常用的一项反映收入差距的指标。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已不再公布这一指标,理由之一,是一些灰色收入难以计算,公布出来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然而一些学者从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表明,近年基尼系数不断升高是不争的事实。2001年和2004年,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5和0.47,超过了0.40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刘惯超,2010)。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扩大的趋势。表2-2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2000~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1.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16%,两者相差1.5个百分点。收入增长速度的差别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4026.6元,到2011年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4833元,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持续扩大的趋势。目前中国城镇消费市场渐趋饱和,商品消费市场逐渐向农村扩展,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了消费升级转换的链条脱节,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留下的空间不能由农村居民的消费扩张所填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消费不足(王立平、王宪明,2004)。
2.消费倾向降低
消费倾向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中的各种支出动机,也有客观因素中的收入、利息率等,在诸多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收入水平的高低。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总体上呈现下行的趋势,成为引发消费需求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消费者的主观心理,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降低居民消费倾向进而引发消费不足,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策制度不完善,影响消费预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采用的是多种分配体制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收入分配渠道和形式的多样化,难以对未来的收入做出准确预期,必然会对居民的消费倾向造成影响。现有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相关政策的时滞性和落实不到位等,会使得居民对未来抱有不确定性预期,使之对消费支出采取谨慎的态度。正是当前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居民过于担忧未来的需求而减少当前的消费支出。如果说收入水平不高限制了消费,那么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则使人们不敢消费,二者相辅相成,阻碍着消费需求的扩大。
(2)远期消费支出挤占近期消费支出,导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
对大多数中国居民而言,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均属于刚性消费支出,而近年来这三方面支出的消费价格持续攀升,使得中国居民面临较重的支出负担。住房、医疗和教育支出成本高昂,一方面会造成远期消费支出挤占即期消费支出,另一方面也会使一次性消费支出挤占日常消费支出,明显地抑制了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倾向(骆竹梅、吴文旭,2005)。而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和保障水平较低,居民为了老年阶段的消费增加储蓄,会挤占现实的消费支出,降低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