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翰教授的体育思想和实践
马约翰教授是中国体育界的老前辈,是中国的体育家和教育家。自1914年他到清华任教至1966年10月逝世,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体育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他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更加精神焕发地跟着中国共产党,为着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按照党和毛主席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在体育工作中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除长期担任清华体育教研组主任外,还担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主席,多次担任过全国运动会及其他重要运动会的总裁判。他的学生遍天下。许多受过马约翰教诲的人,谈到马约翰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无不深切地怀念和感激。他是我国体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誓雪“东亚病夫”之耻为发展体育事业奋斗终生
马约翰生于1883年,是厦门鼓浪屿人,小时候就喜欢在户外活动,成天不是在海滩上就是在树林里,跑、跳、爬树、游泳、晒太阳,把身体锻炼得很结实。青年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体育成绩突出,曾获110码、220码、880码、一英里等几项全校第一,并创造了440码的全国纪录,同时还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等几项代表队队员。参加工作后也经常坚持锻炼。爱好体育运动和在体育运动中成绩突出是马约翰决心从事体育工作的重要原因。但仅仅从这一点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马约翰从事体育教育事业有其社会的和历史的背景。
马约翰1902年入上海明强中学,随后入圣约翰大学。在学校学习期间,他读的是文科。1914年他到清华,体育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促使马约翰决心从事体育事业的原因,除了他擅长体育,爱好体育之外,还有更深入的原因,这就是后来他多次说过的,他是为了洗雪“东亚病夫”之耻而从事体育工作的。
“东亚病夫”是帝国主义分子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连年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烧杀掠夺,恣意横行,要求中国割地赔款,划分势力范围,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人民在它们的蹂躏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帝国主义者喝足了中国人的血,养肥了自己,反而讥讽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是可忍孰不可忍。圣约翰是所教会学校,地处上海,马约翰身处其境,目睹洋人趾高气扬,欺压中国人民,痛心疾首,不能忍受,因而就产生了从事体育工作,洗雪“东亚病夫”之耻,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思想。
1927年,马约翰在《改进时期中清华之体育》一文中,引用了当时天津《大公报》的社评中一段话,说明他当时的忧虑,“夫过去之中国,病国也,今亦依然,盖其人大抵有病,智识阶级尤多病,或病消沉,或病燥急,或不耐劳苦,或直不堪思索。如此之人,而与国际竞争,可危甚矣!……”。同时他感到当时我国“关于社会及政治方面之种种理论,好高谈者,无不言之有道。然真能以所知实行救国者,究有几人?此非理论本身之咎。其咎实在国中多数智识阶级无实行之准备及毅力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借助体育运动之开展。这就是马约翰的看法及结论。体育锻炼不只是壮身体,而且有助于振精神,强意志,改变人的思想作风,这种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远见,而马约翰难能可贵的地方还在于身体力行。
开始时,清华学校不重视体育工作。只是因为美国学校有体育课,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才开设体育课。清华的第一任和第二任体育部主任都是美国人,第一任秉性贪污。他们当时无意于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无益于中国的体育事业。在清华,真正把体育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有机部分,是自马约翰参与体育工作,特别是自他接任体育部主任以后的事。为了开展体育工作,马约翰做了很大的努力,想了很多的办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说服动员。当时清华每年都要送一批人赴美留学,清华学生在留学美国期间,功课一般都是比较好的,但体质不如美国人。根据这个情况,马约翰就说服学校,使他们认识到选送赴美留学生不但功课要好,身体也要好,要重视开展体育工作。那时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更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很少。他除在课堂上讲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外,还在体育活动时间到处巡视,把躲避起来的学生一个个动员出来锻炼;对于赴美留学的学生,他鼓励他们到美国后:“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们也去打、去踢,他们玩什么,你们也要去玩;不要出去给中国人丢脸,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别人一瞪眼,你就哆嗦。”(2)健全体育锻炼制度。规定每星期一到星期六早晨有10分钟的运动。在那时间内,由体育教师领导学生在旷地上做种种柔软体操及深呼吸运动;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4时至5时,全校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一律关闭,所有学生都必须到操场做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则到各处巡视,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规定体育课为公共必修课,体育课要搞测验,体育测验达不到标准不给及格,体育不及格的学生不得出国留学。体育测验于1919年开始实行。上面这几条规定的实行,对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规定了体育成绩不及格不得出国留学这一条,使得学生不重视也得重视。(3)举办运动会,开展体育比赛,用比赛的办法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当时运动项目很多,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棒球、长距离赛跑、游泳、滑冰、武术等等。运动会也有各种形式:有周年运动会,每年举行一次级际比赛,1918年以后,周年运动会由级际改为个人,优胜者可代表学校参加华北运动会;有中等科运动会,参加者只限于中等科;有次级运动会,只有周年运动会未得分者可以参加;有三角运动会,这是当时的北京高校校际运动会。马约翰认为,开展体育运动关键在于唤起学生之自觉,开运动会是“促进个人技能及增加团体兴趣之一种手段”,以推动体育运动之开展。运动会之形式与内容是随着体育运动的开展而变化,通过运动比赛涌现出一批体育活动积极分子,他们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在运动比赛过程中,有时有些体育活动爱好者,自动组成体育团体,开展活动,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
在马约翰的努力下,当时清华体育运动的开展比其他学校好。无论从体育设备或群众体育的开展规模以及代表队比赛的成绩上皆是如此。从体育设施上讲,1919年春体育馆落成,此项设备,在当时华北是少有的;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经过努力,到1918年以后也逐步开展起来;代表队的校际比赛成绩亦屡执华北牛耳。自然这些成绩比之新中国成立后,那是不能比的,但那时有此成绩就很不容易了。此时,马约翰的工作是很累的,课内要管,课外训练代表队也要管,但他干得很起劲。即使遭到无理打击,他也没有泄气,保持精神振奋。1928年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当他听说教体育的还有教授,立即下令削去马约翰的教授衔,改为教员。过后又觉得教员怎能拿这么高的薪水,又下令降薪。这件事引起清华教授的义愤,他们劝马约翰辞职。但马约翰以体育事业为重,个人名利置之度外,他说:“我是为了教育青年,不是为名,更不为钱。不让我当教授可以,若不让我教体育我就要与他干一场。”婉言谢绝了教授们的好意。“疾风知劲草,时难识人心。”这件事生动地说明了马约翰从事体育事业的真诚,也感动了清华许多师生。第二年马约翰率领清华足球队去天津参加华北足球赛,赢得了华北冠军。归校时,学生们燃放鞭炮热烈欢迎,把他从西校门抬了进来。罗家伦见此情景,为了笼络人心才不得不恢复马约翰的教授称号,恢复原薪,并送了一个银杯。
抗日战争时期,马约翰随校迁移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迁移到昆明,三校合并后称西南联大)。那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有时马约翰回家吃饭,他爱人却因无钱买菜正在发愁,他见了说:“别急,我有办法。”其实他又有什么办法?出去转了一圈两手空空回来,且兴致勃勃地说:“吃白饭也不错,挺甜的。”为了推动体育运动,他想组织一个运动会,反动当局不支持,不给经费,于是他便冒暑骑自行车四处游说,请了一批不要报酬自带干粮的裁判员,把运动会开了下去。为了支持经济上有困难的体育教师,使他们能安心工作,他四处奔走,为他们设法。
新中国成立前夕,马约翰对共产党虽然不了解,但长期实践使他认识到“国民党已经坏到无法再坏了”,在国民党统治下搞体育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决心留在清华园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马约翰的精神面貌和体育思想都有了一个飞跃。主要表现在清除了崇美思想,认识到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脱离党的领导,脱离社会主义去发展体育事业是行不通的。马约翰过去一直自诩是超政治的,为体育而体育,他认为中国的体育必须走美国的道路。后来有了转变,逐步认识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一个飞跃。自然马约翰取得这个飞跃是有一个过程。新中国重视体育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事实促进了这一飞跃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东亚病夫”的帽子不摘自落,这是他多年梦寐以求而不能实现的;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他,朱德同志同他合影留念,这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毛主席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他几十年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旦实现,不由得使他从内心喜不自胜;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时间内,我国体育成绩迅速提高,不仅刷新了旧中国全部田径纪录,而且创造了几十项次世界纪录,就是清华大学也全部刷新了旧清华纪录,其中很多田径项目还打破了旧中国的全国纪录。再加上解放初期政治思想运动的教育,特别是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政治思想教育。马约翰说:“过去我还自欺欺人地认为体育是超政治的……直到现在我才看清楚了我自己,也认识到体育及一切文化教育都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几十年来,我一直讲锻炼,想让青年锻炼好身体,可是新中国成立前方向不明确。在旧社会愿望虽好,但是不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全国人民都重视锻炼,这下子照亮了我的心,使我认识到体育事业和社会制度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马约翰虽然年事已高,但劲头更足了。他除了担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并承担了许多校外的工作以外,还在校内认真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严格要求体育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这是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如体操,马约翰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每两周换一次内容,对一、二、三年级应教什么?他事先都想好了,写成教案,要求体育教师每周到他家一次,亲自辅导大家练习,非常认真,一丝不苟;(2)狠抓体育教师的训练,每周两个晚上在体育馆内和教师一起进行体育训练,先练器械,后练球类,每次两小时,从不迟到早退,在他训练下,清华体育教师运动水平不断提高;(3)教师上体育课,他经常亲自进行检查,发现谁不认真,立即纠正;(4)想方设法动员全校教职工参加锻炼,在他推动和影响下,许多教职工参加了各种形式的锻炼,当时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同志就经常带头出来做跑步等锻炼;(5)与校医院大夫配合,对患有某种慢性病而适于体疗的人,组织了体疗班,他亲自根据病人体质状况,设计出合适的动作和运动量并带领他们进行锻炼。体育与医疗相结合效果良好,约20个患肺结核病的人,经过一个月锻炼就显示出效果,三个月基本痊愈。在此基础上,后来清华还对体弱的师生开办了气功等体疗班。
马约翰一心扑在体育事业上,为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他甚至准备动员他的儿子在留美回国后,到中学搞体育。马约翰对他的儿子说:“中学阶段是青年长体格的时期,体育锻炼效果大,你到中学去。这样你在中学搞,我在大学搞,我们就可以串起来,真正地把中国体育事业搞起来”。他这种想法反映了他的事业心。他的这种精神不仅体育工作者,而且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应该学习的。
体育的中心思想是增进人民的身心健康
马克思主义者对体育是十分重视的。马克思说:“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在指出“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之后,接着又指出:“体育之效非足以强筋骨,而且可以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华主席1979年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前夕也指出:“体育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也关系到国家的精神面貌。”
马约翰是个爱国主义者,他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按照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提出许多对体育的看法和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关心群众体质的增强
清华自建校至“文化大革命”前,体育成绩一向在国内是有名的,出了不少体育人才,创造了许多好的成绩,在这方面马约翰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自己确也曾想以此为国争光,但是他一再强调的并不是运动场上比赛的胜负,而是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地健康地发展。为此他想了许多办法,采取了许多的措施,除前面提到加强宣传教育,强制学生体育锻炼,规定体育考试成绩不及格不得出国留学和开展各种级别的体育比赛以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等等之外,还注意强调了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体育基本功的训练
早在1933年以前,马约翰就从体育实践中,认识到清华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所受体育训练差别很大,要使体育普及,非着重基本功训练不可。马约翰有一个想法,学生在学校上体育课,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基本功,就容易出成绩,将来到工作岗位上就有可能成为运动积极分子,成为运动骨干,带动一批人,把社会上的体育运动搞起来。根据马约翰这个想法,清华学生进校后,先是做跑跳等基本动作训练,而后才是器械、球类等训练。学生在上课时,要按照教学计划严格训练,每个动作都要认真。在训练方法上马约翰还有他的创造,如跳梅花桩、击小球、跨三联木栏等器材的练习活动,它不仅动作新颖、变化很多,提高了学生锻炼兴趣,而且对人的素质训练也是多方面的,特别对协调能力的发展效果更好。马约翰的想法是,人的锻炼活动是受神经支配的,是在一定速度过程中实现的,体育训练必须首先训练在一定运动速度下,来发展神经支配肌体协调的能力。
(2)重视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清华建校初期,体育运动是作为一种游戏,马约翰不同意这种思想。但他认为要使群众性体育运动健康地开展起来,一定要使学生对体育感兴趣,强制不是一个好方法。清华初期一度采取过强制的方法,那是在群众没有养成运动习惯,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要使体育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并能坚持下去,群众自觉要求锻炼是关键。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课堂上他要求有严格的计划,但课下并不受限制,主张灵活多样,学生爱锻炼什么就锻炼什么。清华大学每到下午体育锻炼时间,运动场上排球、篮球、跑、跳、武术、体操或技巧运动等纷纷开展。对于体育上有特殊爱好的有特长的学生,可以任意参加各种体育代表队,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自行车、滑冰、游泳、长跑、短跑、跳高、跳远……安排有专门体育教师予以指导。运动员体能消耗大,生活上给以适当补助。由此可以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社会的需要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各得其所,互相促进。
(3)重视体质和体能测验
马约翰很重视对学生的体质和体能的检查。1919年起马约翰就在清华搞了体育实效测验,每年举行一次。当时最重要的有两项:
A.灵敏:a.跨栏;b.攀绳而上;c.垫上运动;d.跳远;e.百米
B.泅水
马约翰对体质和体能的检查与测试内容虽然后来有变化,他一直坚持下来,而且越来范围越广。
(二)经常地动,合理地动
马约翰很强调“动”,他上体育课给学生作讲解,一上来就喜欢两手往上一举说:“动,动,动!你们要动!”他常用心脏跳动作例子说明动的必要性。他说:“动就是生命,心脏昼夜不停地跳动,不动生命就停止了。”马约翰自己一生好动,动给了他活力,动给了他健康。就是对于患有某种慢性病难以治疗的人,他也主张有适当的动。体育教研组有一位教师得了脊椎结核病,大夫要她穿铁背心。马约翰说“你要把铁背心扔了,要动”。这位教师听了马约翰的话,没有穿铁背心,坚持合适的运动,果然效果良好,至今已60多岁了,仍能坚持教学工作。马约翰对动是有要求的:动要动到一定程度,动要动到气喘,动要动到使人的机体受到很大的刺激,使身体内部的组织有受到损耗的机会,然后除旧更新再生长,就会长得更结实、更有力;动要动得有劲,要精神振奋,要机智、勇敢、敏捷,要干到底,不后退,不能偷懒,不能投机取巧;动要有针对性,长跑能增强心肌功能,但对臂力作用就小,器械运动,对臂力作用大,但腿的作用小,而体操对关节有利。各人要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适量的运动。
在体育教学中,最容易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些青年人不爱动,没有运动的习惯,思想上也不重视。对于这个问题马约翰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自小就培养孩子爱动、敢动,到中学阶段养成习惯就好办了。他对他的孩子就是如此。刮风下雪他不是把孩子关在家里,而是把他们带到外面经风雪。为了激励孩子学游泳,他把孩子带到游泳池旁,故意将钥匙扔在池子里,鼓励孩子下水给摸上来。有时孩子好动捅个娄子,他也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耐心地说清道理。他认为孩子是想学好的,做错事往往是由于不懂,应该善于引诱和利导。
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搞体育没什么学问,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的事,甚至有的人讽刺体育教师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马约翰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体育是一门很深的,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科学。它涉及生理学、心理学、医学、解剖学等等。体育虽是离不开动,但动不等于体育。劳动人民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但体力劳动代替不了体育;知识分子也不是完全没有体格活动,一般性的体格活动更不能代替体育。马约翰认为社会上所以有些人对体育有不正确的看法,一方面是由于有些人对体育是一门科学不了解;另一方面是搞体育工作的人对体育的科学性钻研不够,没有使人觉得体育有很深的学问。
马约翰根据他几十年来从事体育工作的实践,认为要使体育锻炼真正收到增强体质的效果,需要掌握以下两条原则:
(1)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马约翰认为“人身体的发展有它一定的自然规律,体育锻炼必须顺着这个规律,不能违犯,否则,不但不会增进健康,而且会使身体受到损害。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乱来。”“体育活动,人体里面所引起的生理变化的强弱,决定于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控制得是否适当对锻炼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运动量小了不起什么作用,运动量超过体力负担到一定程度必定会起反作用,“所以原则上运动量一定要慢慢地增加”。这就是要求体育锻炼应按照每个人具体情况出发,循序渐进。体育锻炼只能采取渐变的形式。
1964年马约翰已年过八旬,身体还很好。他在介绍他自己锻炼情况时说,几年来他一直注意做体能测定,“目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根据我年龄较大的情况,我给自己设计了一套活动关节的体操,天天做,以防止年纪大了关节硬化和驼背等。同时,在锻炼的速度上不做过高的要求,而把锻炼重点放在加强耐力和肌体的抵抗力上。”
(2)持之以恒,坚持天天动
马约翰说:“人体的一切发展,不是突然的,一定要经过相当的时间,才能使得它逐步地增强起来,所以锻炼一定要经常进行,如果你一会儿练,一会儿不练,一会儿进步,一会儿退步,身体的进展就得不到巩固。”他又说:“每次锻炼的时间不一定很长……重要的是要经常练,不间断。这样,日子长了,就对身体有好处。”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施嘉炀20年代是马约翰的学生,他对马约翰这一思想有很深的体会,现在他已是79岁高龄的人了,由于马约翰对他的教育和影响,几十年来一直坚持锻炼,现在身体还非常结实,满面红光,什么毛病也没有,他自己说:“每天坚持8小时工作没问题。”
马约翰关于体育锻炼的这两条原则就是今天清华大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即“经常的动,合理的动”。
(三)重视体育运动中思想作风的教育,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马约翰在体育训练中对运动员的精神面貌、思想作风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在体育运动中有几个英文字是他经常爱讲的。它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在体育运动中所要倡导的思想。这就是“Sportsmanship(运动员精神,运动员风度体育道德)”“Honest(诚实)”“Fight to the finsh, never give in(战斗到底,决不退缩)”“No alibi(不狡赖)”“Neven quit(不放松)”。在马约翰的体育思想中,运动员的精神面貌,思想作风比体育比赛中的胜负看得更为重要。
在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员的思想品质教育,这是马约翰的一贯思想。20世纪20年代以前,他要求我国留美学生,不仅功课要好,身体也要好,把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放在增强人们的体质上,就包含了反对当时清华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锦标主义”,提倡诚实的运动作风。20年代以后,马约翰对开展体育运动的作用和意义,阐述得更加全面和深入了。1927年马约翰在“改进时期清华之体育”中说:“将来(清华体育运动)之成绩,将不在区区胜负荣誉之间;而在普遍练习及有关各人卫生方面;娱乐方面;矫正方面;及教育方面圆满之发展也”。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体育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帮助人养成良好娱乐习惯,改正人的弯腰曲背,胸凹气促之不良姿势,随后明确指出“体育所以认为三育之一者,以其有辅助实行其他教育之可能”。“每种体育运动,至少可使吾人得到一种目标之训练:如‘警敏’、‘精确’、‘轻快’、‘支配’、‘合作’、‘进取’等精神之实现。”“体育运动,可于适宜环境中,巩固个人德育训练,而使其耐久。如‘取与公正’、‘助人助己’等美德”。马约翰认为体育运动在培养人的精神面貌、思想作风上可以起很大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互助,见义勇为,和蔼可亲,刻苦努力,坚决奋斗的精神。马约翰认为开展体育运动重要意义之一也就在此。
马约翰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说过:“从事运动者,道德为重……否则虽力大如牛,将如无羁之马,奔放逐斗,无往而非害事之母,如此影响其将来一生事业,实非浅鲜,故体育部极为注意于此。”在清华学校时期,有个足球运动员是中锋,球踢得很好,快而准,不但在全校有名气,就是在华北也有名气。他的踢球作风本来不错,后来有一次暑假在外地踢球,学会了勾人、压人等坏习气。回校后一踢球坏习气就表现出来了。马约翰见后很生气,当场叫他下来,批评了他,并严肃地对他说,你不改掉,就从球队开除你。这个球员终于在马约翰的帮助下,改正了过来。新中国成立前,北平各校学生在运动比赛中,为了争胜负爱打架,马约翰便组织当时五大学体育教练共同来提倡运动的道德作风,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于体育运动中作风不正之事,他也敢于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昆明一次运动会上,航空学校运动员粗暴,马约翰出面干涉,空军学员蛮不讲理骂人,马约翰很生气,立即停止了比赛,直至他们赔礼道歉方休。
马约翰是一位卓越的体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为人刚直、热情、重于行。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努力做到。对正确的他热情支持,不正确的,他首先不干。同志中有缺点他也批评帮助,但他的批评使人有一种爱护与亲切的感觉。他乐于助人,同志中有困难总努力想法帮助,对青年人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热情地予以鼓励。马约翰有一个观点:“凡人都是要求进步的”,“爱国就是爱人民,就是人人相爱”。这种观点在对敌斗争中自然是错误的,但对同志是应该的,只有这样才能与人为善。正是因为这样,他与体育教研组同志关系极好,他给人一个“善良、长者的形象”,能够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马约翰教授离开我们已13年了,今天体育教研组同志谈到马约翰无不流露出怀念和感激的心情。
马约翰对体育事业的主要贡献在于实践。他为中国体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50多年来他服务于清华,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确实做到了“食于斯,乐于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