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马约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马约翰的体育教育之路

王维屏王维屏 清华大学教授,足球国际裁判,北京地方志体育志评审委员。曾任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委员会主任,亚洲足联裁判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五届委员、国家教委体育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体育史学会副主任、北京足球协会副主任。

马约翰教授是我国体育界的元老,是著名的体育家和教育家。从青年到老年,他在清华大学从事体育教育整整52个年头。他一生创立和奉行的体育思想和教学经验,至今仍有价值。他为中国现代体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一、体育教育——执着的事业

中国是一个最古老的国家的伟大的幸存者,它的面积有3913560平方英里,人口大约为四万万,全体人口都是羸弱或多病的,而且经历着不卫生和不健康的生活条件。这是一块人民生命不断遭到疾病折磨的土地。啊,中国需要体育,就像一个结核病患者需要治疗一样。

——摘自马约翰《体育历程十四年》,1920年2月


1914年秋,32岁的马约翰受聘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任体育帮教,兼英文书记。自此到1966年10月逝世,他一直在清华大学这块土地上耕耘,52年如一日地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把教育青年、开展体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不论是困难还是屈辱,甚至引诱,什么都没有动摇过他执着的追求。

清华学校创办于1911年,1912年学校成立了体育部。体育部的前两届主任,都是有博士头衔的美国人。第一届主任,叫舒美科(Shoemaker),是位体育专家,后因贪污学生买球的钱,被学校开除。第二届主任叫布瑞司(D.K.Brace),他对体育测验很有研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1920年离校返美,任得克萨斯州立大学体育主任。马约翰于1920年担任体育部主任,是第三届,从此清华体育活动在马约翰的领导下认真开展起来,并有所建树。

那时候,体育在国内学校里还是新鲜事,轻视体育的社会风气还很普遍。清华尽管是洋学堂,但在1919年前,体育并未列入正式课程,学生中有不少人是专啃书本,足不出户的“小老头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走到运动场上去,采取了强迫运动方式,规定每天下午4点到5点为强迫运动的时间。一到那时,学校就将图书馆、教室、宿舍全部锁起来,学生都要穿上短衣到操场或体育馆去运动。体育教师则巡视场际,加以指导。学校还规定,不达标者不得毕业,不能出洋。于是,清华园内对体育议论多起来了,纷纷在清华校刊上提问题,发表意见。有的要求取消“达标测验”,有的主张废除“体力测验”,有的不同意优待运动员,有的提出一些批评和要求。面对这种困难的局面,马约翰没有动摇,没有退缩,而是坚持真理,先后在校刊发表文章和谈话,如“扩充本校体育之计划”、“关于进一步开展体育活动和运动员制度的谈话”、“对清华体育的意见”等等,讲清道理,说服同学,并且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体育工作。

马约翰注重体育的普及,他不仅要求普及到每一个人,而且要求把体育的一些基本技术,如跳高、跳远、赛跑、球类等,加以普及。清华学校体育活动的用品和器械,绝大部分是从美国买回来的。但是,训练方法,如徒手操、拉力器的练法,田径和球类的练法,各种矫正体格的方法,体能的测验方法等,都是马约翰带着教师们创造的。

随着体育运动的开展,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了爱好体育运动的好传统。学生的体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912年,学生的平均体力为324分,到1928年,增长为461分。在体育比赛中,清华学校的成绩也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在不到20年内,田径方面取得了37个华北冠军,创造并保持了20项全国最高纪录;球类方面,历年与华北各校比赛,胜多负少。1925年获得了华北足球、篮球、棒球3项冠军。在历届远东运动会上,清华学生也为祖国争得过荣誉。这些成绩和荣誉,当然离不开马约翰对体育教育所付出的心血。

但是,马约翰的才能并没有被所有的人赏识,体育工作也没有被所有的人理解。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不懂体育,也不懂教育,在他看来体育不过是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大、中、小学都一样,都是哄着孩子玩,没有设教学职称的必要。因而下令免去马约翰的教授职称,把体育教师统统改称为训练员。罗家伦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上的非议与不满。有些好心人劝马约翰另寻他就,免受窝囊气,有些学校闻讯后,纷纷前来争聘。然而他不为所动,他说他舍不得离开辛勤培育的清华学子;把他们培育成强健而有道德的人,是他的责任,也是他最大的心愿和幸福。这种把个人名利置之度外,心中只为青年,为体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实在可贵!1929年华北足球比赛大会在天津举行,马约翰率清华足球队远征天津,荣获冠军。待足球队返校时,全校师生夹道欢迎,场面极其动人。人们热情地抬着马教授和队员们走进校门,开了个盛大的欢迎会。马约翰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大家的承认,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荣誉呢?罗家伦迫于形势,只好又恢复了他的教授职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7月29日,北平沦陷,国民政府命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合组临时大学。1937年底,战火逼近长沙,三校迁往昆明,校名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马约翰仍为体育部主任。这一时期,校方对体育课虽严格执行了“二战”前清华的“体育不及格不准毕业”的制度。但是,由于设备条件差,体育教学质量实际上比“二战”前大为下降。学校运动场地大都是打游击式地借用校外单位的,借到什么场地就上什么课。学生的经济也相当困难,上课时衣鞋破烂不整,有人甚至用麻绳捆着掉了底的皮鞋来上体育课。学生们连饭也吃不饱,很难要求他们认真锻炼。对此,马约翰没有消沉,而是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他以网球运动为媒介,动员地方政教官员与社会名流,借助于他们的赞助与支持,举办过全市运动会、中美田径对抗赛等大型的运动会。还为抗战流落到后方的难民,举行过义赛;举行过昆渝两地的篮球互访赛。所有这些比赛,他都亲自筹划,亲临现场指挥,他的活动使过去相当沉寂的昆明体育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马约翰的工作成绩,使他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深受各界人士的推崇。1939年9月,清华大学在昆明举行公祝会,表彰他在清华服务25年,对学校和社会的体育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梅贻琦校长代表学校把一只保用50年的金表作为礼品,赠给了他。他在答词中说:“你们都想知道我何以能在学校服务如此长的时间,那其实正是由于我忠实地遵循了这样的体育原则:‘奋斗到底,绝不半途而废!’而我的成就又很大程度上依仗我所有同事们的善意协助。在过去校长的更迭中,我曾遇到过许多困难和失望,而别的单位也曾以更大更优越的代价诱惑过我,但我引以为荣的是,我没有丧失我的原则。”原载《清华校友通讯》6卷1期,黄延复译。马约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2年至1943年间,是抗日战争最困苦的时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四川成立了江津体育专科学校,为了在社会上树立信誉扩大影响,用高薪商请马约翰任校长。当时,昆明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十分困苦,马约翰的家里也穷得连豆芽都吃不上,只好吃白饭,从北京带来的东西都卖光了,然而他不肯离开昆明,不肯离开正在困难中的联大,不肯离开自己心爱的同事和学生而择枝高就。他说,我一不贪官二不贪财,只是想做些实际的体育工作,做些培养青年的有益工作。

1948年秋,时值北平解放前夕,在这社会大变革的关头,有人动员马约翰离开北平,但他表示要坚决留在北平,迎接解放。当时很多体育界人士,听到些谣言,忧心忡忡:共产党要不要体育?我们的前途如何?将会怎样地生活?马约翰是体育界的老前辈,德高望重,因而大家都来征询他的意见。在这个关键的转折时刻,马约翰则胸有成竹,处之泰然。他对大家说:“我虽不了解共产党,但是我深信,世界上不论哪个党、哪种社会,都得办教育搞体育,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希望体育界同仁不必惊慌疑虑,共产党也得要体育。”他的话就像颗定心丹,安定了很多人的心,解除了很多人的顾虑。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加意气风发,老当益壮。他热爱人民,深入群众,常常到机关、厂矿和学校,做报告讲体育,孩子们给他戴上红领巾,亲切地呼唤“马爷爷”。人民爱戴他,党信任他,1949年、1952年他两度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为国家体委委员;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主任。其后又继续当选为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二、体育教育——科学的事业

体育是在各种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育是用来对付一个人的身体发展,要使体育能达到目的,必须精通熟悉许多的科学理论与知识。

——摘自马约翰《和青年谈体育锻炼》,1957年1月


马约翰热爱体育,热爱体育教育事业,他全身心地去从事这项工作,发表了不少有关的文章,今天我们读来,仍获益匪浅。

1919年至1920年马约翰在美国春田学院进修时,写下了一篇题为《从事西洋体育十四年的经历》(原名My Fourteen Years Experience of Western Physical Education)一文。这篇文章共分两部分:一是他的经历和认识,二是解答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是主要的,讲述了他个人的经历,随后阐述了他对体育的基本观点,虽然是初步的理论观点,但已涉及体育的核心问题——教育作用。正像文中所说,“体育在一些学校里单纯地用于文娱的目的”。当时的社会思潮,还没有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下解脱出来,轻视体育,视体育为游戏娱乐。马约翰学生时代是位运动员,参加过很多竞赛。后来到清华执教,他从竞赛中初步地认识到体育的社会意义,他总结了体育的效果与影响:①发扬学校精神;②扩大学校声誉;③运动竞赛是兴奋剂;④唤起民众关心体育;⑤统一标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爱护和维护校誉的思想,称之为集体主义思想。运动竞赛是兴奋剂,推动体育运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同时也引起广大社会的关心与支持。1925年至1926年马约翰第二次赴美在春田学院进修,写下了《体育的迁移价值》(原名The Transfer Value of Athletics)的硕士论文,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论文,也是马约翰的代表作。它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体育的教育作用和价值,主要内容有:

1.体育的发展。论述了中外体育的起源与发展,指出了体育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①在科学实验和试验的基础上,趋于统一;②在发展道德品质和性格方面发挥作用;③倾向于成为重要的社会因素。

2.运动的教育价值。①指出一些错误的观点——即认为体育仅仅是孩子们的游戏,对于教育毫无价值可言;现在体育成了最重要的教育手段——青年人通过艰苦紧张的运动训练来磨炼自己,从而发展并获得很好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良。②体育运动培养人的性格——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③体育运动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合作。

3.运动的迁移价值。在体育运动中培养的各种品质,能否迁移到人生的道路上呢?回答是肯定的。人们可以通过适当的管理和指导的运动来建立道德品质。

这篇论文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正确地论述了体育的教育作用,真实地申明了体育的重要性,它从理论上有理有据地驳斥了“体育仅仅是孩子们的游戏”和“体育可有可无,是无足轻重的”等不正确的议论,它不仅回答和解决当时的体育理论及问题,就是在今天也还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931年马约翰在清华《向导》专刊上发表文章,论述了清华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他把清华体育目的归纳为两条:①使学生身体健壮成长;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两点突出地说明了体育在学校里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他倡导清华体育工作要表现和发扬清华的五种精神:①奋斗到底绝不退缩;②高尚的道德品格;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和牺性;④互助友爱团结合作;⑤永葆清华精神。要在运动场上,在一切体育活动中,教育和培养学生发扬这五种精神,以锻造中华民族新一代的栋梁之材。

1950年他在《新体育》创刊号上发表了《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一文,文中论述了人民体育的两大贡献:一是用科学方法锻炼,增强人民的体质。二是培养人的优秀品质,达成教育的目的。体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个机体,怎样使机体获得健康,这是科学的问题。他简练地论述体育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关系,并且进而论述了体育的作用。简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二是增强身体各器官及神经系统的健康与功能;三是有利于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也就是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教育的三个方面。在他的著述中,都强调了体育的教育功能与作用,这和我们现在所讲的教书育人,是不谋而合的。

1953年6月在《新体育》上,他又发表了《健康与体育运动》一文,着重从生理方面讲述了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对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功能所发挥的影响与作用,并且指出了有效锻炼的原则:经常持久的原则、系统计划的原则、科学依据的原则和由简到繁的原则。他还扼要地讲述了应该发展什么或者应该怎么发展。他特别强调:一是要全面发展,二是要均衡地发展。锻炼中要有足够的量,量不足就收不到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1957年1月在《新体育》上,他又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著,题为《和青年谈体育锻炼》,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体育和体育运动。

文章第一部分着重地讲了“什么是体育”。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的科学,是使人身体达到健全的科学。无疑体育是使人获得健康的重要手段,它涉及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人体机动学、社会学等等。第二部分讲的是体育锻炼的好处。最后又讲了锻炼的原则:1.因人而异——针对个人缺点与需要;2.健康水平——个人的健康状况与训练水平;3.循序渐进;4.坚持经常;5.目的步骤计划性;6.与实际生活相结合;7.安全性原则——一是准备运动,二是自我监督。

由于他有正确的学术思想和主张,对体育事业对人民的健康有一颗火热的心,因而他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工作,在实践中表现了勇于改革和创新的进取精神。他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创造条件,改革教材教法,使学生能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活动,接受多种多样的训练,以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在身体训练的诸因素中,他特别强调耐力和灵敏两项,认为长跑运动是发展耐力和增强内脏器官功能的简便而有效的手段,对锻炼和培养人们的意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耐力是人们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主要素质,有了它人们才能持久地工作;灵敏关系到人们掌握生活技能和工作效率的关键,身手灵敏,反应迅速,感觉敏锐的人,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是优越的。

他常常用学开汽车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一个身手灵活反应敏锐的人,他的手感脚感好,用力轻重适度,学起开车来,学得快,开起来使坐车的感到舒适。反之动作僵硬,用力重而猛,学起来就慢,常常使坐车的人感到颠簸不安。

他自己也有个非常惊险而生动的例子,那是1944年在昆明,当时马约翰住在昆明大西门外,每天要骑自行车到拓东路昆华体育师范学校等地去工作,昆明当时的交通工具就是小马车,马路也很狭窄,这一天马约翰骑车从拓东路回家,路上遇见两辆马车相对驰来,看到骑自行车的人,马车也不让路,一下子把马约翰夹在两车之间,眼看就要车毁人亡大难临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马约翰腾身而起,跃下自行车,只听“咔嚓”一声,自行车被马车压得七扭八歪,而人却安然无恙。马约翰就是凭借着反应快、动作灵敏而脱险的,这也足以证明他的论点和主张是正确的。

清华特有的闻名各国的“梅花桩”、“三联木栅”、“木架”、“障碍”等等,都是马约翰的发明创造,以此来训练学生灵敏、协调的素质,这些都是很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今天仍有很多人用类似的方法训练高水平的运动员。

为了教学与训练的科学化,马约翰非常重视学生们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实行了一整套的身体测量、体格检查、体力测量和体能测验等项措施,每年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检查测验,并建有详细的记录和档案。检查学生们的发育情况时,他必亲自动手并做出判断与结论。对一些弓腰驼背、脊柱左右弯曲、两肩一高一低、鸡胸、平脚等不正常情况,他必提出矫正方法,谆谆告诫他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身体测量方面的资料是非常难得、非常可贵的。有的研究人员,专门到清华大学体育部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非常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这些资料竟被诬为“废纸”,举火焚之,实在太可惜了!

这些检查测验统称“体育实效试验法”。最后按公式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总体力来,借以判定每个学生体质的高低:

体力测验——左右手握力、背力、背腿力、引体向上、双臂推起;

体能测验——单杠腾越、爬绳15英尺、鱼跃前滚翻、跳远14英尺、100码14秒;

总体力=+左右手握力+背腿力+(引体向上+双臂推起)。

总体力达300分者为及格,不达300分者为不及格。不及格者应该加强锻炼,提高水平,再进行补测验。

马约翰的才能,还表现在他的教学实践上。他在清华担任过男生课、女生课和体疗课,他的课有一大特色,就是课课都上得生动活泼,始终是在欢声笑语中,有序地按计划进行,即使是最文静的学生,也会被同伴的激情所感染,而积极地投入到运动行列中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艺术吧!

三、悉心育人五十年,桃李满园沐东风

马约翰是清华体育的主要奠基人,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体育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辛勤劳动,对提高中华民族声誉,增强人民身心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予他很高的荣誉。

1953年4月24日,清华大学借42周年校庆之机,庆祝马约翰在校服务40年,高等教育部马叙伦部长致函祝贺并加以表扬:

“你在高等教育岗位服务40年,辛勤努力,对体育教学上贡献很多,殊深嘉佩!当现在高等教育正为国民建设培养大量专业人才的时候,我相信你今后对祖国会有更多的贡献,敬祝健康!并致敬礼!”《马约翰教授在校服务四十年,高教部马叙伦部长来信表扬》,《新清华》1953年第3期。

《新清华》校刊记者,在庆祝会后,走访了马约翰,同时做了如下的报道与评论:“正当本校42周年校庆,本报记者访问了我校保健委员会主席、体育教研组主任马约翰教授。马先生今年已经72岁了,脸色还是那样红润,目光炯炯,精神焕发,全身满都是力量。马先生在校工作已经40年了,一贯从事体育工作,40年如一日,这种坚持教育岗位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现在马先生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有好几辈了,他对本校及全国的体育事业都有很大贡献。”马先生则深有感触地说:“多少年来,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培养有健全体魄的人才,这个愿望只有到今天——毛泽东时代,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实现。”所以他感到非常的欣慰、愉快和幸福!

1961年11月24日清华大学举行盛会,祝贺马约翰80大寿。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荣高棠,北京市体委副主任贾桂荣到会。蒋南翔校长,刘仙洲第一副校长,党委副书记高沂、胡健、何东昌、艾知生和校务委员会委员们参加了庆祝会。

蒋校长代表全校师生向马约翰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赞扬马约翰把体育看成是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的内容,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说:“马老半个世纪来,始终如一地服务于体育事业,并且身体力行,坚持锻炼,在我们全校年纪最大,精神最好。祝贺马老健康长寿!希望全校师生向马老学习。”

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也讲了话:“马老已80高龄,还能有这样健康的身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健康,马老就是一个活证明。马老50年如一日,始终保持旺盛精力,有着坚强的事业心,有了这种精神,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好,希望马老为体育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1964年元月初,清华大学为祝贺马约翰在校服务50年,再次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新清华》校刊头版专题报道,并加醒目的套红标题“祝贺马约翰教授在校服务50年”,进行了详细报道。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荣高棠,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赵秀山,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青季,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魏明,北京体育学院院长钟师统等也到会向马约翰祝贺。

蒋南翔校长代表全校师生向马约翰热烈祝贺,赵秀山副主任在会上宣读了杨秀峰部长给马约翰的贺信,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宣读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全国体育总会的贺信,并讲了话。会上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体委和体育分会、北京体院和《人民中国》杂志社等单位均宣读了贺信。

刘仙洲副校长代表校务委员会,送给马约翰教授一个精致的景泰蓝花瓶,瓶上挂着一枚精致的镀金铜牌,上刻“悉心育人五十年,桃李满园沐东风”。

1966年10月,马约翰走完了长达52年的体育教育之路,皦然辞世,终年84岁。让我们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64年的贺信中的一段话,作他一生的最恰当的评价吧:“在您过去的50年里,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4年里,坚决地跟着中国共产党,立志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按照党和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在体育工作中,以及在培养祖国社会主义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卓著的成就。目前,您以83岁的高龄,仍然斗志昂扬,信心百倍,在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从事体育事业,是我国体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