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为哪般?
西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叫左思。左思之所以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曾经写了一篇《三都赋》。左思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这部由他精心写就的《三都赋》文采斐然,大大超越了前代人所写的同类著作。如此佳作,刚一问世就立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追捧。
在京城洛阳,《三都赋》更是受到了空前的欢迎。一时间,社会上竟然兴起了一股传抄《三都赋》的热潮。
随着《三都赋》被广泛传抄,洛阳城里的纸张也成了当时最畅销的东西。由于买的人太多,使得洛阳城里的纸张竟然供不应求了。纸张供不应求,就使得原本十分便宜的纸张一夜之间价格就暴涨了起来,甚至比原来整整高出了两倍。这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由来。可令人奇怪的是,虽然纸张的价格高得离谱,洛阳的纸张还是被人们抢购一空了。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由于洛阳的百姓都纷纷传抄《三都赋》,所以对纸张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最终使得洛阳的纸张出现了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状况,这样一来,纸张的价格自然也就上涨了。“洛阳纸贵”这个成语里边其实包含了两个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即供给和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两个互相联系的概念。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供给和需求通常会呈现出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当商品供需平衡时,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趋于正常的。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是相符的,这是最理想的一种供需状态。对于现实中的市场经济来说,这种理想的状态几乎是不存在的;第二,当商品供大于求时,市场上的商品由于数量增多,价格就会出现下降;第三,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上的商品由于数量减少,价格就会出现上涨。
有时,供需的变化会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还记得2003年的那次“非典”吗?当时,“非典”的阴云笼罩着全国,在“非典”的巨大威胁下,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全国各地都开始争相抢购消毒液、药用口罩、板蓝根等物品和药品,从而导致这些东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价格也就随之高涨起来。
无论何时,供给和需求的作用都是通过价格来反映的。需求扩大,供给不足,价格上涨;需求缩小,供给过量,价格下降。因此,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在商品供大于求的时候去购买商品才是最划算的。
另外,把需求和供给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宏观层面上,就产生了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提供给社会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它包括国内的商品和劳务总值和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值。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包括国内支付力和国外支付力。
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也会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比例关系。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的总体供需状况,而日常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供需状况,会以其市场价格形象地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