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就用的超有效情绪控制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智商爆表,话里藏刀

(一)陈璐和任琳既是同事,又住在同一个小区,难免会被别人拿来比较。最开始,她俩都抱着“比较就比较,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就好了”的想法。可是,当这种比较越来越多并且逐渐渗透到两个人真实的生活中时,她俩也不由得在心里开始默默地对比起来。

在别人眼中,陈璐虽然长相普通,身材也有些发福,但是性格踏实稳重,无论在单位同事还是小区邻居眼中都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她平时除了上班就是回家研究菜谱,日子过得正如她的性格一样平和宁静。但有一点不太好的就是,她特别宠爱儿子,甚至说溺爱也不为过。对于刚满周岁的儿子一鸣,陈璐觉得他就是世界上最帅的宝贝,简直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而任琳则是那种性格和身材一样火辣,说话像机关枪一样往外喷射的人。她做事风风火火,为人处世更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哲学,哪怕有人把她惹得愤怒不已,她仍然可以笑容满面地继续交谈,但说出的话往往拐着几道弯地表达着自己的愤怒。与陈璐不同,任琳从不溺爱自己的儿子。

这天,任琳走进办公室,正准备推门时,看见大家都聚在一起热闹地看着照片。原来陈璐正在向大家展示她周末时给儿子拍的艺术照。只听同事们边看边评价说:“陈璐,你家儿子真帅,你也挺会给孩子打扮的。小孩子当然是要好好照顾才能好看好玩啊,上次任琳家儿子拍的照片就没你家儿子的好看。”听了同事的评价,陈璐也高兴地回应道:“那是当然,毕竟我家宝宝的基因在那儿放着呢,谁都没有我家一鸣帅气。”任琳听到他们的评价后,愤怒的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但她稳定了一下心神,推开门微笑着大声说:“是啊,世界上只有你们家一鸣最帅,其他的孩子都是歪瓜裂枣。但是我说陈璐啊,你家儿子这么可爱,怎么找了个这样差劲的照相馆啊,你看都把你儿子那双眼睛修成什么样儿了。以后还是多花点钱去个好照相馆拍吧!”说完,她转身就走,只剩下傻眼的陈璐和其他同事站在那里,面面相觑。

(二)最近,潘玲通过相亲认识了男孩陈龙,简单的相处之后,潘玲对陈龙的感觉还不错,不由生出一种想要和他携手迈入婚姻的想法。但唯独有一点让她感觉特别不好,就是陈龙每次约会都会迟到,而潘玲最讨厌不守时的人。尽管她已经提醒过多次,陈龙也每次都满口答应:“改改改,下次一定不会再迟到。”但下次约会时,他还是会继续迟到。

这天,两个人相约看电影,约好九点四十在影院门口见面。潘玲九点半就到了影院门口,买好电影票,又买了可乐和爆米花,忙活了大半天却依然没有看到陈龙的身影。时间早过了他们约定的九点四十,潘玲给陈龙打了几个电话都没有人接听。潘玲想:罢了,还有20分钟才开场,自己先找个地方坐下等他吧,估计又起晚了。

电影快要开场时,陈龙还没有出现。这时潘玲的愤怒情绪已经涌上心头,她愤愤地想:等会儿不能再说说就算了,一定得狠狠训他一顿,不然他还会像以前那样不当回事。距离开场还剩一分钟的时候,潘玲看到陈龙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于是,两个人赶忙检票进去寻找座位。

找好座位后,陈龙探过头来对潘玲说:“真不好意思,我又一不小心睡过头了。下次一定改,一定不会再迟到。”谁料,潘玲不但没有对他发火,反而笑着说:“没关系。你迟到得太好了,刚好给了我20分钟研究电影散场之后的安排,应该谢谢你。”这样一来,竟然比潘玲直接表达不满和愤怒更让陈龙感觉愧疚,他暗自发誓:“看来潘玲这次是真的生气了,下次再也不能迟到了!”

情绪处方

案例中任琳和潘玲的愤怒属于典型的嘲弄型愤怒。其主要表现是:不正面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反而脸上绽放着笑容去暗讽对方。对于嘲弄型愤怒的人而言,出于善良的本能,抑或是过往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在感到不快时,通常不会直接表明愤怒的对象和事件,而是通过比喻、夸张、暗讽等方式来进行“揭露、批评或者嘲笑”。

在他们看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极有可能会因此产生更多的矛盾。因此,他们选择了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愤怒的不败之地。他们认为这样做看似在向对方低头认输,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愤怒的同时,给予对方警示。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当自身处于愤怒的状态时,不管怎样“拐弯抹角”“暗藏智慧”,这些嘲弄性的话语本身就十分刻薄和尖锐。不仅不会起到缓解矛盾的效果,反而会让对方更难加以接受,从而导致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更何况,所谓的“幽默和智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听得懂的。那么,在面对嘲弄型愤怒时,我们应当如何加以改进和完善呢?

第一,学会直接合理的表达。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嘲弄型愤怒属于一种“被动的攻击性沟通”,相较于前面两节说到的爆发性愤怒和隐忍型愤怒,它反而更加具备攻击性和杀伤力。因此,要学会尝试着用一种更为诚恳、真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内心的想法,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情绪的表达和人际关系的维护。

第二,愤怒的表达要清晰,并且要有明确的愤怒对象。嘲弄型愤怒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愤怒对象的模糊化。嘲弄型愤怒的人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时从来不会明确告诉对方。比如一个孩子总是在吃饭的时候转动碗筷,这让母亲感到特别愤怒。但她又想用委婉的语气来告诫孩子,就说:“如果你每次吃饭都这样转动的话,那我就需要时常更换新碗筷了。”这种“幽默”“委婉”的劝告显然达不到劝诫者预期的目的,因为这种劝告并没有让愤怒对象看到你究竟为何而愤怒,以及愤怒的程度。当劝诫对象看不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愤怒的效力自然就会大大减小。因此,这位母亲如果想达到教育孩子和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可以温柔且坚定地对孩子说:“你不能在吃饭的时候转动碗筷,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第三,正视愤怒。愤怒并不是斗争和决裂。在嘲弄型愤怒的人心里,愤怒意味着一场言语的战争,更意味着愤怒者和愤怒对象之间关系的决裂。暗藏这样的思想,他们便不能正常且直接地表达愤怒,而是采用一种嘲弄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虚弱和自尊。其实,愤怒作为我们的基本情绪之一,其本身并不具备任何负面的影响和作用。真正对我们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的其实是表达愤怒的方式。因此,嘲弄型愤怒的人需要学会正视愤怒,多多练习愤怒情绪的正确表达方式,避免出现嘲弄和暗讽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