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起,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交通通信成本的不断降低,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极大扩展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与规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保留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的同时,纷纷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生产环节分散到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进行生产来降低成本,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Fragment)和空间重组。这种超越国界的要素流动改变了传统价值链的地域分布,进而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是跨国公司这一扩张过程的受益者,是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产业结构沿着“日用消费品→电子消费品→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路径逐级上升,在不断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过程中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步入先进国家/地区的行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是通过经济体制创新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国民经济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个巨大引擎的拉动下,迅速在世界各个经济体中确立了“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的地位。2009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中国在分享国际产业转移红利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我国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无论是在技术先进性、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面,还是在企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主要以加工组装低端环节为主,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偏差与外部依赖。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目前还是加工贸易为主,许多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主要依赖从发达国家进口,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Koopman等(2008)结合贸易统计数据和投入产出表,采用数学规划方法重新估算后发现,我国出口产品中的国外成分比率高达50%,在电子设备行业甚至高达80%,并且2003年以后中国向美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有90%是外企生产的。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资料,21世纪初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改善了5%,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却恶化了17%(UNCTAD, 2004)。
第二,技术创新不足,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工业增长方式以外延为主,资源消耗巨大,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在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享受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利益的同时,粗放增长方式所带来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同时跨国公司对外转移的产业和技术往往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淘汰的产业和技术,至多是二流技术,以确保与发展中国家保持一定的产业级差,造成承接国部分行业出让了市场,却没有换回先进技术。
第三,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区域互动乏力,区域间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沿海地区得益于地理区位优势和开放优惠政策,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先锋和重要基地,吸引的外资占我国引进外资总量的90%左右,其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97%以上,形成了以国际代工为基本特征的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却未能有力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西部地区)在增长的相对位势上发生了普遍的“塌陷”。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失衡和严重的地区差距现象,不仅对要素的流动和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
国际产业转移是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技术转移的进展而发生的某些产业从一些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移动的现象。其路径基本是由发达国家、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梯度转移。因此,绝大多数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对象,探讨国际产业转移的路径与转移特征。即便是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对后发国家或地区产业与经济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目前已经转型成功的区域,诸如亚洲“四小龙”等。然而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同,也与其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有别,中国是幅员广阔、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体,其要素禀赋、经济规模、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政策乃至文化传统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亦有很大差别,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运行特点、传导机制和转移效果也必然大不相同。因此,在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准确判断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与影响?如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促进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互动与融合?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对其他经济体(如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加以复制、扩展,而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具体分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的影响机理和内在规律。
国际产业转移是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与经济一体化的共同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一种长期、动态的趋势,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世界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空间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处于由内向型经济不断向外向型经济转变的过程之中,产业结构和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周边地区及全球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开放与互动关系。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必须突破国内产业结构的局限,发挥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从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与产业分工重组的视角,全面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在世界分工中的定位。这不仅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的现实需要,也发展、丰富着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