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快我国科技进步
为落实国务院领导提出的在近期和“九五”期间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项目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促进20世纪末粮食总产要达到5000亿公斤,棉、油、肉、蛋、奶等农副产品稳步增长,以及为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初步的调查研究,并于1994年9月11日发文函请各地方、有关部委推荐引进项目,在各地方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项目和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研究。现将加强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成就
多年来,我国各部门和地方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民间团体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官方、半官方及民间或个人等多种渠道,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农业技术,并在友好互惠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邀请外国专家和我国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合作研究、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使一些农业领域和学科注入了不少国外农业先进科技“血液”,一批成果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中提高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捷径。
(一)动植物品种资源引进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国外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资源,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提高科研水平以及丰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目前大宗栽培的400多种农作物中,起源于我国的约200种,另一半则是从国外引进的。在20世纪70~80年代间,引进国外水稻品种资源约3万份,经鉴定、筛选、试种,推广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5个,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有19个,推广1000万亩以上的有1个。所有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均直接或间接利用了国外引进的品种资源。如目前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籼型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2”, 1989年推广8000万亩,其优良恢复系(“明恢63”)就是从国外引进水稻品种“IR30”与“圭630”杂交的后代。
小麦引进品种资源近2万份,经鉴定、筛选、试种,能在我国直接推广利用的有80多个品种,其中推广面积超过千万亩的6个。据统计,我国的小麦育成品种80%以上有国外小麦的血缘,尤其是抗性材料,绝大部分来自国外。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是我国引进的重要栽培作物,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美国玉米优良自交系“莫17”,先后与我国的自交系配制出优良单交种“中单2号”和“丹玉13”,由于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种植面积分别达3200万亩、4800万亩,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中单2号”已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加产量达150亿公斤。
果蔬引种的成就也很显著。如西生菜、球茎茴香、甜菊、油桃、苹果及矮化砧木等,在我国试种应用都很成功,深受欢迎。番茄抗烟草花叶病毒抗源基因的引进利用,解决了我国番茄烟草花叶病毒抗原的难题。目前,全国鲜食番茄品种90%以上都是利用该材料培育的。
畜禽引种对丰富人民生活也起了很大作用。如利用细毛羊的引种,育成了我国的中国美利奴羊新品种,比我国原品种毛长提高1厘米。从欧洲国家引进的种牛,经20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我国的黑白花奶牛良种繁育与生产体系。还有引进的夏洛来肉牛和西门塔尔肉奶兼用牛,引进英国大约克、瑞士新长白、美国杜洛克等瘦肉型猪以及从非洲国家引进的罗非鱼等优良鱼种,在我国已经形成重要肉类和水产市场产品。这些引进品种,在稳定市场、丰富人民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我国还从国外引进推广一批桉树、松树、墨西哥柏树、意大利杨树等优良造林树种,人工造林达1亿亩左右,约占我国人工林总面积10%。这些树种生长快、抗病虫、适应性较强、材质好,对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二)引进国外智力和农业新技术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国外智力和农业新技术方面取得很大成绩。通过各种渠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智力和技术。国家在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计划过程中,也特别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有的项目在组织实施中采取邀请国外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与开发,有的采取派出专家或科技人员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研修等形式,以期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科研水平的目的。到1993年,从30多个国家请进农业专家1万多人次,派出访问学者和留学生7000多人,派出研修生5400多人,完成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一些项目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1981年,聘请日本稻作专家原正寺先生传授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国内科技人员消化、吸收和逐步推广、创新完善,如今已在长江南北大面积推广。1993年,全国推广总面积达300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10%以上,有些地区达70%,全年共增产稻谷21.6亿公斤,增加效益20多亿元,节省种子、灌溉水等共节省资金约15亿元。由于旱育稀植技术具有抗寒、省水等特殊优势,还为“三北”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创造了条件。如黑龙江省推广这一新技术后,水稻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几十万亩一跃达到1700多万亩,平均亩产量提高125公斤。由此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米袋子”省份。
1978年,日本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引到中国后,国内农业科技人员先从蔬菜应用入手,对地膜覆盖促进早熟、增产的机理、栽培管理特点和方法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后,才使此项技术逐步扩展到水稻、花生、棉花、玉米等几种作物上应用。1979~1989年,全国各种作物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累计达1.5亿亩,取得经济效益72亿元。目前地膜覆盖栽培已经成为我国种植业普遍采用的一项高效、低成本的增产技术,成为我国农业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还有冷冻精液技术,先后引进了液氮贮存罐、冷冻保存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经过消化吸收、深入研究后,使这项技术日趋配套成熟,受胎率也逐步提高,目前这项技术已基本在奶牛、黄牛、肉牛上广泛应用,减少了公牛的饲养量,加速了品种的改良。从法国、加拿大等国引进的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后,不仅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而且增加产量达10%以上。到1991年这项技术累计推广6.3亿亩,增产粮食175亿公斤。家禽养殖技术引进效果更为明显,目前国内7个原种鸡场中,有6个是从国外引进的。全国20多个品种的种鸡也都是引进的,机械化养鸡技术的引进,大大促进了我国城郊养鸡业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
还有一些引进技术取得的成效,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 当前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加快引进国外农业先进技术的必要性
由于自然条件、农业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差异,世界各国都有各具特点的作物、畜禽品种和资源。为发展本国的农牧业生产,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为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国家间相互引种已经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我国虽然是世界物种起源中心之一,但据统计,只有25%的大田作物、20%的蔬菜和果树起源于我国。通过引进国外新品种,经过鉴定、试种、养殖,从中选出优良品种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具有简便易行、迅速有效的特点,往往在几年内就可收到显著的效果。
由于历史和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还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致使我国农业生产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高产农作物品种极少,平均生产水平低
我国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单产增长速度较快,但多数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小麦为例,我国亩产达200多公斤,尚不及英、法、德、荷兰等国亩产400~500公斤的一半。80年代主要农作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平均单产水平是:朝鲜稻谷460公斤/亩,法国小麦430公斤/亩,美国玉米499公斤/亩,埃及棉花72公斤/亩。我国分别是:稻谷350~400公斤,小麦200多公斤,玉米300公斤,棉花50公斤。单产水平低原因较多,若能通过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相应高产品种,经过较短时间的驯化、试种、推广,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为2000年的0.5万亿公斤粮食提供较为可靠的技术保证。
(二)农作物品种资源相对短缺,加长了育种周期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动植物品种资源相对繁多,但因对储存的品种资源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国外的品种资源仅占10%左右,而美国的外来资源占储存的70%以上。要引进国外优良育种材料,满足当前遗传育种的急需,为育种工作提供广泛的亲本来源,选育更多适合我国自然条件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类型。小麦、棉花、大豆等在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一直未能有较大的突破,就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强有力的恢复系,可用品种资源材料不多,只在有限的资源中来回反复运用,导致进展缓慢。特别是品质育种和抗性育种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遗传基础狭窄、抗源单一等问题突出,已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如玉米亲本自交系主要停留在“M017”、“E28”、“自330”、“黄早四”等自交系;杂交籼稻不育系基本上均属野败型,细胞质单一,往往潜伏着毁灭性病害大发生的危险。因此,迫切需要从国外引进大量的优良品种、品系及野生、半野生种等材料,丰富和补充我国的品种资源,拓宽遗传基础,增加遗传多样性,缩短育种周期,增强我国育种工作的后劲和成效。
(三)农业技术水平相对偏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
主要表现在:化肥利用率低,国外达60%以上,而我国只有30%左右;水资源浪费很大,节水农业技术发展不快,国外发达国家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率已达90%,而我国仅为40%;工厂化农业技术水平低,发展缓慢,发达国家已走出一条高投入、高产出的工厂化高效农业的路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技术落后,致使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而国外在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有科学的比例,大大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在上述几个方面加强引进技术,加以推广应用,一定会大大提高我国农业效益。
(四)农业育种科研装备陈旧,试验手段和条件落后,不能适时进行品种更新换代
我们的留学生在国外从事育种工作,比在国内从事同一工作的出成果周期要缩短3~5年,重要原因就是科研条件不能满足需要。发达国家育种周期一般为5年左右,而我们育成一个新品种则需要8~13年的时间,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
三 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措施
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是一项涉及国内外的复杂工作,在组织实施这项重大引进工程中,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证,使引进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一)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是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进技术是手段,目的是加以消化、吸收、创新,以迅速提高我国自己的科技能力,更好地为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应吸取以往其他引进工作的教训。因此,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必须与我国实施的重大科技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农林水气等都设有相应的项目,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区域治理与持续发展、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饲料技术、节水农业、畜禽和水产育种养殖技术、生态林业、林业新品种选育以及天气预报等,而且也都把引进、合作研究作为实施的重要形式,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引进的力度,可取得很快的成效。
引进技术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相结合,一是可利用现有的科技攻关队伍作保证,有利于培养人才;二是利用现有的试验场地和仪器设备的基础条件,可节省大量的国内配套资金;三是利用现行的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渠道,实施工作比较通畅;四是有利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在正在编制的“九五”及2010年科技规划,已把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列为重要内容。
(二)充分利用我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开展农业技术的引进工作
我国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和交流关系,在43个国家51个使领馆(团)中设有121个科技外交官。可以充分发挥使领馆科技官员的作用,可以利用他们与海外的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合作研究科技人员、留学生、外国朋友等的密切工作关系,为引进工作提供方便的引进信息。充分利用国际科技使馆交流网络,把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有目的引进工作。这是当前最有效、最便捷的引进渠道。当前急需补充一些活动经费,加大驻在国农业技术信息收集、人员联络,采集更多的技术引进资料。
(三)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资料、品种资源保密审查机构和制度,扩大国际交换范围,迅速增加我国的品种资源储存量
当前国际单方交换品种和技术资料的机会越来越少,除知识产权限制外,还有互利互惠、互通有无的平等交换原则,在严格保密、安全审查条件下,尽量扩大交换范围,扩大和补充我国缺乏的优良品种资源。
(四)健全和完善引进配套体系,确保引进安全和发挥整体效益
动植物品种资源引进,必须保证绝对安全,充实和健全现有检疫机构的检疫手段和技术力量十分必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引种隔离试验基地、引进良种繁育基地是进一步保证安全检验和提供应用的基本保证条件;建立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栽培试验示范基地,保证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一套引进技术配套体系,必须纳入政府计划给予配套条件保证,才能发挥引进技术的最佳效益。
(五)培养一批既懂农业专业技术,又精通发达国家语言的人才
带着有目的的引进任务,派往有关国家进行合作研究和访问,陆续引进适时的先进技术和品种资源,缩短我国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保证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要求。
(六)加强对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
这是保证引进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技术引进工作部门,包括农、林、水、气和中科院、国家教委及地方,还包括安全部门及其他配套部门;技术引进环节,包括海关、检疫、隔离鉴定、驯化、推广及消化、吸收、创新等。因此,建议国务院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部门,便于统一制订计划、组织协调。
四 当前引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工作重点
(一)引进急需的动植物品种资源
掌握国外动植物品种和遗传资源信息,针对国内作物和畜禽品种科研和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新品种、新类型,为2000年粮食及肉、蛋、奶发展目标,为提高科技水平、增加技术储备服务。
1.引进高产优质抗病蔬菜、果树、稻、麦、棉、油新品种和能提高产肉性能、缩短饲养周期、提高饲料产出的畜禽良种
经观察、试种(养),直接向生产推广,以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引进各种作物丰产、矮秆、抗病虫、抗逆、优质细胞质不育等优良种质
为育种提供可直接利用的亲本。在动物方面,除引进品种外,考虑引进优良种畜的精液或胚胎,这将大大降低成本。
3.加强对国外各种作物的近缘野生植物及特殊遗传材料的收集
野生、半野生植物中具有栽培种中所不具备的优良性状,近年来各种作物近缘野生植物的收集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有的已通过远缘杂交手段,人工合成了多倍体、非整倍体、附加系、代换系、易位系、核置换系、不育系等特殊遗传材料。
4.重视动植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孤雌生殖等技术获得的外源基因的引进
近年来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各种外源基因导入动植物细胞技术的建立,基因整合、表达和控制已在动植物中实现,将为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二)引进农业生产中高新适用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根据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急需引进一大批适用的国外先进技术,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和生产效益。引进的重点内容:
(1)中低产综合改造技术及装备;
(2)典型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及装备(如干旱地区、荒漠地区等);
(3)大宗农作物丰产综合技术及装备(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果蔬作物等);
(4)畜禽规模化养殖技术及装备;
(5)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装备;
(6)节水农业技术及装备;
(7)高效低毒农药、化肥生产、施用技术及装备;
(8)农产品贮藏、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
(9)农业资源(光、温、土、肥、水等)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
(10)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装备(如工厂化农业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气象技术等)。
(三)引进农业科研装备,迅速提高科技水平
引进技术是为了消化、吸收和创新,最终主要依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发展农业的问题,因此引进一批国外先进科研装备,改善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条件极为重要。当前主要结合技术引进工作重点引进:
(1)品种资源检疫、鉴定技术及设备;
(2)隔离引种基地设置、建设以及进行鉴定中的技术及设备;
(3)试种试验示范技术及设备;
(4)消化、吸收、创新所需的相应技术及设备;
(5)快速、简便的高新技术研究方法和手段。
这些工作包括软硬件(国外调研考察、访问及合作研究,国内配套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使国家有限的引进经费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四)编制《“九五”和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
抓住改革开放的极好机遇,立即进行农业技术引进的总体系统设计——编制《“九五”和2010年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计划》。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已经在联合编制《“九五”和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工作中进行了这方面的部署,应进一步扩大范围,在新形势下,应单独把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工作作为一个子系统进行,着手编制《“九五”和2010年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计划》,加快引进步伐,以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议1995年财政给予部分启动经费(外汇500万美元、人民币1000万元),立即有计划、有组织地启动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
五 “九五”期间引进先进农业技术的经费概算
注:1995年解决500万美元、1000万元配套人民币的启动费。此文是作者于1994年向国务院汇报稿,获得财政部每年2000万美元的支持,用于引进1000项国际先进农业技术。
(1994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