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2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四大城市群的比较

5.2.1 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

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基础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否有资格竞争中国第四极,一方面需要与现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三大“龙头”城市群相比较,看其有多大差距,有多大潜力;另一方面要与中国第四极最有力的竞争者——成渝城市群进行比较,看其是否具有综合优势,更直白地讲,就是能否超过成渝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一是幅员的比较。本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界定是:在湖南,保持环长株潭城市群(或称“‘3+5’城市群”)范围不变,即整体进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湖北,是武汉城市圈加上宜昌、荆州、荆门;在江西,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上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接壤的部分区域,同时兼顾区域的整体性。至于江西省扩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具体包括哪些城市以及为什么要扩进,将在本书第6章中“城市群的空间扩展”部分作出解释。其中,江西省被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增加,由5.12万平方公里增加到9.85万平方公里,使长江中游城市群总面积达到30.44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为11528.5万人,分别占到全国的3.2%和8.6%。均高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四大区域(见表5-1)。长江中游城市群总面积之所以较大,是因为湖泊众多,并且在三省交界地区是幕阜山区、在湘赣两省交界处是罗霄山北段,城市分布在其外围。这与“环渤海城市群”围绕渤海分布比较相似。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环渤海城市群”,就是京津冀都市圈加上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其范围将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很多。

表5-1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四大城市群的基本情况比较

注:由于统计资料问题,成渝城市群中重庆的31个区县数据以重庆全市数据统计,实际数据偏小。

资料来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统计年鉴2011》、《四川统计年鉴201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重庆各个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二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投资增长强劲。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34万亿元,占全国的8.4%,已经超越珠三角4.3个百分点,超越成渝经济区1.9个百分点,接近京津冀,但与长三角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是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直逼珠三角和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与我国三大增长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全国的比重直逼珠三角和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万亿元,占到全国的8.3%,与长三角相差9.3个百分点,而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差距相对较小,分别相差1.1个和1.5个百分点,但超过成渝2.5个百分点。具体见图5-1。

图5-1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

四是经济实力略高成渝经济区。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经济总量、投资强度、内需市场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略高于成渝经济区实力,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经济外向度、财政和人均收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规模较大、总量规模可观、投资增长强劲,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

5.2.2 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对比,结构层次还不高。京津冀是“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均呈“二、三、一”结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农业比重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农业优势明显;工业化进程速度较快,第二产业占全区域GDP的51.3%,超过珠三角和京津冀,直逼长三角地区和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与其他三个城市群比较相对较低,服务业发展略显不足,但略优于成渝地区(见图5-2)。

图5-2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四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对比

通过具体的比较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区三次产业的发展,可以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优势也比较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大、具有一定优势。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881.44亿元、35909.94亿元、18512.48亿元、16572.67亿元和12128.68亿元,分别占到全国的9.1%、19.3%、9.9%、8.9%和6.5%。就产值而言,长三角遥遥领先。长江中游城市群与珠三角实力较为接近,占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相差0.8个百分点,比京津冀高出0.2个百分点,比成渝城市群高1.2个百分点。五大城市群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各城市群的发展重点见表5-2。

表5-2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总体而言,五大城市群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竞争较为激烈,具体表现在石化、钢铁、船舶、汽车和成套设备制造等产业。与三大增长极比较而言,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工业实力相对较弱,但其装备制造行业优势明显,在重型机械工业、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业、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船舶等行业拥有众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如果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符合环保等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先进制造业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可以培育强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而成渝经济区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重大装备制造、汽车和摩托车制造方面,与长江中游地区的优势不尽相同。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现代农业优势尤为突出。2010年农业实现增加值达到3751.44亿元,占全国9.3%,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经济区的农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5.7%、1.6%、5.3%和6.8%。长三角农业发展从传统的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进入以“机械化、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外向化、多功能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时代,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高端优质农产品不断增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形态不断涌现。珠三角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京津冀都市圈的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京津地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贫乏,有相当一部分的农产品靠外地输入。区域内河北地区可耕地面积多,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河北努力培育壮大畜牧、蔬菜、果品三大支柱产业,而北京则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开放式发展,天津把农业发展定位于沿海外向型都市农业。成渝经济区也是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其2010年的农业增加值在五个城市群中仅次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011年5月批复的《成渝经济区规划》要求把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

长江中游城市群涵盖了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以及长江支流的河谷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应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建设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形成强劲的现代农业发展态势。

5.2.3 国内市场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迅速,既可通过长江溯江西进,又可通过京杭大运河、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畅通北上。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市场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最密集的区域,常住人口数量仅次于长三角地区;也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但在区位条件和消费市场规模上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指标在五个城市群中相对较低。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全国8.6%的人口、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8.4%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内需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成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区域。长江中游城市群居中部地区的核心区域,具有明显的市场区位优势,在国内市场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以武汉为圆心,以1200公里为半径画圆,包含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西安、重庆等东西南北的主要大城市,覆盖10亿人口,占有全国80%的经济总量。仅中三角就占领了全国市场的“天元”位置,因此,当前沿海地区和国外市场要素正在加速向长江中游地区转移,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发挥其比较优势,吸引海内外市场要素转移,有利于国内市场枢纽建设,将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之一。

5.2.4 科教实力的比较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科技实力主要指标比较见表5-3。

表5-3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科技实力比较

注:成渝经济区中重庆的31个区县数据以重庆全市数据统计替代,实际数据略小。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

科技投入不足。从科技支出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技支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差距很大,仅为32.67亿元,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的差距高达百亿元以上,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更为明显。但与成渝经济区比较而言,要高出17亿多元。可见中西部地区在科技投入上明显不足。

长江中游城市群所拥有的高校数量最多,达到265所,在校人数达到294.79万人。高校数量和高校人数位列第一。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高等教育的优势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从业人数达到18.98万人,高于珠三角城市群,但长三角和京津冀的从业人数却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2倍以上,反映出中部地区人才吸纳能力还较弱。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新技术产业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较而言相对较弱,但其发展态势良好。2009年12月,继北京中关村之后,东湖高新区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东湖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优势领域。东湖高新区是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排世界第二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2%;是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是国内最大的光通信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光传输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是国内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长株潭城市群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拥有两个国家级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1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同时长株潭城市群也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科技部批准建设长株潭沿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其建设目标是形成“以100家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和10个特色产业化基地为核心,3大创新服务平台和3个创新创业示范园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且已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6大重点产业取得了较大突破。

5.2.5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但存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在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发布了“中国城市群排行榜”,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综合竞争力分别排在前三位,而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单项指标中,长三角和京津冀的排名分别在第11位和13位,而珠三角城市群当中如果除去中国香港、澳门两地,则位列第15位。长株潭城市和武汉城市圈分别排在第4位和第8位,环鄱阳湖城市群未参加排名。

三大龙头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中国融入世界的窗口和前沿。但随着重工业化的发展态势,对各种生产要素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土地、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等表现出了较大的矛盾。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外资吸引总量较大,但外资产业层次不高、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二是区域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对国际资本、原材料甚至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如果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将严重影响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经济高速增长和重工业化趋势,加重了能源和交通的紧张,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投资和生产;四是土地利用的不经济;五是生态环境等问题。根据研究部门监测,2008年长三角生态文明目标综合实现平均程度只有71.9%。生态文明问题正深刻影响着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大企业的发展质量以及城市的发展质量。

成渝城市群位于长江上游,是整个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但依然存在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意识薄弱等问题,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给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下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人口增长过快和总体素质较低等问题。但长江中游地区以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前提,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力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都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群”, 2007年12月又同时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际上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总体而言,从武汉城市圈和“3+5”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到鄱阳湖生态区的建设,都是以生态作为基础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比较而言,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