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产业安全引起了国内各方面的关注,逐渐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产业安全一直是一个被附带论及的课题。在诸多论著中,产业安全往往被隐含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中,或是贯穿于国际贸易、外商投资的理论中。对产业安全的分析缺乏系统性和一贯性,制约了产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和对实践的指导效果。

本课题旨在立足于开放经济、开放市场的前提之上,分析科学发展观与产业安全的内在关系;研讨各种外部政治、经济因素对我国产业的渗透与影响;建立一套科学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客观评判当前中国产业安全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践行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产业安全的要求,提出一套符合世情、国情、务实管用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化解各种国际、国内压力,寻求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研究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

1.科学发展观与产业安全的关系

产业安全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或虽受威胁但能够化解的状态。该定义包括三层含义:安全的主体是特定行为体的自主产业;产业安全包含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两个方面;产业安全度,可以通过评价产业受威胁的程度加以反推。

科学发展观与产业安全具有内在一致性,是产业安全的灵魂。其突出体现在:一是提出背景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和产业安全都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二是内在要求的吻合性,全面、协调、可持续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产业安全的根本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维护中国产业安全要坚持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相统一、局部安全与全面安全相统一、当前安全与长远安全相统一和事前预警与事后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2.产业经济学框架下的产业安全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安全是产业经济学新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产业经济学研究要服务于产业安全目标;另一方面,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产业安全问题,有助于找到解决产业安全问题的钥匙。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看,产业安全是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的辩证统一。

(1)产业组织安全,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持续增长、产业内企业处于有效竞争的状况。产业组织安全的核心在于既要维持产业本身的效率和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又要避免过度控制(尤其是外资控制)带来的市场结构扭曲。在开放条件下,市场集中度、行业规模的经济性和跨国公司的战略性行为是影响产业组织安全的主要因素。

(2)产业结构安全,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中,该国各产业处于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持续增长的状态,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由本国资本控制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该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不依赖于外国产业的转移,能够通过自身升级来抵御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产业结构安全受到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

(3)产业布局安全,是指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更新换代,并且有助于抵御外部经济侵袭的产业空间分布。换言之,产业布局安全是有限资源在地域空间的合理分布。影响产业布局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国内外政治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政策导向、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因素等。

(4)产业政策安全,是指一国政府能够维持对本国产业发展决策的独立性、及时性和正确性。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科学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导向。产业政策的安全主要取决于产业政策目标的正确性和利用政策手段的有效性。

3.开放条件下外部因素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开放市场条件下,各种经济和国际政治等外部因素对产业安全的影响日趋明显。

(1)外商直接投资(FDI)。我国利用FDI规模不断扩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FDI引发的产业控制问题是当前产业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FDI对我国工业企业的市场控制率在30%左右,股权控制率已经超过了企业相对控制20%的标准份额,技术控制率大体在15%~30%之间。我国国有企业低效率以及现行金融体系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是造成产业被外资控制的重要因素。

(2)国际贸易。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其中50%左右的出口额是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偏低。随着各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呈现力度大、内容新、隐蔽性强的特点,中国出口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安全构成重要威胁。

(3)国际金融。国际热钱、资本外逃、汇率制度已成为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大规模国际热钱的流入不仅对我国股市、房地产和银行业的安全造成严重冲击,而且易掩盖资本外逃规模,进而忽视其对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影响。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交易在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率先推出,对人民币汇率定价权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削弱央行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制约我国产业安全和发展。

(4)信用评级。信用评级话语权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垄断了国际评级业,并以参股和控股方式进入我国,控制了我国近2/3的评级市场,不仅影响我国信用评级产业安全,也导致金融业面临较严重的产业安全问题,威胁国家经济和主权安全。

(5)国际政治。产业安全是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各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零和博弈”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或产业安全困境”的出现。基于各国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经济实力的强弱之分以及出于掠夺和非正当获利的动机和行为,为产业安全问题的出现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因。

4.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产业安全评价主要包括产业生存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产业发展能力五个方面。其中,产业生存环境是产业安全的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产业对外依存度反映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产业控制力反映外资因素对东道国产业安全的影响,产业发展能力反映产业安全的潜力与空间。

基于此,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全面评估产业安全状况。其中,产业生存环境评价包括金融环境、劳动要素环境、资源生态环境及政策环境4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由市场竞争力、绩效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4个二级指标组成,包括7个三级指标;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主要包括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两个指标;产业控制力评价包括外资对市场、股权、资产、投资、技术控制率5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产业发展能力评价包括产业积累能力、吸收就业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赢利能力4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

5.中国重点产业安全状况的评价

以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充分考虑到行业特征,选取钢铁、石化、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电子7个重点产业进行实证评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状况。

(1)钢铁产业。2009年我国钢铁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由上年0.46大幅下降至0.07,亏损面上升,销售收入出现负增长。铁矿石进口依存度呈逐年上升态势,而钢材产品的出口依存度在2009年下降至7.6%,且外资对技术控制度呈快速上升趋势。资源禀赋约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实力不高已成为影响钢铁产业安全的关键问题。

(2)石化产业。受石油资源禀赋的限制以及生产工艺水平的差距,我国石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相对劣势。2009年同2008年相比,进出口总额下降23.2%、进口总额下降22.6%、出口总额下降24.6%,贸易竞争力指数接近-0.40。总体上石化产业进口依存度平稳,但各细分行业差别较大,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进口依存度在2009年高达80%。

(3)轻工产业。2009年轻工产业进口总额比2008年下降12.8%、出口总额下降11.9%,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52,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市场集中度总体较低,品牌和技术优势不足,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同重工业相比,轻工产业是我国开放较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外资进入较为容易,受外资控制较高,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细分行业在市场、品牌、资产等方面已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4)纺织产业。近年来我国纺织产业贸易顺差逐渐扩大。同2008年相比,2009年纺织产业的出口依存度下降了3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受到影响,市场集中度降低。2009年纺织产业的总资产收益率有所上升,行业亏损面有所下降,贸易竞争力指数也略有上升。外资对纺织产业的控制度基本保持在30%左右,技术控制度有所上升。

(5)机械产业。2009年,我国机械产业高速增长的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行业亏损面为17.17%,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2009年同2008年相比,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09下降至0.04,且进口、出口依存度均出现了一定降幅,分别为3个、5个百分点。近年来,外资股权控制度均在30%以上,达到了外资对企业的相对控制程度。

(6)汽车产业。2009年,我国汽车产业逆势上扬,产业毛利率同比上涨28%。但是,汽车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大幅下降到0.12,同比下降37%。汽车产业的进口对外依存度从2005年以来逐年下降,但汽车零配件的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低,关键零部件仍以进口为主;车用发动机和汽车、摩托车配件等细分行业,外资控制度仍然较高。

(7)电子产业。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出口依存度同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中受冲击最明显的行业。尽管进出口额均有下降,但是贸易竞争力指数仍然保持稳定。外资控制度处于较高水平,近年呈下降趋势。

6.中国产业安全维护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产业安全理论和实践环境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突出体现在产权、贸易、技术三个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对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完善产业安全评价和预警系统,夯实我国产业安全基础。一是强化受损害产业的行政主管机构职能;二是建立起一整套能够正确、完整反映各产业损害的指标体系;三是充分学习世贸组织规则,制定反倾销、反补贴及紧急保障法,来充分保障国内产业安全;四是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市场经济主体和组织应对产业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把各个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工作落到实处。

(2)正确处理市场与调控的关系,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最重要是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认识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从治理“新型市场失灵”的高度来重视治理产业安全问题;基点是实现并保障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关键在于改善宏观调控,难点和技巧在于把加强寓于改善之中。应力求避免不同阶段一个样,不同地区、行业“一刀切”,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协调国家、产业、企业三者的利益;二是协调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关系。

(3)从战略规划和法律建设入手,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行为。从战略上认识外资并购行为,完善资产评估制度,有条理、按步骤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内企业的谈判能力和运作水平;从法律上规范外资并购行为,应尽快完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出台相关的可操作性细则,健全保护产业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4)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提升传统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建立我国自主研发创新体系,着重于研发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技术体系建设。

(5)建立产业技术标准保护机制。发达国家通过质量认证、技术标准等进行非关税壁垒,标准化已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实现形式。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在现行的《指导外资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建议制定《产业政策法》,引导外资投向符合国家政策的产业;另一方面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标准作为经济增长的拐点,全面提升我国高科技企业群、产业群和国家经济实力。

(6)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端化和多元化方向调整。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同时,促进市场多元化,适当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对外资进入项目进行筛选,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性技术密集型产业,应坚持中方控股、合作生产、技术转让为主,以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主,利用外资为辅。

(7)通过政府采购调控手段扶持本国产品和品牌。政府采购是体现国家意志、扶持本国重大技术发展的政策工具。一是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配套法规,规范政府采购中的实际操作问题;二是应尽快将政府采购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在重大技术市场实现中的作用;三是WTO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采购选用本国技术以及产品有一定的优惠空间,充分利用国际规则,使政府采购向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方向倾斜。

(8)建立产业安全的社会责任制度。从长期来看,政府应该通过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维护自身和社会利益的意识,促进责任市场的建立;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法规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并加大对不负责任企业的惩罚和管制;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反馈体系,促进对企业行为的监督和信息流动,为责任市场和制度等条件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