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思辨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金融危机与中国传媒业的责任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从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震荡最广、破坏最重的国际金融“海啸”。目前,这场风暴的高峰已过,但远未彻底平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经历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传媒业又该如何担起责任、继续前进?作为中国新闻传媒人理应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出积极回应。

一 不要低估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影响

(一)媒介生存环境有可能发生剧烈变化

1.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日趋减缓

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尚不见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才开始显露。2008年我国GDP虽然增长了9%,但是和2007年的11.4%相比回落了两成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各个季度的GDP增长呈现出一个前高后低、不断加速放慢的趋势——第一季度10.6%,第二季度10.1%,第三季度9%,第四季度6.8%。与此同时,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了19.5%,同2007年的32.4%相比,也回落了近一半。

此外,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去年的增长速度都普遍减缓。今年(2009年)年初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日报》2009年3月14日。但世界银行预测达到这一目标的难度很大,他们的估计在6.5%左右。今年1~4月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大体上保持在6%左右,5月份有所上升。要确保全年8%,尚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2.诱发社会矛盾、社会危机的因素加大

经济危机演变为社会危机的最直接的因素,是企业倒闭、裁员所导致的失业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结果就是贫困、生活无着、社会矛盾等现象的发生。

当然,社会矛盾、社会危机的诱发不仅与这次金融危机相关,也与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新的经济体制主体构建,进入了新体制的磨合期。这个时期也是社会问题,尤其是“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高发期。

1993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的群体性事件从每年1万起,增加到6万起;2005年达到7万起,2007年增长到8万起,2008年则超过了10万起。突发性群体事件一直是困扰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之一。

3.人们对社会生活发展前景的期待会恶化

伴随经济危机,相当一部分人的实际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也会相对下降,这自然会影响人们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前途的信心,心理压力加大,焦虑、恐慌、不满的情绪也会随之增强,以致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二)媒介的经营和主业都将受到直接的冲击

1.媒介产品的消费能力下降,注意力资源有可能流失

据中国报协印刷工作委员会《2008年全国报纸印刷量调查报告》显示, 2008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为1594亿张,较2007年度减少了2.45%,是自199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北京地区12家报纸印刷厂的年印量减少了9.7%,上海6家报纸印刷厂的年印量减少了5.41%,广东7家报纸印刷厂的年印量减少了2.25%,湖北6家报纸印刷厂的年印量减少了7.96%,黑龙江5家报纸印刷厂的年印量减少了7.18%,吉林4家印刷厂的年印量减少了15.8%。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报业市场的订阅数、零售数在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今年第一季度以来,这一趋势继续保持,且速度在加快。与此同时,一些电视媒体的收视率、点击率也出现了下降现象。

2.广告经营额将进入缩水期,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国际知名媒体集团实力传播年初发表的最新预测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广告支出将呈现负增长,总量将比2008年减少0.2%。去年中国广告市场由于受北京奥运会的良好预期拉动,呈现活跃态势。

据国家工商局2009年3月发布的消息,2008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1899.56亿元,比2007年增长9.1%,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为342.67亿元,比2007年增长6.36%。

但仔细分析2008年度的报业广告经营额,可以发现其前两个季度增长喜人,平均增幅都超过11%,但后两个季度则同比与环比都是负增长,同比甚至下降了15%~20%。面对经济持续下滑的风险,今年广告市场的前景更不容乐观。尤其是报业,随着其主要广告支柱——房地产、汽车业务的广告投放量减少,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冲击。有学者预言,2009年中国报业广告经营必将“掉头向下”。

3.股市低迷,传媒板块股价大幅跳水,传媒融资将陷入困境

受国内国际股市大盘震荡、下跌的影响,传媒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普遍遭到重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20多家中国媒体(主要是新媒体)的公司市值在2008年下半年缩水一半以上。2008年5月份后,国内传媒股票也开始明显下挫,到10月中旬后,各大传媒公司的股票陆续跌至谷底。由于证券市场的不景气,光线、分时、易趣、迅雷等文化传媒公司推迟了上市计划。据统计, 2008年原计划上市的18家文化传媒公司,只有1家成功上市。

二 不要忽视(放弃)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机遇

(一)国际传媒业传统格局有望打破

金融危机让西方传媒业遭到沉重打击,新闻传媒业“西强我弱”的传统格局有望被打破,从而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新时期。

1.2008年以来,西方传媒业传出的是一片坏消息

美国先后有4家报业集团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箴言报》由于发行量连续下降,到2008年9月,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单期发行量只有5.5万份,不得不于2009年4月终止了印刷版。

《洛杉矶新闻报》《西雅图邮讯报》《图森公民报》等报刊也由于类似原因宣布停刊或准备停刊。与此同时,美国两大知名报纸《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也由于经营收入锐减,不得不在大幅裁员的基础上宣布合并;而《纽约时报》《安娜堡新闻报》《佛林特日报》《萨吉诺新闻报》《底特律新闻报》《底特律自由报》等报纸都因损失惨重,或将日报改为周三刊,或大大缩减版面和发行量,或大幅度地减薪、减员。

英国传出新闻探索集团旗下的11家报纸将定于今年圣诞节前夕关闭,全体员工的工资将冻结,并试行无薪休假;同时,卫报传媒集团也宣布旗下地方报纸将裁员245人,高管和留用员工将大幅减薪。

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传媒业传出的也是关门、减员、减薪的坏消息。

2.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有了改善和提升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得力举措,大大改善、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已大大提升。2007年我国GDP总量超过德国达到24.8万亿人民币(3.30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2008年GDP 总量约为29.2万亿元人民币(4.32万亿美元)。2009年GDP总量有望达到33.32万亿元人民币(5.17万亿美元),将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实力为王”的时代,是“经济实力至上”的时代。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尽管也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影响尚不最为严重。目前我国的经济只是增幅减缓,但仍处于一个较平稳的增长之中,经济的基本面尚属健康,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强大,投入四万亿拉动内需以应对这场危机的决心和措施也比较得力;2008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一切都有助于改善并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在2009年4月份的G20年会上,中国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大大增强,这便是明证。国家实力的增强,国家形象的提升,自然也就给传媒业形象塑造与提升创造了极好的机遇。

2009年以来,西方媒体正面引用中国媒体的信息和资料的数量已开始呈现上升态势。

(二)我国媒体迎来史无前例的好环境

近年,中央及有关管理部门在新闻传播的理念与政策上做出了重大调整,为媒体“强身健体”、科学发展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好环境。

从2008年年初开始,在县级以上政府和中央、省级各管理部门全面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并规定新闻发言人不得欺骗传媒,也不得用“无可奉告”搪塞记者。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及时发布信息是“常态”;否则属于“特殊”,要由上级批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宣布允许海外和境外记者在中国“自由采访”;奥运结束后,这一规定没有取消。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时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2008年6月26日。

2008年下半年,中宣部领导同志在多个场合传达中宣部的有关意见:一个是“中宣部已经达成共识——‘透明度决定公信力’”。一个是“如何提高党报、党台的影响力、渗透力、覆盖力?中宣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部分。现在的主流媒体的舆论场、网络舆论场、社会舆论场之间是有差别的,说明我们的工作不到位。”(主流的判断,离不开影响力。)再一个是“中宣部已经完成了公共事件新闻应急办法的有关草案,并提交中央批准。对于涉及突发事件的报道问题,有如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地的政府,如果隐瞒,要承担法律责任;媒体没有及时报道,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2009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具体阐明了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

三是推进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出骨干传媒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三到五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过百亿、销售过百亿的“双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

四是大力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实现以传统传媒为主向传统传媒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变;

五是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支持发展新兴新闻出版生产力;

六是加快推进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新闻出版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市分离的市场格局;

七是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推动新闻出版产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外主流市场、国际文化圈和港澳台地区;

八是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真正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此外,2009年以来,至少有三十多个地方政府和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公开宣布欢迎接受媒体监管,有的还公布了接受媒体监督的具体细则。

三 不要忘记在这次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传媒业的责任担当

(一)要正确地塑造、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传媒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传媒形象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塑造、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传媒形象,新闻传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报道真实的中国故事

这一点关系着传媒的公信力,它既是传媒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也是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元素。

2.注重新闻话语的专业追求与表达,摒弃“宣传调”“宣传腔”

一是要注意一些不符合国际新闻传播潮流的“宣传式”的报道做法,一定要改正。

二是要注意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误读,避免“授人以柄”。

三是要讲究报道艺术,善于运用事实来“宣传”观点、立场。

3.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敢于并善于发出“中国声音”

一是要注意报道中国(包括地方)的新闻,一定要有全球的视野,既要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中国(包括地方)发生的事,还要善于透过中国(包括地方)发生的事审视其全球的价值与意义。

二是要注意面对国际上发生的事,要勇于与西方主流媒体同台竞争,不仅要敢开“第一腔”,迅速及时地做出反应,而且要“以我为主”做出深度解读,积极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

(二)要以人为本,增加社会生活的透明度,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尽职

1.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所谓的“敏感信息”,以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首先,要懂得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场域中的元功能,就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消除社会信息遮蔽,公开传播社会信息,保持社会信息流动的畅通。否则,新闻媒体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其次,要切忌“自立菩萨自拜佛”“自设紧箍咒”,要相信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正在不断提升;及时公开信息也是政府转型之必需,是给政府“帮忙”而不是“添乱”。

最后,要认真汲取近些年社会舆论的主导权被网络媒体所控制,而主流媒体被“边缘化”的经验教训。

2.要重视新闻报道的解释力,竭尽全力降低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

新闻媒体应该成为社会的预警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发现亮点,在一片叫好当中要发现问题。新闻记者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人乐亦乐、人忧亦忧,而应既有激情又有理性,要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蔓延时期更应如此。

新闻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高超的解释力。

一方面要注意使用独家视点、独家思想资源,对新的问题、新的现象进行深度挖掘、梳理,帮助受众洞察、判断事实演进的趋势,起到社会生活导航器的作用。

比如,前段时间,关于中国2万亿外汇储备的问题,国人十分担心,美国过量发行货币是否会使我们持有的这部分外汇储备“缩水”。当时一些所谓经济学家,闻风而动,为这2万亿外汇储备的走向开出了很多药方,甚至有人提出要将其分配给每个国民。其实,这2万亿外汇储备,首先是外汇储备,并不是可以由政府直接支配的资金流,更不是可以直接分配给个人的资产;第二,它只是以“美元”为货币结算单位,并不是说购买的全部为美国政府国债;第三,对其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其实已有主见。周小川行长提出的构建“超主权国际货币结算单位”的观点,就是基于我国的外汇储备安全而提出的。如果我们的媒体能够从这些层面,从经济专业的层面,来展开报道,就可能具有很强的科学的新闻报道解释力,就可能为读者提振信心,消除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展开立体式传播的战略,以增强解释力。

比如,2008年9月,美国众议院否决了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引起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历史性地狂跌近800点,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的跌幅也分别创下了多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这在世界也在中国股市上引起了一些恐慌。就在这次股市“崩盘”的当晚(9月29日北京时间凌晨2点),凤凰卫视打破常规,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直播报道,并邀请各方人士对此进行开放性的深入探讨。应该说,这样做在消除公众困惑、疑虑,稳定民心上起了很好的效果。

3.要深化关注民生,着力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

新闻传媒关注民生并不仅仅是一个“民生新闻”的报道问题。前一段时间不少媒体流行做“民生新闻”以此营造媒体的“平民情结,争取平民受众的青睐”。其实,这类新闻类型,在台湾还有一个提法,叫“民生消费新闻”,它关注的主要是民众衣食住行的相关消费信息、消费活动的报道。这当然很重要,也是必需的,但仅仅关注这些还不够,还要注意到民生问题的核心层面。

民生问题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民生问题是民本问题,也就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所讲的“民为邦本”的“本”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本”的问题。

第二,“民生”是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公民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与自由的要求,对贫富悬殊的消除、腐败问题的解决的期待,对有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司法服务更加快捷高效等方面的要求与期待,都属于“民生”的范畴。

第三,民生问题其实是一个民心问题,即公众是否拥护政府、对于政府的工作是否满意,这里还涉及一个舆论监督的问题。

具体地说,当前关注民生,要求媒体做到:

(1)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公众从容应对金融危机。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不光要及时传递信息,更要秉承民本思想,设身处地为民做好“贴身服务”,成为公众可以信赖和倾诉的平台。

(2)要站在“民”的角度,开展理性报道。一方面要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新闻专业主义与公共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3)要着力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引导公众正确维护权利。

要注意培育公众的维权意识,进行维权启蒙。比如,可以通过设置报道议程,帮助公众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帮助公众认识到自己作为劳动合同关系主体,享有的劳动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等。还可以通过设置公众维权专栏或节目,介绍社会中介组织、法律救济机构的维权途径与方式;或者通过报道非法侵害公民权利的案件处罚、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事件等,来启蒙公民维权意识。这样,公众在他们的权益遭受损害的时候,感觉到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不会简单地采取一些情绪化的过激行为,例如,跳楼、跳高塔、跳桥等,而是会使用协商、司法等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要引导、帮助公众理性维权。媒体要借助新闻报道和知识传授,积极引导、帮助公众这一权利主体学会与用工单位谈判、协商,学会运用法律诉讼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要注意报道一些社会维权中介机构的活动,甚至可以结合社会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引导公众依法自行设立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社会维权中介组织,专司维权活动。

(三)要求新求变,“危”中寻“机”,努力开创中国传媒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道

第一,勇于创新,强化品牌意识。既要以公信力、影响力为抓手,重视品牌的塑造、维护,又要重视品牌效应的持久发挥,力求用品牌引领发展,用品牌推动发展。

第二,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策略。既要注意积极延伸产业链,实施多元化经营,以完善和丰富盈利模式;又要注意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着力抓好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从而从根基上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要注重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又要注重以提高效益为主的集约化增长取代以追求量和速度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第四,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既要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又要注重人才的素质、能力、技能的全面提升。

第五,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和“数字媒体”的发展战略,促进传统媒体的整体变革和产业升级。

(2009年5月初稿,2009年5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