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逻辑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现状分析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以苗族和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76.2%。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该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较为滞后,特别是被称为“两山”的雷公山和月亮山地区。该地区涉及7个县的57个乡975个行政村,这些县都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基础教育起步晚,“两山”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经济文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再加上地势险要,这里的村与村、自然寨与自然寨之间距离较远,集中资源办学撤并教学点超过50%以后,学生入学与路程远且难走的矛盾十分突出。从2005年至今,黔东南州建立的300余所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建在了该地区。但是,由于受经济水平、民族文化、地理条件、气候、经费投入和监督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两山”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发展极其缓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将该地区作为典型个案进行实证研究,不仅有利于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模式、办学资源等问题的高度重视,还有利于破解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办学困境,引起人们对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关注,从而为国家有效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2011年4~7月,我们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位于贵州黔东南州“两山”腹地的X县、Y县和Z县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共涉及12所学校。其中,小学7所,中学5所。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7份(教师问卷53份由于我们去正式调研时正赶上一些学校的期末考试以及第九届民族运动会的训练,学校的老师较少,不到一半,因而收取的教师问卷较少;再加上校长人数本来就少,且很多校长又兼任了科任老师或班主任,因而在试调研后,校长问卷就合并为教师问卷了。至于从校长角度所反映的问题,统一反映在我们的访谈记录里。,学生问卷394份),问卷回收率为89.4%。为了准确、有效地整理数据,本次所有调查问卷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调查样本的背景信息如下:在被调查的老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35.8%, 31~50岁的占58.5%, 50岁以上的占5.7%;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及以下(主要是中师),占73.6%,本科生占20.8%,仅有5.6%的老师为研究生学历;就性别而言,男老师占69.7%,女老师为30.2%;少数民族老师占96.2%,汉族老师占3.8%。职位以一般老师含兼任班主任、管理员、心理辅导员或身兼几个职位的一般老师。为主,占82.9%,校领导占9.6%,专职班主任占7.7%。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从年级来看,以6~7年级学生为主,占比74.9%,其余为3~5年级的学生,占24.1%;从民族来看,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占91.8%;从是不是独生子女的情况来看,是独生子女的学生仅为17%,有高达83%的学生不是独生子女。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看,建设寄宿制学校都是一条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农民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新途径。然而,由于规划不合理、资金匮乏、教师的生存环境较差、学校管理不力,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仅存在基础设施不足、师资队伍不强、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软硬件方面的问题,还引发了一些容易导致失衡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推迟了学生的入学年龄,耗费了学生更多的回家时间

寄宿制学校的本意是集中优势资源办学,保证教育公平,使适龄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但从实际的办学情况来看,集中优势资源办学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推迟了孩子的入学年龄。山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导致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资源办学后,更多的孩子要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路途遥远,下雨时容易发生山洪或泥石流,有些孩子需要涉水过河才能到校,再加上夏天毒蛇比较多,孩子的安全问题让学生家长忧心忡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寄宿制学校产生了。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太小,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怕孩子在学校受到大孩子的欺负,家长往往会推迟孩子的入学年龄,等孩子有能力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时才让其入读。在我们调查的394人中,六年级的学生占28.3%,即111人。但是统计后发现,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是18岁,平均年龄为14.8岁,比普通六年级孩子的年龄大2~3岁。第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就读师资力量更好更强的学校只能选择离家更远的学校,因而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回家的路上。从调查得知,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很多学生回家时都是先坐汽车或摩托车,然后再走路回家,回家花费的时间较多。回家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学生为22%, 1~3小时的学生占53.6%,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为24.4%。某小学班主任雷老师告诉我们:他班上39个学生中有24个是寄宿生。住校的学生多是家距学校约5小时的两洋寨、家距学校约4小时的乔王寨和龙河寨人,那里离学校路程比较远且不通车,全靠步行,周末回家时耗费的时间较多。可见,对山高谷深、坡陡、高差大的“两山”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而言,集中资源办学的寄宿制学校仍然不能解决学生推迟上学年龄、周末回家路上有安全隐患和时间过多的问题,仍然会产生新的不公平。

2.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寄宿制学校开办以来,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学生家庭的负担,具体表现为三点:第一,学生离家太远,回家的交通费较高。尽管通车通公路之后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交通费太高使得学生的经济负担反而加重。如X县某小学,没通车前许多学生步行回家需要5个多小时,通车之后只要1个多小时,但车费平均为8元左右。按一周学生往返家2次计算,每月学生就需车费64元。如果再算上每月家长到学校看望孩子的次数及孩子突发性状况(如生病、请家长、不适应学校生活等)需要在学校与家之间往返的次数,该小学的寄宿学生每月仅交通费就要100元左右。这对经济贫困的农村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学生问卷中,我们最后一道开放性问题问及学生每月交通费的开支,结果发现,回答该问题的340位学生的月交通费平均是41元,最高者甚至达到了300元。由于没有国家补贴,交通费已变成了寄宿学生一笔不小的开支。第二,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伙食费用较高,学生较难承担。数据显示,学生在学校支出最多的分别是购买学习用品、购买生活用品和吃饭的费用,他们的比例分别是72.8%、72.1%和71.8%。进一步调查发现,“两山”贫困山区的寄宿制学校大多存在收取资料费和班费的情况。例如,为开展班级活动,67.3%的老师表示其所在班级会收取一定数额的班费。尽管收取班费的数额以10元以下为主,占48.1%,分别是收取11~50元和50元以上班费的5.6和8.1倍,然而这一做法还是引起了颇多微词。正如某中学生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议一样,免交学生的资料费和班费成为他们继“建电脑室、开放图书室、打开洗澡堂”三大愿望之后的又一愿望该题是学生问卷最后一道开放题,问“你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何建议?”,共有84位同学写了建议,其中有18人次提到该问题。。第三,由于孩子较小,往返学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家长租房“陪读”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向某是A乡B村的村民,她的儿子不到8岁,上小学二年级。由于山陡路滑,孩子自理能力较差,向某以每月60元的价格在其儿子所读的寄宿制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专门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如洗衣服、改善伙食等),护送孩子周末往返学校。她说:“学校撤并后,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村里到乡里的路不好走,太危险,遇到下大雨打雷的天气更难。我的孩子胆子小、年龄小,再加上有些不懂事的年龄稍大点的学生在半路上拦截年龄比他们小的学生娃儿,骗他们的钱用,所以我放弃了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专门陪读。”为此,我们专门算了一笔账,寄宿生一年的资料费、生活费、路费及其他费用大约需要1000元。如果家长“陪读”,这笔费用将达到2000元左右。这相当于或者超过了许多贫困地区农民家庭一年的纯收入,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正如访谈时Y县教育局副局长所说:“我县农村人口贫困面大,撤点并校学生生活困难,大部分家庭难支持,学生易辍学。尽管国家对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有补助,但寄宿制学校生活费用较高,国家的生活补助几乎满足不了学生平时生活的需要。”可见,贫困学生家庭由于过早地将家庭的有限收入投入到子女入学费用中,加大了家庭生活成本,也限制了家庭扩大再生产的预期投入和其他预期消费,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贫困。

3.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适龄儿童越来越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素质与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慢,农村计划生育初显成效。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大力推进,农民人口在逐渐减少,居民人口在逐渐增加。当农民变成居民后,他们一般会想方设法地将家里的适龄儿童送到更好的学校就读,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源进一步减少;再加上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有的县城甚至有70%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民工的外出,必将一部分农村适龄儿童带到城市。在此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适龄儿童越来越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给农村寄宿制学校带来了新的问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却越来越少。正如访谈时Y县教育局副局长所指出的:“目前我们县小学、初中的适龄人口呈现愈来愈下降的趋势,但寄宿制学校的规模却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越来越大,这不得不令人担忧。”然而,目前很多地方教育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还在盲目地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规模。数年后,必将出现“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适龄儿童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这一点,在现在的“两山”贫困地区已经凸显。例如,X县某小学的教导主任告诉我们,他们学校的入学孩子在逐步减少,“从2007年的240人减少到现在的180人”。但与此同时,在社会各界的推动和帮助下,国家对寄宿制学校的资助和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以致许多地方部门为了捞政绩、使“两基”达标而盲目地扩建和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这必将带来极大的危害:一方面,国家加大投入的寄宿制的钱没有真正用在学生身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建大后不能有效利用,也会降低政府行为在村民心中的公信力,增加政府治理成本。

4.寄宿生课外活动形式单一,组织松散

课外活动是学校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课外活动是课余生活的最好组织形式,是对课余时间积极的、有效的利用和补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调查显示,“两山”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况呈现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以“体育活动”为主,形式单一。当我们问及“你参加最多的课外活动是什么”时,竟有高达60.3%的同学选择“体育活动”,是选择“课外兴趣小组”的5.8倍、“课外阅读”的4.1倍、“课外劳动”的4.1倍。当问及同学们为什么对课外“体育活动”情有独钟时,他们却给出了令人心酸而无奈的答案:“学校几乎没有其他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和劳动很少,课外阅读书籍的时间也很少,我们参加最多的课外活动主要是体育活动,以体育课和课外自由活动(包括玩)为主。”可见,由于师资不足、设备不全和经费短缺,参加以体育为主的课外活动成为同学们的无奈选择。第二,课外活动无明显的组织规划,比较零散,大多处于自发状态。众所周知,课程表里明确规定了课外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性质,说明课外活动是有安排的。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比较零散,学校几乎没有统一的安排。例如,70%的学生表示,放学后会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做作业、阅读或与其他同学玩耍,但具体做哪一项,由自己决定,学校并没有统一安排。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道开放题是关于放学后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的。放学后同学们花费时间最多的是与其他同学自由活动,平均为38.5分钟,是参加学校组织活动时间的3.1倍,接下来依次是整理个人内务的时间、做作业的时间和课外阅读的时间,分别是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时间的2.4、2.4和2倍。进一步分析发现,有28.9%的学生表示放学后老师从不组织课外活动,由他们自己组织;62.5%的学生表示放学后老师偶尔组织课外活动,只有8.6%的学生明确表示放学后老师经常组织课外活动。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组织课外活动事实上就是学生自己玩耍,无人管理。

5.教师结构不合理,待遇较差

调查表明,“两山”贫困地区的许多学校都没有保育员、生活老师及其他后勤人员。其中,有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和生活指导老师的学校分别占比31.2%和49.5%,尚不足1/3和1/2。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些学校的心理和生活指导老师没有一个是专职的,均由上课老师兼职。当我们问及老师的确切身份时,仅有13.5%的老师表示他们是一般老师,没有兼任其他任何职务,但分别有40.4%、23.1%和5.7%的老师表示,他们又兼任班主任、管理员和心理辅导员等其他职务。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兼职老师的比例是非兼职老师的5.1倍。可见,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结构极不合理。由于教师结构不合理,寄宿制学校的许多日常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生活无法自理,要求学校增加保育员;学生大量集中在一起居住,要求学校配备保卫、校医等专职人员。然而,“两山”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都无法配备齐专职的保育员、医疗人员、厨师等后勤人员,因而只能将前者的工作交由课任教师来兼任,使得学生健康和学习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调查还发现,由于经费短缺,寄宿制学校老师的待遇较差。从物质待遇来看,“两山”贫困地区寄宿制教师待遇大大低于同类地区平均水平。例如,有71.2%的老师表示,其在学校的住宿环境较差,不仅面积不足10平方米,室内还凌乱地摆放着生活必需品和教学用品,而且几乎没有网络、闭路电视、热水器等硬件设施。同时,有12.2%的老师表示其工资不能足额发放,会被扣掉部分奖金;有49%的老师表示工资是基本足额发放,但奖金、津贴或加班费不能按时兑现;有38.8%的老师表示工资能够完全足额发放,略超过调查人数的1/3。此外,老师们的培训权、参与权和知情权也存在相当程度的缺失。数据显示,82.7%的老师表示没有接受过寄宿制学校方面的培训教育,是接受过培训的老师的4.8倍;40.4%的老师表示其没有参加过学校的制度制定,比参与过的老师低19.2个百分点;25%的老师表示其没有参与过教职工代表大会,59.6%的老师表示参加过,是没参加的2.5倍,有15.4%的老师表示该校不设置职工代表大会。可见,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层面来看,寄宿制学校老师的待遇比较差,而知情权、参与权和培训权得不到保障。

6.进入寄宿制学校后,部分学生的成绩变差了

进入寄宿制学校就读,不仅能节省孩子花在路上的时间,还能缓解农村孩子回家后无人辅导功课的尴尬局面,因此理论上,进入寄宿制学校后学生的成绩应高于其原来所在学校的成绩。但在调查中我们却发现,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的对比来看,部分寄宿生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就纵向而言,我们对学生上寄宿制学校前后的成绩做了一个对比。结果表明,尽管有40%左右的学生表示其上寄宿制学校后成绩提升了不少,但仍有25.6%的从其他学校转到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和24.4%一直就读于寄宿制的学生表示,学校变成寄宿制后他们的成绩下降了。就横向而言,在班级的尖子生中,寄宿制学生的比例偏低。正如某小学余主任所担忧的:“学校变成寄宿制后,学生亲情的缺失会影响到他们的成绩。总体来说,寄宿生的成绩要差一些,多数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比如在我带的班上,共有44个学生,其中16个是寄宿生,在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中,前15名中只有3个是寄宿生。”访谈时,我们进一步发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部分寄宿生年龄小,不适应寄宿制生活。二是由于经费问题,宿管人员大多聘请当地农户,存在素质不高、人手少的问题,不能给学生安全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三是全能教师现象比较普遍。寄宿制学校师资不足,老师又当先生又当家长,工作压力极大,因而在对待后进学生上难以全身心的扶助。

7.后勤管理问题突出,校园基础设施极不完善

学校后勤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宿舍、食堂、澡堂、图书馆、运动场存在的问题。其中,有64.1%的同学表示他们所在学校没有澡堂,63.2%的学生表示宿舍没有卫生间,90.6%的同学表示没有图书室,68.3%的同学表示没有专门的体育场地。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宿舍空间小,数量严重不足且条件差。33.8%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寝室住有16名以上的同学,32.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寝室住有8~16名同学,而表示寝室只住有8位以下同学的比率仅为25.4%,不到1/3。在雷山县某小学调研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宿舍少,普遍存在2名同学共用一张0.8米宽的床的情况。这样,不到20平方米的宿舍要住下50余名同学,条件极为艰苦。同时,由于宿舍数量偏少,普遍存在男女混住同一栋楼的情况,其格局要么楼上住男生楼下住女生,要么就在一栋楼的同一层楼分布着不同的男女寝室。而在这些宿舍中,除每列床位前有一张同学们放饭盒的破烂桌子外,其余没有任何用于摆放学习和生活用品的设施。在宿舍的门口,有一个散发着臭味的仅有4个水龙头的洗碗槽。据该校的老师介绍,这个槽除供寄宿生洗漱外,还用于同学们洗衣服和打扫卫生时洗拖把。由于宿舍设施过于简陋,当我们问及该校学生在宿舍可能会闹哪些矛盾时,该校宿舍管理员告诉我们:“一是摆放东西的储物柜太少,有的学生会因此吵架;二是离厕所太远,夜里学生上厕所需要有人陪,很不方便;三是没有专门洗衣服和晾晒衣服的地方,部分学生也会因此打架。”第二,学生食堂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对学生的态度较差,而且食堂卫生状况堪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300多人的大寄宿制学校还是100余人的小寄宿制学校,其食堂工作人员均为2~3名。并且,这些人员大多为校长和老师们的亲戚,尽管有健康证,但上岗前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健康体检。由于食堂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给学生带来两个明显的负面影响:一是他们对学生的态度较差。调查显示,仅有16.5%的学生表示食堂工作人员对学生的态度是和蔼可亲的,而高达83.6%的学生则表示他们对学生的态度是一般甚至凶巴巴的,这一比率是前者的5.1倍。二是食堂的卫生状况堪忧。仅有22.1%的学生表示学生食堂的卫生状况是“卫生”,而有高达78%的学生表示卫生状况是“一般”或“脏乱差”,是认为“卫生”的同学的3.5倍。在我们对8.7%的明确表示该校食堂的卫生是“脏乱差”的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们认为的脏乱差主要表现在食堂工作人员不讲卫生,随地乱吐痰;食堂的蒸煮器皿清洗不干净;食堂的饭菜不卫生;食堂的通道和打饭窗口较脏等。第三,澡堂极度短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5.5%以上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没有澡堂,大多学生只能每周回家时洗澡。在冬季和春秋季,这一问题的安全隐患并不突出;但在夏季,同学们忍受不了这种状况,往往会下河洗澡或私自回家,这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即使有34.5%的学生表示其所在的学校有澡堂,但澡堂的设备也极其简陋,淋浴喷头很少。X县某小学办公室主任反映,该校去年才修建了澡堂,但该澡堂只有2个淋浴喷头,这对全校200余名寄宿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仅如此,由于经费紧张,该校只有一个澡堂,只好男女混用,即周一、周三、周五男生用,周二、周四女生用。该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该县没有一所学校的“两堂”(食堂、澡堂)达到了国家标准。第四,学校的厕所数量较少,条件简陋,学校的体育场地狭小甚至缺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5.3%的学生表示住宿的地方没有厕所,即使有厕所,也是一层楼或两层楼公用的厕所。同时,40.3%的同学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没有体育场地;而在55.7%表示有体育场地的学校中,体育场地又面临狭小、设施不全等诟病有4%的缺失值。。难怪有同学曾多次提出建议,希望上级部门能够扩建体育场,完善体育设施该题是学生问卷最后一道开放题,问“你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何建议?”,共有84位同学写建议,其中有25人次提到学校的运动场问题。

8.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两山地区留守儿童比率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Y县教育局的最新数据表明,全县共有小学生13678人,初中生6976人。其中,寄宿小学生有3763人,寄宿初中生为5695人;留守儿童小学生为4214人,初中生为2017人,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30.2%,远远高于省内和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在我们抽样调查的394位学生中,仅有36.5%的学生表示父母均未外出务工,即只有1/3的学生能够在父母身边,享受到完整的亲情。而接近2/3的学生在很小的时候便缺少父爱或母爱。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情况是:7.4%的学生从不与父母联系,47.6%的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45%的学生经常与父母联系;31.1%的学生会主动联系父母,51.6%的学生与父母双方都是主动联系的,17.3%的学生表示是父母主动联系他们。至于学生与家长联系时的谈话内容,67.6%的学生表示会告诉家长其在学校的生活情况,15.9%的学生会向父母要钱,仅有6.6%和9.9%的学生会和父母拉家常、倾诉内心的烦恼。这些数据表明,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不懂亲情教育,与孩子主动联系的较少。即使联系,也主要谈孩子的生活学习等话题,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烦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感情冷漠,不受管束,失去情感上的寄托。再加上原有的家访制度已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新的家访制度尚未确立,因而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情况,习惯于将管理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增加了学校的负担。

托尼·布什(Tony Bush)认为,如果没有家长的合作与理解,便很难对儿童进行成功的教育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48页。。家长对孩子在寄宿制学校的情况不甚关心,不仅会造成他们之间亲情的缺失,还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到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寄宿,往往表现出焦虑、无所适从和紧张的情况。在外来的234位学生中,有56%的寄宿生认为自己被别人当成了外人,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归宿感,比认为有的学生比例高12个百分点。二是本地的学生对外来的学生有排斥心理,会厌恶或瞧不起外来的学生。例如,对于调查的本地160位学生而言,48.8%的学生表示喜欢从其他学校转来的学生,但是,仍有高达41.8%的学生认为他们对外来学生的感情说不清楚,更有9.4%的学生明确表示厌恶外来的同学。正是由于寄宿生对学校的归宿感产生了摇摆,因而有高达33.8%的学生明确表示当有人嘲笑他时,他们会感到自卑,更有9%的学生明确表示他们会使用暴力还击对方。可见,离开家庭的亲情和关爱,同学们在集体住宿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这给他们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