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关系发展:机遇、挑战与对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超常发展、体制改革深化及政策走向(2002~2011年)

中国自“入世”以来,货物进口年均增长约20%,中国迅速扩张的进口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为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实现全面复苏提供了持续和有力的支撑。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开始快速推进,内需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市场正在为贸易伙伴提供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可以说,“入世”以来至今,是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和外贸超常规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中国外贸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变化

加入WTO使中国对外贸易环境发生深刻和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要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全面和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对现行外贸体制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深层次改革,以适应WTO规则和国际贸易准则的要求;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既要考虑有利条件,又要对不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做好相关应对工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扩大出口,合理调控进口,确保对外贸易的平稳运行。进口调控的原则是,要运用WTO允许的手段合理调控进口,努力实现进出口总量平衡,同时重在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更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入世”后,我国在推进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扩大开放经济水平方面做了巨大努力。

1.按照WTO要求,全面履行承诺,大幅度降低关税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到2005年1月,中国绝大多数关税削减承诺执行完毕。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目前,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关税约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维持在100%。

2.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对外贸易体制在法制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全面和彻底地对原有一些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和法规进行梳理和修正,逐步加以健全和完善,对缺失的法律法规加紧补充和制定,加快建立配套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公平贸易规则体系。在WTO框架内,制定相应的市场保护措施,防止“入世”初期过度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其中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

3.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促进贸易自由化发展

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符合条件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为优化贸易主体结构,提供了制度保障。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

4.扩大开放领域,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境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2011年中国利用外交和对外投资分别为929亿美元和720亿美元,FDI流入与流出差距呈减少趋势(见表1-5)。

表1-5 中国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Columbia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to 2011: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Political Risk”。

5.按照经济全球和国际化的要求,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大幅度下放和缩减政府审批权,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全面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遏制与打击对外贸易经营中的侵权、倾销、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依据国内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预警监测,同时利用贸易救济和反垄断调查等措施,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予以纠正,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平等地对待境内外产品,促进了境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

可以看出,中国加入WTO既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机遇。“入世”后,中国政府应对得当,不仅把握和抓住了机遇,也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为中国贸易发展带来改革与“入世”的双重红利。

(二)“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

1.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确立并巩固了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7.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9.3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48.3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2003~2011年,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6%,进口年均增长21.8%。201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0.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2位,并连续3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不可动摇(见表1-6、表1-7、表1-8)。

表1-6 2002~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表1-7 1980~2010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11》。

表1-8 1980~2010年中国进出口额增长速度(按美元计算,上年 =100)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11》。

2.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

从出口方面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出口商品中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201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94.7%;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8.2%提高到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20.8%提高到28.9%。与2002年相比,2011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增长37倍;船舶出口额增长22倍,已超过韩国成为第一大船舶出口国;飞机、卫星出口实现零的突破,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手机、电视机、集装箱等50多种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下降。从进口方面看,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达到7532.9亿美元和4629.9亿美元,分别占进口总额的43.2%和26.6%,比2002年分别提高3.8倍和4.6倍;高技术产品进口国际市场份额由2002年的6%提高到14%,位居世界第2;非食用原料与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两大类商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14.2%提高到2011年的32.2%。

3.服务贸易增长迅猛,后发优势强劲

我国服务贸易自1982年开始有所统计,最初的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在大力促进货物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政策上也结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对服务贸易的促进力度,中国服务贸易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排名也进入世界前列。旅游、运输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增势平稳,建筑、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领域的跨境服务以及承接服务外包快速增长。2001~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 提高到4.6%, 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 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目前,在中国货物贸易进入平缓增长期的同时,服务贸易的后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和适度发展的有力推进力和亮点。

4.贸易方式不断优化,贸易综合质量明显提升

2003~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24.2%,超过加工贸易17.7%的年均增速。2011年,一般贸易达19245.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3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2.7%提高到52.8%;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305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3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8.7%下降到35.8%。同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劳动密集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加工制造程度逐步加深;产品结构不断改善,产业链不断延伸,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占比分别从2002年的64.7%和27.1%提高到2011年的78.1%和50.5%。在轻工、纺织、医药三个行业出口中,2011年共计出口5751.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5倍。

5.改变对外贸易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的局面,逐步形成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进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7.2%, 2005年下降至52.9%, 2011年进一步降至45.1%。21世纪以来,中国在进一步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大力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在不断扩张国际市场、改进外贸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贸易风险,拓展了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增长点。2005~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的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

6.全面贯彻互利共赢战略,为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解决与贸易伙伴的争议时兼顾各方利益,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入世”后,随着贸易规模的迅猛扩大,中国与贸易对象国间的争端和摩擦显著增多。在解决贸易争端中,中国始终认为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施压好,应当努力通过协商谈判解决贸易伙伴之间的争议。中国坚持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体制内,利用多双边渠道,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争议。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平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在协商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

7.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了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8.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区域经贸合作

目前与中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50个。中国与美、欧、日、英、俄等主要经济体均建立和保持着经济高层对话机制。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倡议”等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与周边国家与地区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合作。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经与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5个自由贸易安排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谈判,签订和实施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有5个。中国倡议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与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伙伴(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到7826亿美元,超过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4。

9.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为国内外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入世”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打击对非洲出口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专项治理等活动,进一步净化外贸生产和经营环境。加强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和宣传推介,开展一系列外贸商品质量提升专题培训。编制、发布涉及轻工、医疗保健、纺织、食品土畜等领域的29类重点出口商品的质量安全手册,开通外贸商品质量服务平台(网站),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水平。上述有关工作,有效地维护了“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出口品牌培育、知识产权保护和商品质量持续提升,加快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2006~2011年,中国连续6年颁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实施了立法、执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1000多项具体措施。2010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出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2295件,比2009年增长55.6%,增速居各国之首,世界排名从第5位上升至第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