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多重视域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导言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内核”,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有着“普照的光”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政界对其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使其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总体目标。相应的,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全面深入地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从这一高度来看,该领域的研究仍需在深度上进一步开掘,在视域上进一步拓展,在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方面进一步着力。基于上述理念,本项目设计了一个多重视域研究(经典文本、历史演进、当代中国)的总体构架,意在贯通理论、历史、当代中国实践。其逻辑关系是:第一大视域是基础环节,为后三大视域提供原创性根据;第二大视域是中间环节,既是对第一大视域的彰显和丰富,又为第三大视域提供学理和经验教训方面的借鉴;第三大视域是整个研究的落脚点,研究经典文本、世界潮流、历史经验与中国当代实际的结合。

一 经典文本视域

1.基本思路

在借鉴已有成果并与之交流对话中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经典文本作进一步的深入开掘,以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本真精神。特别是其中蕴含的辩证的、历史的方法论原则,以便为后三大视域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和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

2.主要内容和观点

本视域用逻辑起点:人之规定、总体把握:普照的光、概念含义:几点辨析、理论指归:实现条件等四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

第一节,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视野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马克思思想演变的过程阐释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人之规定,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节,首先确立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找到了最贴切的表述——“普照的光”,并且在回答其何以成为“普照的光”中对其进行了总体把握。这一把握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价值层面。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也因此成为马克思全部学说的价值内核,集中体现着马克思全部学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指向。其中,在阐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维度时,把价值维度细分为价值基准、价值取向、价值指向并做了详细论证,是重要的理论创新。第二个层面,科学层面或者说科学与价值统一的层面。即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和唯物史观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唯物史观本身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正是唯物史观,形成了马克思考察和论证人、人的发展与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的、历史的视野,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理想不再仅仅是一种价值悬设,而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可以用来说明和把握历史、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其中,对马克思考察人的发展的宏观视野总体思路的逻辑线索的勾勒,对被以往研究所忽视的剩余价值理论在揭示人的发展的基本线索方面的贡献和意义的概述,是具有重大原创意义的理论创新。

第三节,首先厘清了理论界在对概念含义界定时的几个热门问题,认为,对概念含义的探讨,既要弄清经典文本赋予的,又要结合实践发展和时代特征赋予新的内容,特别是要区分未来共产主义和当前社会主义的不同要求。但就经典文本视域内的探讨来说,首先是要弄清马克思所赋予的含义并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为什么用“个人的……发展”而不用“人的……发展”,“发展”既包含“能力”又包含“社会关系”,“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辨析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概念的含义。其中,马克思所用“个人”的真正含义,社会关系是社会个人发展的历史条件、是衡量社会个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的历史尺度;“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对马克思自由(发展)观的误读、马克思赋予“自由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含义以及对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概念的含义表述或具有原创性,或是国内较早提出的。

第四节,把实现条件作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理论指归,从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对实现条件做了详细论证。就生产力条件来说,深入开掘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思想,包括哲学上的两种视角两种尺度(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政治经济学上的两条线索(必要劳动—剩余劳动—自由时间、类与个体发展关系)的深度分析和共产主义阶段人类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其中对剩余价值理论在揭示人的发展的基本线索方面的贡献和意义的展开、对推动克服类与个体间对抗的历史过程的演进机制的阐释、对科技革命发展所推动的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是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备前提的论证等,都属于重要原创性内容。就社会关系来说,在梳理学界关于社会关系概念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社会关系含义的独到看法,区分了一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商品经济一般和商品经济特殊,阐述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对社会个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二 历史演进视域

1.基本思路

一种学说的历史命运,直观地看,首先表现在受它影响的人们对它的不同态度、不同理解、不同解释和不同运用上。但进一步追问,人们之所以会对某种学说采取这样的态度而不采取那样的态度,作这样的理解和解释而不作那样的理解和解释,固然有着思想观念上的原因,但深层的、根本性的原因则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和作为这种发展变迁集中反映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发展变迁中人们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地位的不同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因此,考察一种学说的历史命运,仅限于历史演进图景的一般性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更困难的是要用唯物史观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即各不相同的社会发育程度和文化历史背景。考察马克思的人的发展和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历史命运,也必须坚持这种观点。

2.主要内容和观点

本视域的研究围绕三条线索展开:一是东方社会主义的探索,包括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西方进步思潮对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的发展理论的挖掘和当代价值阐释;三是当代发展观向以人为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的演变。这三条线索展示的大致图景是:虽然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不够重视,但发展趋势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彰显其当代价值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却表现出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随着以外在财富为目的发展观弊端的日益显露,已经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这既是人类发展观的历史性进步,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的回应。

本视域共有三节内容。

第一节,系统地梳理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探讨了人的发展和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得到深入理解和自觉实践的原因,有新意。尤其是在斯大林的思想和实践部分,提出了评价一种体制和模式的利弊,应把是否有利于人的实践超越本性的发挥作为重要标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创新。

第二节,系统地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的理论和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是其阐释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新路向。认为,这一新路向,开阔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为我们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政府的总体目标和历史任务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这两方面的内容,虽然大部分材料和观点都是借鉴的,但其中也包含着许多综合创新。

第三节,阐述了马克思对历史上三种发展观的评判、当代发展观的演变和新发展观的形成及特点。其中,马克思对历史上三种发展观的评判是立足点,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形成和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则既是人类发展观的历史性进步,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的回应。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社会越发展就越是会提出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课题,如何解决好这一课题,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和比较的重要方面。

三 当代中国视域

1.基本思路

遵循马克思关于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与的”的思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来研究当代中国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2.主要内容和观点

本视域是整个研究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内容包括我国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社会急剧转型背景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选择等四节。

第一节,秉持“把人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基本理念,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为基本框架,分析了我国当前社会的历史方位和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在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历史方位时,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大图式——“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的关系做了全新的阐释和有说服力的论证,拓展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属重要的原创性理论创新,以相同内容发表的论文被高校多种思想政治教材列为重要参考文献。

第二节,对改革开放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和实践上的跨越式前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有高度的概括性。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中,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系统梳理为从谈人色变到人性和人道主义讨论、从主要局限在教育学领域到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从主要由理论界研究到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整体目标的历史过程,区分了江泽民“7·1”讲话前后研究的不同侧重点——《讲话》前多侧重于经典文本中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基本问题,《讲话》后则更注重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成果与当代中国实践。在实践上的跨越式前行中,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面貌的历史性巨变做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特别是从生存状况和存在状态两个方面展示了中国人面貌的历史性巨变,创新性内容颇多。

第三节,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出一种比较宽阔的历史视野。之所以以我国社会急剧转型作为背景考察人的发展问题,其意蕴有二:一是纠正把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归罪于改革开放的错误倾向;二是提示要主动应对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以减轻社会转型带来的“分娩”痛苦。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转型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我国当前社会转型面对的复杂时空背景都有许多创新内容,特别是把社会急剧转型背景下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概括为人们日益增强的自主发展、平等发展、和谐发展要求与现实中尚不能完全自主发展、平等发展、和谐发展的矛盾三个方面,属原创性创新。

第四节,在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最突出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设定为三个满足,即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自主发展、平等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在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从理论到历史再到当代中国实践的多方辨析的基础上,确认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只能走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又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本成果属重要基本理论研究且有大量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理论创新,因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已发表的阶段性成果上,同时也表现在本项目立项前发表、现已作为成果重要内容的论文论著上。论文如《马克思人的发展观:类与个体发展规律初探》《共产主义:人类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的再认识》《不能以人的全面发展替代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孰先孰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解释》(上述5篇中1篇发表在《哲学研究》上、4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最后1篇还被高校多种思想政治教材列为重要参考文献),其他论文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四重视域的研究》《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马克思的审视》《唯物史观: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中国社会转型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普照的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等;论著如《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第一参加人)等,在国内学术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许多观点被多次引用,并作为许多论著的参考文献。

本成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或欠缺。一是成果中的诸多创新内容多数是言之有据、逻辑自洽、心中有数的,但也有少数在准确性上还吃不准,比如经典文本视域第四节对社会关系概念含义的阐释,当代中国视域第三节对面临矛盾和问题的概括、第四节对目标的设置等。二是成果中还有不少欠缺的地方,比如经典文本第一节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规定的思想历程做了较详细论述,有助于历史地、立体式地了解马克思对人的科学认识和规定,但在对人的规定的抽象概括方面则显得不足;又如第四节虽然详细阐释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条件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方面,但在全面性方面则有欠缺,当代中国视域第四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举措还有些一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