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论
再论“子以母贵”及“母以子贵”现象
本文所讨论的“汉代‘子报母恩’”问题属于母子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众多史料表明,中国历史上亦存在“子以母贵”及“母以子贵”现象,所以笔者试图从这两个方面作一引申性讨论。
《春秋·公羊传》曰:
隐(公)长又贤,何以不为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公)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该段史料表明,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下,妻在家内的地位尊于众妾,有“女君”之称,嫡子地位高于庶子,即是源于生身母亲为嫡,地位尊贵。隐公与桓公同为惠公之子,但皆不是嫡妻所生,但是“桓母右媵”为媵妾中地位最尊者,因此桓公贵于隐公。所谓“子以母贵”,正是指子依母亲身份之尊卑排定继承的次序。因此隐公虽年长于桓公,又有贤能之名,仍以母贱而不得立。
而汉代的“子以母贵”在皇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汉景帝的长子刘荣因为其母是栗姬,被人们称为“栗太子”。刘据被汉武帝立为太子的原因是其生母是卫子夫,故刘据被称为“卫太子”。至于刘据之子刘进,因其生母是史良娣,所以刘进又被称为“史皇孙”。汉献帝刘协,则是由于为董太后亲自抚养长大,故被时人称为“董侯”。在汉代皇族中“母以子贵”现象普遍存在,官僚家庭亦是如此,汉高祖近臣夏侯婴的曾孙娶了被称为“孙公主”的平阳公主为妻,以致“子孙更为孙氏”。
除了“子以母贵”,《春秋·公羊传》中亦提到“母以子贵”。何为“母以子贵”?何休注云:“礼,妾子立,则母得为夫人。夫人成风是也。”“夫人成风”是指《春秋经》载“文公四年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又“五年三月辛亥,葬我小君城风。成风者何,僖公之母也。”风氏为僖公之母,庄公之妾,僖公得立,故尊为夫人。杜预注曰:“成风,庄公之妾。天子以夫人礼赠之,明母以子贵,故曰‘礼’。”
“母以子贵”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解释,即儿子以其影响力改变母亲的地位处境。两汉“母以子贵”的事例不时发生。西汉哀帝以外藩入继,尊崇祖母傅氏为恭皇太后、母丁氏为恭怀皇后,即以“《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为由,顺帝追尊生母李氏为恭愍皇后,桓帝尊崇生母彦氏为孝崇皇后,灵帝尊崇生母董氏为孝仁皇后,献帝追尊生母王氏为灵怀皇后,皆是“母以子贵”的明证。
还有一种现象我们需注意即“子贵母死”。《史记·外戚世家》载:
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
上居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也。于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
其后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子贵母死”目的何在?为防母后干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就是因为欲立钩弋之子为太子(即后来的昭帝),子少母壮,“恐女主颛恣乱国家”。“子贵母死”在汉代并未形成定制,汉武帝以后,历东汉、三国至西晋,未见再行此制者,直至北魏道武开始,“子贵母死”开始成为易代之际的惯例。
“子以母贵”及“母以子贵”,促使母子命运连接更为紧密。当母壮子幼时,母亲或依据嫡贵名份,或恃家主受宠,提升自己在家内的地位,连带使子以母贵;当子壮母衰时,儿子或继承为家长,尊奉母亲,或以其才能立功扬名,以本身的影响力提升母亲在家内及社会的地位,或在生活中母子患难相救、疾病相顾,母亲依靠儿子,母以子贵。母子命运紧密相连,难舍难分,使得古代母子关系的研究更为生动、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