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体系与经济发展·
黄河变迁对元代开封的影响
内容提要:元代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在开封城北、东、西走河,破坏了开封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对城市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至元二十年(1283)黄河洪水灌进开封外城,至元二十七年(1290)破坏部分城市水道,延祐六年(1319)城北出现护城堤。元代开封城市的发展与宋金相比,有所衰落,“黄河”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元代 开封 黄河泛滥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仁之院士曾指出:“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只有了解了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今天。”黄河岸边的古都开封,今城区北距黄河已有10公里之遥,黄河对其影响仅限于引黄灌溉、城市供水和引黄打造城市水体景观等,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黄河对开封城市的影响较为深刻。
根据历史上黄河决溢泛滥的发展特点,开封城市与黄河的关系大势,大致以1128年、1855年为时间节点,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1128年之前,黄河远离开封,开封凭依黄河支流汴河而兴盛繁荣;第二,1128~1855年,黄河南徙泛滥,逐渐靠近开封,开封城市频遭河患,发展大受影响;第三,1855年至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封城市的发展享受了黄河之利。关于黄河泛滥对开封的影响,前人研究的重要观点有:北宋都城辉煌过后的12世纪以来,开封地理环境的变化很大,主要原因是黄河泛滥;“黄河制约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开封城市发展”。上述研究一定程度上阐明了金元以来黄河泛滥对开封城市的深刻影响,但问题在于:1128~1855年黄河南泛期间,究竟从何时黄河泛滥开始对开封城市产生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不能仅限于统计灾害次数和列举重大灾害事件,需要细化;黄河泛滥对开封地理环境的变迁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有何具体体现,值得研究。笔者曾撰文指出,“黄河在某个特殊阶段或某次重大水灾事件中对城市的影响,不容小视,今后应加强黄河对开封城市影响的微观过程研究,这是推进探讨开封城市兴衰影响因素的重要视角”。另外还指出,建炎二年(1128)后,渐次南泛的黄河,再造了开封城市的地理景观。大定十一年(1171)黄河南泛开始影响开封。黄河南泛使开封紧邻黄河险工、广济河淤废和东明、胙城、长垣政区改隶。金代黄河未进入开封城内,开封城市的发展取决于金宋之间的军事形势及其城市地位的升降,故黄河对其无直接影响,但始终是城市的重要防御线。本文则继续基于微观视野对开封黄河泛滥史进行考察,主要探讨黄河泛滥变迁对元代开封和开封城市有无直接影响;若有影响的话,具体程度如何。
一 元代的开封区划和黄河决溢大略
1.元代的开封区划
若要研究元代黄河泛滥变迁对开封的影响,首先需要搞清楚元代开封的管辖范围。
开封,唐代为汴州,宋为东京,金为南京。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初,开封仍为南京路,领归德府、延州、许州、裕州、唐州、陈州、亳州、邓州、汝州、颍州、徐州、邳州、嵩州、宿州、申州、郑州、钧州、睢州、蔡州、息州、卢氏行襄樊等1府20州。至元八年(1271),归德府升格为散府,割亳州、徐州、宿州、邳州隶属之。又升申州为南阳府(散府),割裕州、唐州、汝州、邓州、嵩州、卢氏行襄樊等6州隶属之。至元九年,延州罢废,原领延津、阳武二县改属南京路。这样,南京路的辖区变为蔡州、息州、郑州、钧州、许州、陈州、睢州、颍州等8州。至元二十五年,元朝政府改南京路为汴梁路。至元二十八年,以濒河而南、大江以北,其地冲要,又新入版图,设河南江北行省,治于汴梁路。至元三十年,升蔡州为汝宁府,直隶行省,割息州、颍州隶属之。至此,汴梁路的政区基本稳定下来,包括1录事司,统领开封、祥符等17县,郑、许、陈、钧、睢等5州,州领21县(见表1)。
表1 1293年河南行省汴梁路建置
元代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直接管辖的17县,可以看作元代开封的行政区。将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图集》中所绘制的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图”与今开封行政区划图叠加,得图1。由图1发现,今开封市所辖六区四县中的兰考县有部分土地,不在元代开封的行政区内,今兰考是由兰阳、仪封、考城三县演变而来,仪封、考城由汴梁路下辖五州之一的睢州管辖。但在下文统计分析元代开封黄河泛滥灾害资料时,也将不属于元代开封辖区的仪封、考城考虑在内。
图1 1330年汴梁路行政区划图(自绘)
2.元代黄河决溢大略
元代黄河是在金代河道分流基础上发展变化的。《黄河水利史述要》中列有“元代黄河下游主要决溢统计表”,本文再结合沈怡《黄河年表》,将元代黄河泛滥决溢的整体特征以及黄河在汴梁路直管17县和睢州下辖仪封、考城的泛溢情况归纳如下。
第一,有元一代定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远离黄河中下游沿岸,对河患长时期持消极态度,直到黄河威胁大运河安全时,元政府才对黄河采取较大的整治措施。因此,对于元代黄河决溢泛滥的总体特点,前人研究将之归纳为:决溢年份多,冬春决溢多,决溢地点多,决口大,决口宽广,泛滥时间长,灾情严重。
第二,《元史·河渠志》的河患记载始于至元九年,1272~1366年的95年间,共有43个年份有决溢泛滥的记录。在汴梁路直管的17个县和睢州下辖的仪封、考城,共计有24个年份,且各县都有黄河决溢泛滥的记载。具体而言,汴梁路有7次,杞县8次,太康7次,开封6次,阳武、通许各5次,祥符、封丘、扶沟各4次,兰阳3次,原武、尉氏各2次,中牟、鄢陵、荥泽、延津、洧川、考城、仪封各1次。
第三,至元年间,黄河大溜已全注于开封一带。至正四年(1344)之后,元代的开封不见决溢记录。这与黄河河道北移南下有关。
二 黄河决溢作用于开封的地理过程
若以开封城为地理坐标参照,则元代开封城的北、东、西三面都有黄河河道的决溢记录。其中,比较重大的黄河决溢泛滥事件主要有6起:天兴三年(1234)开封城东走河,至元二十三年开封城西走河,至元二十七年黄河河决淤塞汴河与蔡河,大德九年黄河河道逼近开封城,延祐元年(1314)议闭小黄村河口,延祐六年开封出现护城堤。以下分述之。
1.1234年开封城东走河
天兴三年八月,“蒙古军又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遂皆引师南还”。这次黄河决口后流经何处,并无明文记载。根据《元史·地理志》对杞县的记载,黄河南流经封丘城,毁封丘城而后经今开封城东,由陈留北以东南向流入杞县。至杞县分为三股,主流在中,流于新、旧杞县城(北张柔、南杞县)之间向南,经太康以东之涡河,至怀远入淮。另外两支,一支经新城(张柔城)北濉河旧道向东,由睢县南、商丘县谷亭镇南,夏邑县会亭镇南,于今盱眙县北汇入淮河;一支经旧杞县城向南,由太康西过淮阳至项城入颍水,东南经颍州、颍上入淮(见图2)。
图2 1234年黄河河道流向示意图(自绘)
《元史》卷59《地理志》记载了黄河经过杞县时,黄河南泛对杞县的影响,对此,可参见李娟的研究成果,当时曾出现北张柔、南杞县两个县城城址。此后,1234~1272年,黄河河道缺乏记载。
2.1286年开封城西走河
至元二十三年,“冬十月,河决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十五处,调南京民夫二十万四千三百二十三人,分筑堤防”。1286年的黄河泛滥在这15个州县境内都有决口,至于是同时决口,还是先后决口,黄河分成几股,流经哪些地方,都没有资料明确记载。
根据决口的各县推断,原武在最上游,东为阳武和延津,河行二县之间。三县黄河决口后,一股南冲中牟、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县境,泛入颍河;一股东汇祥符、开封、陈留、杞县、太康等处决水,下入涡河,为当时主流所在。通许之水可能来自中牟、祥符两处,下流与颍、涡流域通连。太康之水亦可能循三岔口之南支入颍河。睢州决水当自杞县循三岔口北支流来(见图3)。这次黄河决口,分三股经颍、涡、泗水入淮。汴梁路直管的17县中,14县有决口记录,未见记录的为封丘、荥泽、兰阳。因此,有理由相信这次黄河决溢明显靠近开封,城西已出现一股泛水河道,这对“宋四河”中的汴河和西蔡河有影响。
图3 1286年黄河河道流向示意图(自绘)
3.1290年黄河河决淤塞汴河与蔡河
至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和元贞二年(1296)等年份,黄河决溢均在开封境内。其中,发生在1290年的黄河泛滥决溢事件,使得宋金以来开封水路运输仍能通航的“四河”之汴河、蔡河部分淤塞,这对开封城市的发展极为不利(见图4)。至元二十八年,元政府置都水分监于开封,处理决河,这是专门治黄的官吏。
图4 1290年黄河河道流向示意图(自绘)
4.1305年黄河河道逼近开封城
大德元年(1297),河决杞县蒲口,主流北移至归德、徐州一线。大德九年六月,汴梁阳武县思齐口河决。八月,归德府宁陵,陈留、通许、扶沟、太康、杞县河溢。当时“黄河决徙,逼近汴梁,几至浸没”。元政府“开辟董盆口,分入巴河,以杀水势,遂使正流水缓,并趋支流”。此后,除小黄村决口一度泛溢入颍之外,开封至归德(今商丘)一段的黄河主要河道连续北移,最北曾移至定陶县以北。
5.1314年议闭小黄村河口
延祐元年八月,河南等处行中书省言:“……今相视上自河阴,下抵归德,经夏水涨,甚于常年,以小黄口分泄之故,并无冲决,此其明验也。详视陈州,最为低洼,濒河之地,今岁麦禾不收,民饥特甚。欲为拯救,奈下流无可疏之处。若将小黄村河口闭塞,必移患邻郡;决上流南岸,则汴梁被害;决下流北岸,则山东可忧。事难两全,当遗小就大。如免陈村差税,赈其饥民,陈留、通许、太康县被灾之家,依例取勘赈恤,其小黄村河口仍旧通流外,据修筑月堤,并障水堤,闭河口,别难拟议。”
文献中提及的小黄村,据《开封市郊区黄河志》考证,在今开封县杜良乡西北1公里黄铺,即汉代至北齐小黄县城,元代小黄村,清代小黄铺,居黄河南岸。黄河经小黄村口分流南下,经陈留、通许、太康、陈州,合颍汇淮。这股河流逐渐西移,到延祐五年已迫近汴城。
6.1319年开封出现护城堤
延祐五年(1318)正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副使奥屯在上疏中建议:“近年河决杞县小黄村口,滔滔南流,莫能御遏,陈、颍濒河膏腴之地浸没,百姓流散。今水迫汴城,远无数里,倘值霖雨水溢,仓卒何以防御。方今农隙,宜为讲究,使水归故道,达于江、淮,不惟陈、颍之民得遂其生,窃恐将来浸灌汴城,其害匪轻。”这一建议起到实效,官府在开封城北修建了一道护城堤(见图5),城东修建了黄河大堤,这一工程措施使得开封城至元末都未出现比较大的黄河决溢之灾。
图5 1319年开封城市简图(自绘)
延祐六年创修河堤、护城堤,完善开封城北、东面的黄河防御工程。整个工程由大司农司下都水监移文汴梁分监修治,“自当年二月十一日兴工,至三月九日工毕。黄河大堤:总计北至槐疙疸两旧堤,南至窑务汴堤,通长二十里二百四十三步。创修护城堤一道,长七千四百四十三步,下地修堤,下广十六步,上广四步,高一丈,六十尺为一工。”槐疙疸,据《开封市郊区黄河志》考证,在今开封县军张楼西至郊区齐寨之间。
三 灾害背景下开封城市的缓慢发展
元代上承宋金,下启明清,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前人对金代和明代的开封城曾有专文研究,唯独缺元代的开封城研究。最近,有研究利用王恽的经历和记述,尝试勾勒出元代开封城的部分景象。整体而言,元代黄河多次在开封周围地区决口,泛溢成灾,开封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1.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
历史上,黄河长期决口、泛溢和改道,对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洪水和泥沙吞没了农田和城镇,留下了大片碱地沙荒;黄淮海平原上河流淤浅,水运交通衰落;平原洼地湖泊变迁。以上是从宏观而言。若要就具体的区域或某几次黄河决口事件进行专门研究,则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文献中的相关描述微乎其微;二是古人受时代的限制,无法以符合现代科学的方式来记录或描述历次黄泛对其流经地区造成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三是与灾后统治阶级不注意灾情的调查有关。多数文献只留下“漂没民舍无数”“民遭垫溺者不可胜计”等大而化之的模糊描述,使得后人对年代久远的历次黄泛带来的负面影响已难窥全貌,更谈不上做深入研究。金元文献对黄河大势的记述不是很清楚,就是明证。
韩茂莉在研究金代南京路的农业生产情况时,曾指出:“黄河的频繁泛溢,是影响南京路农业生产南北区域分异的又一重要原因。”元代黄河多次决口,其决口地点主要集中在河南江北行省,每次决溢都会给当地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漂室庐,坏禾稼,百姓已罹其毒”。元代开封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受黄河频繁泛溢的影响。汴梁路直接管辖的17县和睢州下辖的仪封、考城,都有黄河决溢灾害的记载。多次的黄河决溢必定会影响元代开封地区的农业生产,如会导致各县的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质量严重下降,这是对农业生产环境破坏的最直接表现。蒙哥汗二年(1252)大封同姓时,忽必烈选关中而放弃南京(今河南商丘),就是因为“南京河徙无常,土薄水浅,潟卤生之,不若关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陆海”。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开封地区水灾多、土质差,农业生产环境不佳。农业经济被黄泛严重破坏,城市发展失去了广大腹地作为依托,加大了开封城市经济恢复的难度。
另外,元朝定鼎中原初期,大力发展畜牧业,河南牧场很多,农业的恢复也受此影响。畜牧是元朝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资料来源。统治者将其擅长的畜牧业推行到全国,一度将境内变成牧场,“周回万里,无非牧地”。河南也有不少牧地,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七月,曾诏谕“河南管军官于近城地量存牧场,余听民耕”。元中后期,政府开始因地制宜在开封地区发展农业,并取得较大成绩。至元十八年,元世祖下令“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屯田”。至元二十六年“十一月丙午朔,回回、昔宝赤百八十户居汴梁者,申命宣慰司给其田”。由此,以政令强制大量回民迁到汴梁屯田,由牧改农,开封城郊的农业生产才逐步恢复。之后,开封城市发展才渐有起色。
2.城市水运环境大受影响
元代,黄河频繁决溢泛滥使得黄河河道在开封城北、东、西三面走河,对开封城市的发展极为不利,宋四河(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受此影响,渐趋淤废。至元二十七年十一月癸亥,“河决祥符义唐湾,太康、通许,陈、颍二州大被其患”。此次黄河河决对开封城而言,后果较为严重,宋四河中的汴河、蔡河部分淤没。一是“自汴城迤东至陈留、杞县,汴河及堤皆为所淤,而水则入于蔡河”;一是“西蔡河上源由是湮塞。其汴河下流亦皆淤塞,而不能东达淮泗,其水亦入蔡河焉。后以其水浅不能行舟,乃立闸以积水”。北宋都城东京城得以辉煌的重要地理基础之一,就是依凭四大河流的漕运功能。金朝除五丈河外其余河流仍能通航,此次河患使得西蔡河、汴河下支淤没,进一步破坏了开封城市水运的通航情况,城市水运环境大受影响,逐渐失去优越的漕运条件。
3.城区面积缩减
从至元九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272~1366)的95年间,黄河决溢年份达43个。其中,至元二十年的黄河河决灌城事件,是金元以来黄河南流泛滥的洪水第一次直接冲击开封外城并灌进城内。
至元二十年,“河决,灌太康,漂溺千里,庭珍括商人渔子船及缚木为筏,载糗粮四出救之,全活甚众。水入善利门,庭珍亲督夫运薪土捍之,不能止,乃颓城为堰。水既退,即发民增外防百三十里,人免水忧”。这段文献的后一部分说的就是黄河河决,河水灌进开封外城的事件。姚燧《牧庵集》中的《南京路总管张公(庭珍)墓志铭》,对此事的记载更为具体:“秋雨潦,河决原武,泛杞,灌太康。自京北、东,漭[莽]为巨浸,广员千里,冒垣败屋,人畜流死。公括商人渔子船百十[千]艘,又编木为筏,具糗糒,载吏离出四散,往取避水升邱[丘]巢树者,所全活以口计无虑百千。水又啮京城,入善利门,波流市中,昼夜董役,土薪木石,尽力以与水斗,不少杀,乃崩城堰之。城[水]害既弭,复大发数县民增外堤防,分直为三,直役一月,逃罚作倍。起阳武黑石,东尽陈留张弩[秋]河,绵亘(百)三十里,如期三月,堤防悉完。”此次黄河在原武决口,自开封以北向东南,泛溢杞县、太康等县,开封城的北面、东面“漭为巨浸,广员千里”。大水从外城东北之善利水门入城(见图6),南京路总管兼开封府尹张庭珍日夜抢险,但决口无法控制,被迫采取“崩城堰之”的办法,免去开封城被黄河淹没的危险。水退后,用三个月的时间发动民夫修筑城外的堤防,作为开封的外围屏障。
图6 1283年黄河洪水入城示意图(自绘)
此次黄河洪水入城事件,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7次洪灾入城的第2次,也是金元以来黄河泛滥首次直接对开封城市产生影响。因文献资料缺乏,此次黄河洪水入城事件对开封城的影响究竟如何,无法定量表达。但根据开封历史上7次黄河洪水入城事件的相关文献记载来分析,1283年的洪水应该没有进入开封内城,否则,文献中不会没有留下蛛丝马迹。
另外,明初开封“外城毁而内城存”,城区面积大大缩小。外城之内、内城之外的建筑,在历次战争中本已被破坏不轻,1283年的黄河洪水入城也对此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波流市中”应当指的就是这一区域。元代开封城市格局,大体沿袭金代而稍有修葺。元政府在至元二十二年、延祐六年对开封城进行了修筑,城市面貌有所改观。1285年修城与1283年黄河洪水入城是否有联系,今仍不得而知。此后,在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元将太不花为阻止红巾军攻城,“以汴城四面城门,止(只)留五座,以通往来,余八门俱塞”,开封五门格局一直为明清两朝所沿用,直到1927年,冯玉祥开辟新南门(新门),这一城门格局才被改变。
四 结语
黄河决溢泛滥导致元代开封地区农业生产环境遭受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农业生产的恢复,后朝官方在开封附近大力发展屯田,情况才有所好转。元代黄河变迁对开封城市影响较为深刻:1283年黄河洪水灌进外城,内、外城之间的建筑有一定的损坏;1290年城外东南的汴河和西北的蔡河,因黄河决溢泛滥而部分淤塞,城内汴河、蔡河河道虽仍存在,但整座城市通航能力大大下降;1319年修筑城北一段护城堤和城东黄河大堤,也是为了抵御黄河洪水灾害对开封城市的影响。元代留下来的最大建筑,今仍能看到的是延庆观(时称“大朝元万寿宫”),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外城,除了上文提到的遭受1283年黄河洪水灾害之外,在元末战争中也破坏严重,明初已是“仅余基址,有门不修”。在黄河决溢影响下,元代开封城市格局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城区面积的缩小。再综合城市政治地位、战争、交通等因素,元代开封城市与宋金相比,有所衰落。总之,就开封城市发展史而言,元代影响开封城市发展的诸要素中,应增加“黄河”这一要素,且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作者:吴朋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邓玉娜,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