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粮食种植结构变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华北平原水资源概况

水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由于土壤与气候的特殊性,农业生产中水分供应必不可少,水资源的充足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水资源有两种:一种为地表水,即地表径流,如江、湖、水库、地上积雪、冰;一种为土壤水,即地下径流等。它们的补给归根结底均依赖于降水。我国水资源人均为2200立方米,而华北平原人均仅为335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数的1/6。可以说,华北平原的水资源是比较匮乏的,这不免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一 水系分布

华北平原境内河流众多,水流归属三大水系:海滦河水系、淮河水系(包括沂、沭、泗等河)和黄河下游水系。海滦河水系包括滦河和海河以及冀东沿海诸河,其中海河由蓟运、北运、潮白、永定、大清、子牙、漳卫等水流组成。在历史上海河水系除蓟运河单独入海外,其余各河都曾汇注天津附近,从海河流入大海。这种河流流向容易使海河在夏季降水量集中时在河口地区发生水灾。淮河流域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以废黄河为界,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淮河支流众多,较大的支流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肥河、池河、沣河、洪汝河、沙颍河、西肥河、涡河、渫潼河、新汴河等。沂沭泗水系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由沂河、沭河、泗水等水流组成。泗水在历史上长期是联系中原与江淮地区的交通要道,自元代后逐渐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参考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黄河流过孟津以后进入冲积平原,经河南省、山东省,最后在山东省利津附近注入渤海。黄河因含沙量很高,故其河道大量泥沙沉积,淤塞河床,使其易于改道。据历史记载,黄河大小改道、决口多达1500余次。多次的黄河大改道,对华北平原沉积物的特性产生了决定性作用,进而对这一地区的生态平衡、农业生产、社会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如在明代,黄河夺淮入海,对华北平原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影响尤其大。

二 地表水资源

华北平原属于季风气候,地势平坦,水系结构独特,使本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在数量和变化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其中地表径流量是衡量地表水资源的重要指标,而地表径流量主要取决于降水。华北平原的年均降水量变化介于500毫米至1000毫米之间,高低相差500毫米以上,自南向北、自东向西依次减少。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在淮、沂、沭、泗四河下游,约1000毫米。这是由距海远近,地形与地理位置的差别,以及形成降水的环流条件等因素决定的。

地表径流量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大致相似,总的来说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地多于平原。但径流量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比降水量的不均更为严重。泰沂山前平原、淮北诸河平原下游,由于有径流形成的各种条件,因此为多水带,年径流深为200毫米至600毫米。淮河以北的平原及其周围山地,主要包括黄河以南平原大部分及海河北四河系及沿海地区,因地势处于过渡带,一般年径流深介于50毫米至200毫米之间。淮河以北的海河南三河系平原,因地势不利于排泄,年径流深介于25毫米至50毫米之间。

径流量的季节分配也很不均匀,因径流的补给以雨水为主,夏季降水量集中,径流量也就大。65%的年径流量集中于夏季3个月,8月是全年径流量最大的月份,可占全年的20%~30%,因而形成夏汛期和冬春的枯水期。参考刘昌明、魏忠义等《华北平原农业水文及水资源》,科学出版社,1989,第37~39页。

三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包括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两部分,以前者为主。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丰富,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增补快、宜开采的特点。它与地表水相结合,井渠并用,是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胡廷积主编《河南农业发展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第19页。对于华北平原而言,在地表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对地下水进行合理利用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华北平原各地的地下水资源,由于地形、地势、地表径流、蒸发量等因素,深度不一。就深度来说,华北平原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与地形相符合。冲积扇与山麓平原地势相对高起,地下水埋藏较深,尤其在太行山冲积扇下,地下水埋藏更深。平原地区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平原南部地势相对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平原北部地势较低,地下水埋藏较浅。滨海地区地下水埋藏也比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