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星星之火” 孕育新动能——湖南加快“四新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蕴藏着发展机遇,当前经济需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杜家毫书记3月份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形式,发展壮大新的增长动力”。“四新经济”虽然体量尚小,却是“星星之火”,将形成燎原之势,对于湖南省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汇聚经济发展能量意义重大。
一 盘点基础:湖南“四新经济”蓄势待发
湖南作为中部创新高地,近年来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亮点频现,积蓄着即将喷薄的能量。
——新产业潜力可期。2016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499.24亿元,同比增长9.4%。一批代表未来方向的新产业呈现蓬勃之势。例如,以华曙高科为代表的3D 打印产业以医疗应用为突破口,2016年1~8月同比增长122%;工业机器人2016年增长12.6%,雨花机器人示范园1~8月份引进项目63个;新能源汽车2016年1~11月累计生产汽车29707辆,同比增长107%,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齐全的生产基地之一;长沙已成为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第五城”,截至2016年底聚集企业3200多家,并以每天新增2~3家的速度发展。此外,2016年智能电视增长3.7倍,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增长137.1%,北斗导航、虚拟现实、无人机、基因测序等新兴产业也发展迅速。
——新业态亮点纷呈。互联网+取得明显进展。长沙获评“2016中国十大‘互联网+’城市”,其中“互联网+”总指数在全国351个城市中排名第九,“互联网+”智慧城市分指数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智能工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三一重工18号厂房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已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系统。梦洁家纺、九芝堂、长高集团等开展智能工厂改造,生产效率提高30%,成本减少20%。“双创”催生新业态。已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阶梯式产业培育体系,不断优化“双创”生态。“共享经济”正在崛起。湖南引进了以“58到家”为龙头的平台企业;远大住工从生产、管理到“全民营销”,实现了经济分享。
——新模式不断涌现。调研中发现,目前出现了四大模式创新。一是平台整合模式。长沙中电软件园以推进“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融合、创新、共享发展为主线,形成了产业聚集、协同创新、企业成长、共享发展的中电模式。二是商业拓展模式。海翼电商推出“街电”商业模式,以充电宝、数据线为产品牵引,创造企业、商家、个人共赢的生态环境。长泰机器人推出“长沙一号”租赁业务,每月租赁价仅3999元,相当于花1个生产线工人的工资获得4个人力的效率。三是跨界重组模式。2016年,千山药机出资5960万元收购宏灏基因52.57%的股权,利用其基因检测技术完善布局,而宏灏基因利用千山药机资源提升研发速度。中国联通、金蝶互联、科创信息等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意大利纳都勒等都是跨界融合的案例。四是军民融合模式。率先实现“四个突破”,一是省政府与国防科大联合成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突破了军队院校成果转化障碍;二是建立成果转化机制,突破发明人动力不足的制约;三是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园和专项资金,突破了载体建设和融资通道;四是制定以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入股的政策,突破了利益分配和法律瓶颈。2016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实现增加值220亿元,增长20%,呈现加速发展良好局面。
——新技术不断突破。“十二五”期间,全省共获国家科技奖励107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9件,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全国第11位。2016年,全省专利综合实力首次跻身全国七强;国家科技奖励数排全国第7位。“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高铁牵引系统、炭/炭刹车材料等重大成果国际领先。IGBT芯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增材制造装备等产品实现重大突破。智能制造、基因检测、现代中药、北斗导航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全国制造和应用示范中心。
二 直面挑战:湖南面临的瓶颈和不足
——新经济相关的制度供给创新不足。一是政府的管理理念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制度的“适应性效率”较低。例如,步步高作为最早的跨境电商企业,囿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主要从广州等地海关进口货物,成本竞争力不足。二是缺乏宽松、高效的配套制度体系。新业态跨界经营涉及多部门管理认定,但新型协调机制没有建立。例如,长沙高新区的肆零科技等移动互联网企业在跨界进入食品、文化、冷链运输等领域时,难以获得准入资质或经营许可证。
——研发投入强度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研发投入强度偏低。2015年湖南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为1.43%,低于全国2.07%的平均水平。成果转化还不够,2014年每投入一亿元R&D内部经费,产出的有效专利仅241项,不足全国水平的78%,排在全国第18位;2014年全省高校有效专利达4395件,但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仅56件,转化率为1.27%,不及中部平均水平的60%。
——新兴产业链群延伸不足。中电48所的光伏装备制造业规模居全国第一,而市场规模更大的下游光伏电池和发电设备却没有发展起来;又如储能材料中,长沙正极材料产业具有较大优势,而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电池及电子产品基本没在长沙布局。
——新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供给不足。以信息基础设施配套为例,我们在长沙高新区等园区调研发现,目前的带宽资源难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等新产业的发展需求,又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充电桩等配套不足的问题。公共服务配套有待完善。高科技企业往往对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商务交流等需求较大,湖南省园区内相应的交流平台不足。创业培训、创业投资、商务中介、咨询服务等配套服务还没跟上。
三 选择路径:四大策略组合推进
湖南省要高度重视“四新经济”,加快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形成四大策略“组合拳”,推进新经济发展。
——“无中生有”策略:以“两个清单”为核心建立“四新经济”扶持体系框架。新经济的发展本身是“无中生有”的过程,其中最需要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思路+重点引导的“正面清单”补充。一方面,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加快破除一切阻碍新经济发展的准入壁垒,只制定“负面清单”目录。可借鉴欧盟出台的“分享经济指南”,例如,对只作为信息中介的平台企业不设置准入要求或其他门槛;不对服务提供者施加从业批准、许可等准入义务等。此外,探索产业准入的审管分离制度,建立以事中事后为重点的新型监管追责体系。另一方面,探索“正面清单”的引导作用。定期发布更新《湖南“四新”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导向》,突出指导性、及时性、融合性、轻资产性。
——“老树新芽”策略:以“跨界融合”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四新经济”。当前既要在发展新产业提升“增量”上做文章,更要在改造升级盘活“存量”上下功夫,因此,“跨界融合”是关键。推进五类模式:第一类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湖南省工程机械、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后服务市场和金融租赁等市场。第二类是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融合。在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领域统筹利用众筹、众创、众包等创新模式,减少单一投资风险。第三类是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产业融合。鼓励产业链垂直整合,电信运营商、内容服务商、设备制造商等向上下游延伸,打造硬件、软件、应用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模式;鼓励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向生产、消费领域渗透,促使生产、消费、服务和流通一体化。第四类是平台融合。通过建设综合性或者专业性开放平台,将提供平台服务作为赢利模式;采取免费来争取更多消费者体验(即争取入口),实行“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赢利模式。第五类是军民融合。以国防科大和中南大学等国防技术转化为重点,加大“军转民”和“民转军”融合力度。
——“培土育苗”策略:以“生态系统”为关键构筑“四新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犹如土壤、养分、水、阳光和空气,既为新兴经济提供开放的平台、广阔的空间,又为其供应必要的养分。一方面要从产业“全周期”视角着手,形成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新兴产业头3年的成活率最低,也是资本市场介入较少的时期,政府要建立引导基金着力于初创期的“育苗”,鼓励市场充分介入成长期的“壮大”。另一方面要查“缺”补“漏”,开创新的扶持模式。制订既接轨国际又适合省情的政策和专项管理办法,允许新兴经济先发展起来再规范,开创性地制定扶持监管办法,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科技成果转化等普适性的政策体系。
——“固本夯基”策略:以“四大工程”为着力点完善“四新经济”配套体系。第一,新兴载体建设工程。以湘江新区为核心创建国家“四新”经济实践区,探索“产业基地 +产业基金 +产业联盟 +产业人才基地”模式;建设“四新”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围绕新兴产业链,用五年时间打造10~20个示范性实训基地。第二,新兴产业链延展工程。大力推进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行动计划,延伸链条,引导企业聚集,提高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形成产业有效供给能力。第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坚持先行引导、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智能化城市承载系统、智能电网、物流信息平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新兴基础设施。第四,新兴市场培育工程。着力实施七大应用示范工程: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工程、节能及新能源产品市场推广工程、住宅两型化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数字湖南”应用示范工程、湖南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北斗导航应用推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