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哲学思想(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与水相关的内容很多,从总体上来说描述的对象和事情也比较庞杂,而且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关联性。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呈现出片断性和零散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有的学者看来,主要是传承过程中的资料遗失和目前对于资料还原的不完整所造成的。这可能是一种原因。但也有可能这些神话传说原本就是零散的、不连续的故事片断。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传说作为人类童年期的想象故事,如果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加工和创作,其零散化、非系统地存在和传承也很有可能。但零散化的存在和传承,并不影响其对于自然观念和人文观念的表达。可以说,分散在《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庄子》《太平御览》等典籍中的诸多神话传说,正是华夏民族童年时期以形象化的方式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生动解读。

与水相关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从反映内容上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关于自然世界的起源;二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三是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

一、关于自然世界的起源

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但人又不同自然世界的其他构成对象。人区别于自然世界其他事物的最显著标志,就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自然对象的能力和人的自我意识与感知。天从哪里来的,地从哪里来的,河流从哪里来的,山川从哪里来的……这一系列关于自然世界的起源问题,其实就是人脱离于纯粹自然世界的开始,也就是人类意识的童年时期,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重要文化成果就是世界很多民族普遍具有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自然世界的起源问题。

在中国古代,回答这一问题的最典型的神话传说是“盘古开天”和“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这则神话,以拟人化、形象化的方式回答了自然世界的起源问题。盘古,这个长得像人一样的神,巨斧一抡,就将漆黑的混沌世界一劈为二,一边为天,一边为地,并且为了使天和地不再混沌成一体,头顶着天,脚蹬着地,不停地长啊长,直到天地彻底分开。天地分开之后,盘古虽然累得不行,要倒下来,但他并没有回归混沌世界,而是双目成日月、肌肤成大地、血液成江河、汗水成雨露等。这则神话其实就是告诉人们,盘古就是天地的开始,盘古身体的各个部分就是自然世界各种对象的起源之所在。这则神话将盘古的血液比喻为江河、汗水比喻为雨露,这高度体现了水对于人类和自然世界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人失去血液就会失去生命,自然界失去江河也会失去生命。盘古死了,他的血汗所化成的江河雨露,却孕育滋养了万事万物,让单调的自然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从这些方面而言,盘古不仅是天地的缔造者,而且也是日月星辰、江河大地和缤纷万物的缔造者。这则神话所传达出的主旨就是:盘古是全世界的造物神。

“女娲补天”是另一则与自然界的产生和变化密切相关的神话故事。这则神话说,在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柱子坏了,九州大地开裂;天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也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不熄,洪水汪洋一片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抓取老弱者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以补天,斩断大龟的四脚以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黑龙以拯救冀州,堆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过量的洪水。从此,苍天得以修补,四根天柱得以扶正;过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百姓过上平安的生活。

从这则神话里可以看出,早期的自然环境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震的威胁、野火的威胁、洪水的威胁、猛禽恶兽的威胁等,随时可能会夺去人们的生命。因而,在那时人类的理想中,就希望有一位能力超强的神,能够消除这些威胁,保障人们的平安生活。而女娲的形象,在这则神话中,就是救世主的形象。正是她,通过斩除邪恶、炼石补天、治理洪水,将一个乱世变成了治世,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得以生养繁衍的平安环境。

二、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主要有两个流传比较广泛的神话,一个是女娲造人说,另一个是伏羲兄妹育人说。

《太平御览》曾载,在开天辟地之初的时候,尚没有人类,女娲一开始用一团团的黄泥捏成人,但因为想捏出很多很多的人,一个一个地捏感到太费劲,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拿一根绳子,将其伸进泥潭,挥搅泥浆,向四面挥洒,泥点溅落,就变成了许许多多活蹦乱跳的小人。这个传说经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补天》改写后,其传播与影响就更加广泛。以泥和水造人,反映了人们对人体物质起源的朴素认识。这一意识在曹雪芹《红楼梦》一书中也有反映,即贾宝玉曾半痴半疯地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

关于伏羲兄妹婚配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主要见于唐代李冗所撰的《独异志》一书,这部书除记述唐代流传的奇闻逸事外,还对唐代以前的各种各样的传说作了记载,起到了保存文献的作用。其中有些故事,在未发现新的古佚书之前,出处可以说是最早的,如伏羲兄妹结为夫妇一事。这则神话的主要内容如下:

有一次,下雨三日不停,洪水暴涨,人全淹死了,伏羲兄妹躲在一个葫芦瓢里,幸免于难。等到雨停水退,他们从葫芦瓢里走出来时,世上已杳无人迹。一个仙人对他们说:“这世界上已没有人了,你们结为夫妻吧,不然人类要灭绝了。”他们没有同意,因为过去听老人说过,亲兄妹不能结为夫妻。他们向前走去,一只乌鸦飞来,劝他们结为夫妻。他们很生气,砍下了乌鸦的头说:“如果你能接活,我们就结为夫妻。”刚说完,乌鸦的头与身就又连在一起,呱呱叫着飞走了。可是伏羲兄妹仍不肯结为夫妻,继续向前走,又遇到了观音娘娘。观音娘娘劝他们结为夫妻,并说这是天意,他们不信。观音娘娘说:“你们各自去一个山头,各燃起一堆火,如果两股烟能合到一起,就说明天意要你们结为夫妻。”他们照做了,果真两股烟合在了一起,于是他们就结为夫妻了。后来,他们生下了一个怪胎,是一个肉团。他们很难过,但观音娘娘让他们把肉团剁碎,并撒向大地。他们将其撒在山冈上,就长出了瑶人;撒在平原上,就长出了汉人;撒在山边和圩边,就长出了壮人……

这则神话是世界各民族普遍流传的洪水神话的一个体现。洪水神话一般是说人类因为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遇到了一场特别大的洪水的惩罚,整个人类及自然界的动植物都被洪水淹死,世界又沦为一片荒野。恰巧其中有善良的人幸运而存,于是他们就成了新生人类的始祖。在这一点上,《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与中国葫芦瓢中的伏羲兄妹确有一些相似的情节。

三、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

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的是共工与洪水的故事。

《淮南子·本经训》记述:“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这则记述认为滔天的洪水是水神共工“振荡”所致。

随同共工振荡洪水的水神还有共工的臣子相柳(又叫相繇)。《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相柳与共工一样,充满蛇的特征,且比共工更接近自然水神,所以它发动洪水更为直接,走到哪里,就把洪水带到哪里。

关于洪水神话传说中的共工,他一方面作为水神振荡洪水,另一方面也因为争夺帝位而触发洪水,前者是水神的自然力量和本质的体现,后者则上升为因社会矛盾而引发的自然灾害。《淮南子·天文训》记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按照这则神话的说法,由于共工触坏了天柱和地极,所以天空朝西北倾斜,太阳、月亮、星辰都不自觉地朝那边跑,落向西天;东南的大地,陷下了一个沉坑,所以大川小河里的水,也都流奔那里,经常形成浩大的洪水。

从创世纪神话到英雄神话,是一个由神而人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神性退隐、人性逐渐凸显的递进过程。它是人类原始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靠拢的早期阶段。

面对滔天的洪水,光靠神的启示来躲避水灾毕竟不是良策。于是,古人便开始设想对洪水进行富有成效的治理,有关治水的英雄神话便应运而生。先是有女娲面对天倾地裂、洪水泛滥的人间灾难,挺身而出,补苍天,治洪水,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再就是有著名的鲧禹治水的神话。

鲧禹治水的神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鲧治水遭到失败,被天帝杀死在羽山;另一部分为禹历尽千难万险终于降服洪水,为民造福。

尧帝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洪水滔天,民无所居。当时,鲧在河南崇地治水有功,尧帝便命鲧去治水。鲧治水时采用了壅土挡水的办法。他历尽艰难整整干了九年,但天下依然是“洪水滔天,无所止极”。无计可施的鲧为了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不得不铤而走险——“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山海经·海内经》)

为了制服洪魔,鲧置生死荣辱于度外,窃取了天帝的治洪法宝息壤(一种自生自长的泥土),却不幸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斩杀,并夺回了剩余的息壤,结果洪水又卷土重来。正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对于鲧“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的治水败绩,人们普遍认为是他采用的方法不对,一味采取“堙”(堵塞洪水)的办法,且为“堙”水而偷息壤,不仅治水未能成功,反而导致自身被杀,实为冤屈、失败之英雄。

但英雄毕竟是英雄。“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壮志未酬的鲧,竟复生为禹,继续进行治水大业,按照舜帝的命令,又踏上了艰辛的治水征程。

大禹为了降伏洪水,“尽力沟洫,道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泥于后。”(《拾遗记》)“禹乃决江疏河,通之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引,百川顺流,各归其所。”(《新语·道基》)“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破山以通河,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水经注·河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充分汲取了父亲鲧单纯用“堙”导致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与堵塞相结合、以疏导为主的办法,取得了治理洪水的成功。

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和形象化的描述。如大禹降伏淮水水神无支祁,就历尽了千难万险。据《太平广记》记载,大禹为了治理淮河,三次来到淮河源头桐柏山。他每次到那里,都遇上淮河水怪制造出的狂风呼啸、电闪雷鸣、飞沙走石等重重阻挠,使工程无法进行。大禹对此十分恼怒,就召集百种精灵,命令夔龙、桐柏等山神前来听从调遣。经过一场围剿,囚禁了鸿蒙氏、章商氏等参战不利的神。这样,众神才抖擞精神,终于围住了无支祁。不过这无支祁能言善辩,神通广大,虽然围住了他,但却不能将其缚住。禹先后派童律、乌木由出战,没能将其治服。最后,派庚辰出马,击退了各路神怪的反抗,才制伏了他。无支祁被镇锁在淮阴的龟山脚下,淮河从此驯服,安流入海。

相传大禹为了治水,一直没有成家。后来治水到了涂山,涂山之女娇,天生丽质,与大禹一见钟情。但禹因治水重任在肩,无暇顾及儿女私情,依然继续南行。直到三十岁,禹才与涂山女成家。结婚仅四天,禹便离别了新婚的妻子,又出门治水去了。《史记·河渠书》说“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有一块“夫妇石”,就是因为涂山女总见不到禹回家,久久伫立在那里等候而变成的。也有另一种说法,禹在河南登封嵩山南麓治水时,为了开通辕山,排泄洪水,禹每天变成一个力大无比的熊开掘河道。禹为了避免妻子看到自己化为熊时的丑陋样子曾叮嘱涂山氏说:“如果你想送饭给我,一定要听到鼓声才能来。”一次,禹撬石头时,没想到石头竟飞起来,落在了鼓上,并发出“咚”的一声。正巧被前来送饭的涂山氏听见。涂山氏进入山洞后,发现禹正化作一头熊在开通水道,这一场景把她吓坏了,继而又羞又愧,转身便向嵩山上跑去。禹连忙追赶,等禹赶到时,涂山氏已变成了石头。涂山氏已有身孕在身,禹就对她说:“归还我的儿子。”石头便开启一条裂缝,启就这样诞生了。

禹为治理洪水不辞辛劳,风餐露宿,手上的指甲脱落了,腿上的汗毛磨尽了,两股流血,面容黑瘦,嘴尖脖细,呼吸也上气不接下气。因积劳成疾,他的腿也跛了,走起路来只能前腿拖着后腿往前挪,这种步法被称作“禹步”。后来的巫师奉水为水神,作法时还模仿禹步,以为神异。自古以来,上至最高统治者,中至官吏、文化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敬颂大禹的治水之功。大禹在治水中所表现出的不畏难险、坚忍不拔、无私奉献、为民造福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