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体验设计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景观体验的意义

景观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参与景观设计的专业人士也来自于多个领域,包括园林设计师、环境艺术工作者、雕塑家、建筑师、规划师、水资源治理专家、林业专家、生态学家等。这使景观逐渐呈现出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面向视觉化的景观形态趋势;一是面向技术化的景观生态趋势。这两个方向在消费社会和景观都市主义的催化下,成为了景观现象的两个重要因素,彼此相伴相随。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强调视觉效果的趋势使景观的视觉形象像商品一样被到处复制和贩卖:从深山移植入城的大树,是人们对“自然”概念的视觉消费;从异域移植过来的欧陆风情,是人们对“文化”概念的经济消费。在这些景观消费的过程中,人被视为消费的对象,景观被视为消费的内容。然而,从人类最初的居所到古典园林的千年传承,景观研究的范围始终没有脱离以人为核心的领域,个体的人和作为群体的公众才是实现景观的根源。作为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人的感知和体验才是制约景观的关键。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使景观除了具有漂亮优美的自然形式,还应该是小动物和昆虫的乐园;对健康生活的体验,使人们舍弃了气派而空旷的广场,而选择人群聚集的社区场地进行活动。在真实的、鲜活的景观中,边弹边唱的时尚青年、活力四射的健身老者、散步纳凉的悠闲人群,才是景观满足人们内心需求的表现。这些看似随意的自由活动,恰恰是景观场景与景观体验相互契合的结果,而不是由景观形式带来的聚合。

景观都市主义曾被视为拯救城市中心复兴的良药,对城市棕地的修复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态技术和将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等内容,使生态技术与城市景观有了更紧密的结合。但景观不是绿化堆砌的代名词,在树林中的穿行,在树荫下的聚会,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才是景观存在的内涵。相较而言,排斥人类活动的生态修复环境,由于可达性较弱,造成人们对其生态过程的体验缺失。

体验缺失的现象还发生在其他的景观类型中。比如以文化历史为主题的景观项目,修复和更新的主要目的是营建具有历史氛围的仿古建筑和街道,但商业化的冲击使这里成为旅游品和餐饮娱乐业的天下,景观体验只能在建筑外形和历史符号之间游移。人们来到这里,除了举举相机、掏掏钱包外,似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来访者既看不到与日常不同的生活模式,也感受不到原汁原味的历史景象。视觉形象和商业消费压缩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简化着人们对景观内涵的探求,造成了体验缺失的窘境。

在强大的视觉冲击下,景观创新总是围绕在新颖的景观风格和形式的周围。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料的快速共享使那些具有鲜明形式特征的景观得到更快速的传播,成为景观项目成功与否的准绳。那些充溢着小鸟鸣叫和孩子嬉戏之声的体验,在漂亮的手绘图和电子效果图的面前,由于难以表达而被忽视。图片或照片中表现完美的景观可以被记忆、被欣赏,却无法替代身体在运动过程中,景观诉诸感官的心理变化和美感认知。景观信息与体验者的文化背景、心理期待、个人经历、宗教信仰等内在信息发生碰撞与交融,二者的契合与重叠才能使体验者的情感得到释放,景观才可能从深处震撼体验者的心灵。所以,体验是抗拒视觉对景观强大干扰的有力支撑,也是防止景观成为视觉秀场的保证。

体验的缺失不仅表现在物态化的景观要素上,景观内涵的体验缺失也是需要直面的问题。程式化和肤浅的文化表达沦为猎奇式探索,不能使体验者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文化拼贴带来的雷同和僵化,扼杀了体验的生成,难以令人感到欣喜和惊奇。在某些景观中,体验途径的畅通也是重要的体验环节。以丹麦的小美人鱼为例,如果参观者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不知道这个美丽凄婉的故事,面对这座体量娇小的美人鱼雕塑,不会感到它有多么的独特。因为支撑其蜚声中外的动力是体验者对丹麦文化的欣赏和解读。人们体验的核心是丹麦的地域文化,而不仅仅是景观的外观。又如乡村路口缠绵着童年记忆的风水树,即使搬到城市中最大的广场之上,也无法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怀念。

景观不是观赏,不是猎奇,它是从体验中生发,对主体有着特殊意义的历程,这就使景观中体验场景的塑造比景观形态具有更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