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分离的身体
前几年曾经在门诊看到一位20岁左右的小伙子嘴唇红肿,连同左半边脸也肿了起来。据小伙子讲,自己平时没事时喜欢用镊子拔胡须,没想到这次拔胡须后第二天嘴唇就开始红肿,后来就成了这样。皮肤科的大夫对他解释说这是由于拔胡须引起的皮脂腺细菌感染。
我们知道,胡须有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结构,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如果在拔胡子时损伤了皮肤、毛囊或皮脂腺,附在手上或脸上皮肤表面的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毛囊炎、皮脂腺炎,导致嘴唇甚至面部肿胀,所以人的鼻唇部位在医学上称为“危险三角区”。如果随意拔胡须,细菌感染有可能引起脑膜炎或脓毒败血症,十分危险。在这里“牵一发而动全身”绝非戏言,还真出现过因拔胡子引发脓毒败血症而死亡的案例。
这种病在中医外科叫“走黄”,是很危险的。许多人会不明白为什么人体会如此脆弱,拔胡子这点微不足道的事竟然能“放大”到脑膜炎或脓毒败血症?我们中医对人体和疾病有着特殊的看法——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具有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身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身体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比如肺与大肠的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保持传导功能;而大肠传导正常,又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否则可能会出现胸闷气阻或便秘等,两者相辅相成达到一种平衡。所以中医说“肺与大肠相表里”,生活中咳喘的病人若大便不通,则症状加重。反之,肺有毛病了,也容易导致大肠不适。那么中医通过这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整体观念,可以推测,润肺化痰的药,一般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中医典故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徽宗时的宰相蔡京因大肠秘结不通,痛苦异常,虽经御医调治,然病情毫无好转。原因之一,是蔡京忌讳使用泻下药——大黄,怕损伤正气。众医皆感束手无策,于是有人推荐既懂医理又做朝官的史堪为其诊治。史大夫没有什么名气而且官职很小,导致出诊时还被蔡家看门人轻视之而不报。入室后,史堪详细切脉诊查一番,并不给处方,而是对蔡说:“给我二十文钱即可。”宰相感到莫名其妙,半天没有反应。最后还是叫人给了史堪二十文钱,史堪便嘱人买回中药紫菀30克,当面碾成粉末,叫蔡京调水服下。蔡京服药后不久,其肠“须臾遂通”,立即见了奇效。宰相大人惊喜万分,定要史堪讲明道理,史堪笑道:“这很简单,肺主气,肠乃肺之传导之官。由于你所患的大肠秘结不通是由‘肺气失宣’造成的,现用紫菀给你清理肺气,这样大肠也就随之通达,所以药到病除。”
中医认为除了脏腑间的相辅相成,有的脏腑则要通过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比如中医认为脾为脏,属阴,喜燥恶湿,得阳始运;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得阴始安。脾之与胃,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润一燥,一升一降,既相互依赖、制约,又相反相成。
曾经治疗过一个女病人。27岁,三年前患失眠证,整个晚上都没有办法入睡,痛苦异常。刚开始,看中医吃了很多养心安神、交通心肾的中药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还日渐加重,再过几个月竟然烦躁不思饮食,昼夜辗转。一开始吃点安眠镇静的西药还可勉强入睡,后来这三年百药无效。来看病的时候症状是心烦,口干苦,总觉得胃很难受,有东西堵在胃脘部。吃点东西还容易呕吐,大便干结,常几天不解,舌红苔黄,脉弦。仔细分析,虽然这个病人主诉是失眠,但其“胃脘之痞”,就是病人自己说的胃很难受总觉得有东西堵在胃脘部的这种症状,也不可不重视。中医认为,脾胃相当于中国版图中的中原,起着“居中央,控四方”的枢纽作用,斡旋脏腑阴阳气机,若脾胃不和则升降失司,枢纽废弛,则百病自生。胃在中医里面认为正常的生理反应应该是“降”,如果胃腑不降,浊气上泛就要上扰位于头面“首脑”部位的“清窍”了。“总司令”被骚扰,当然会失眠而烦,所以《素问·逆调论》说:
“胃不和则卧不安。”
方用:法半夏12克,党参、炙甘草、黄芩各10克,大黄5克(后下),炒枳壳15克,干姜、黄连各6克,大枣5枚(擘)。3剂,每天一剂,水煎服。
三天后病人复诊说吃药两天后,痞满烦躁、便秘等症状大减,觉得通体舒泰,好好地睡了一觉。效不更方,再上方5剂,药尽证除,不寐告愈。此医案是灵活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相反相成理论来治疗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处方中的半夏泻心汤是医圣张仲景为治疗脾虚挟痰之“痰气痞”而拟定的,故《伤寒论》第149条有言: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这首本不是治疗失眠的方剂,通过对“胃不和卧不安”的理解还有脾胃功能升降的相反相成,记得当时,一副药价格是5元2角,7副药就把中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病”完全治愈。
总之,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影响,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局部与整体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灵枢·终始》中说: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中医针灸里面有四句口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正是“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整体观念的体现。比如“面口合谷收”,“合谷”就是指合谷穴,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合谷或虎口。中医认为此穴主治高血压、哮喘、头痛、扁桃体炎等。对于属于面口的疾病,就要用“合谷收”。
按压此穴,对牙疼、三叉神经痛、耳鸣、耳聋、鼻炎、耳鼻蓄脓症、扁桃腺炎、视力模糊、肩背神经痛、窒息、虚脱(此穴位刺激性强,所以有时用于急救)、神经衰弱等症都有一定的调理保健效能。近年发现本穴针灸、按压等还能治疗一些妇科的如痛经、闭经等症。